发新话题
打印

阿斗刘禅—蜀汉亡国的替罪羊

阿斗刘禅—蜀汉亡国的替罪羊

蜀汉后主刘禅,因为是一代亡国之君,“阿斗”两字也就成了昏庸无能、荒淫无道的代名词。刘禅是否无道昏君,并不能因为蜀汉亡于其为君之时,亡国的罪责就要全部强加给这个悲剧人物,而应根据史事,客观的探讨蜀汉亡国的历史责任。实际上应该为蜀汉亡国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雄才大略的先主刘玄德和足智多谋的丞相诸葛亮。其次,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关羽以及诸葛亮的好学生姜维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知道,凡是无道昏君,在其统治时期,往往是奸佞当道、贤才避野、政局动荡;君主滥杀忠良,将相作乱不断。但这种事从后主登基到蜀汉亡国,似乎并不曾发生过。而在同时代的吴、魏两国,皇族争权、大臣灭族、将相内讧的历史事件,总是在不断上演。

以东吴大帝孙权、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乌程侯孙皓四代君主为例。孙权可谓“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却“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公元245年,公主、鲁王孙霸诬陷太子孙和,丞相陆逊上书诤谏,孙权大怒,“(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曾在猇亭一把大火烧了刘备五十多座连营的一代名将,竟在皇室争权夺利的动乱中被活活气死了。在这一事件中,孙权还杀了另一个大臣张休。公元250年,风波再起,孙权又听信谗言,决心废掉太子孙和,群臣苦谏,“吴主大怒,族诛(陈)正、(陈)象,……群司坐谏诛放者以十数。遂废太子和为庶人,徙故鄣。”而与鲁王孙霸结党觑觎储君之位者,孙权“赐鲁王霸死。杀杨竺,流其尸与江,又诛全寄、吴安、孙奇。”另外,于此不相干的驸马“朱据未至官,中书令孙弘以诏书追赐死。”【资治通鉴●魏纪●邵陵厉公中】孙权后来才“颇寤太子和无罪”,追悔莫及。

公元252年孙权临终托付太子孙亮于诸葛恪、孙峻、孙弘、滕胤、吕据。孙权尸骨未寒,尚未发丧,托孤五大臣即起内讧。“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这位诸葛恪很小的时候,其父诸葛瑾就担忧他“聪明在外,不能保其家。”果不其然,诸葛恪大权在握,刚愎自负,其威震主,以至君主猜疑、同僚妒忌,招来灭族大祸。公元253年“冬十月,孙峻与吴主谋置酒请恪,……伏兵杀恪于殿堂。”还连累“外甥都乡侯张震、常侍朱恩,皆夷三族。”【资治通鉴●魏纪●邵陵厉公下】幸好诸葛瑾早年有一个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随继父入川,幸免大难,总算给诸葛瑾留下一脉香火。

孙峻灭了诸葛恪三族,对废太子孙和也下了死手,“徙新都,又遣使者赐死。”【三国志●吴书●孙和传】做了丞相后的孙峻,大权集于一身,更加的飞扬跋扈。公元254年秋“吴侯(孙)英谋杀峻,觉,英自杀。”公元255年“秋七月,将军孙仪,张怡,林恂等谋杀峻,发觉,仪自杀,恂等伏辜。”【三国志●吴书●孙亮传】公元256年八月,孙峻死,“以从弟孙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诸将不服,孙綝派兵镇压,托孤大臣吕据被俘,自然是灭族了,身为驸马、托孤大臣的滕胤也“兵败夷灭”。公元256年十月“孙宪与将军王惇谋杀綝,事觉,綝杀惇,迫宪令自杀”。【三国志●吴书●孙亮传】吴主孙亮,虽然年少,却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十一、二岁的时候与孙峻合谋灭了托孤大臣诸葛恪三族,又于公元258年八月“以綝专恣,与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杀綝,”结果“綝以兵取尚,……攻杀承,……黜亮为会稽王,时年十六岁。”【三国志●吴书●孙亮传】

少年天子孙亮因不甘寂寞,不但没有杀掉孙綝,反而把皇帝宝座留给了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废孙亮,立孙休的孙“綝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惹得登基没几天的孙休对其表面宠爱有加,封侯拜相,暗中却与张布、丁奉密谋,于十二月乘百官贺腊之时斩杀之,并“夷綝三族,发孙峻棺”。【资治通鉴●魏纪●高贵乡公下】公元260年,孙亮自杀,《吴録》却记载“或云(孙)休鸩杀之。”几年内,孙权的三个儿子被杀,五个托孤大臣全部死于非命,其中四家被灭三族!

公元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迎立孙皓为帝,“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濮阳兴、张布窃悔之。或以谮诸皓,十一月朔,……夷(濮阳兴、张布)三族。”【资治通鉴●魏纪●元皇帝下】八个月后的公元265年秋七月,孙皓又“逼杀景皇后(太后朱氏),迁景帝(孙休)四子于吴,寻又杀其长者二人”。【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上】这孙皓不但毛病怪异,讨厌别人看他,“群臣侍见,莫敢举目”,生活也奢侈无度,“作昭明宫,……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上】又“使黄门遍行州郡,……其二千石大臣子女”年纪十五六的,“简阅不中,乃得出嫁,后宫以千数,而采择无已。”【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上】并且残忍暴虐,“肆行残暴,忠谏者诛,馋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竟为了滥杀无辜,专门挖了一条河,穿越皇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鑿人之眼。”【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连其宠臣陈声,因执法得罪了孙皓的爱妾,孙皓找了个借口,“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散骑常侍王藩,因孙皓“大会群臣,藩沉醉顿伏,吴主疑其诈,呵左右于殿下斩之。”【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上】对自家叔父、庶母、兄弟,孙皓更不手软,无不灭之而后快。公元266年“永安山贼施但,因民劳怨,聚众数千人,劫吴主庶弟永安侯孙谦作乱,……吴主并其母及弟孙俊皆杀之。”【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上】公元270年孙皓又车裂豫章太守张俊,“夷三族,诛(孙权的另一个儿子齐王孙)奋及其五子。”【三国志●吴书●孙奋传】“(孙)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吓得孙皓另一个自家兄弟前将军孙秀,携家带口,投奔了晋国。

同样,魏国曹丕一接替王位,就逼得兄弟七步写诗,问他“相煎何太急?”如果不是老娘亲苦苦哀求,曹子建必然是身首异处。曹丕之后的几代君主时期,更是政局动荡,曹氏与夏侯两大家族,几乎被斩尽杀绝,最终先吴而亡于晋。相比之下,蜀汉自刘禅继位到亡国,整整四十一年,似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就整个国情而言是比较开明、和谐的。诸葛亮就曾写信给杜微赞刘禅“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并说:“欲与君应天顺民,辅此明主!”【三国志●蜀书●杜微传】证明刘禅并非昏庸无道之君,在治国用人方面必有其独到、过人之处。身为蜀汉亡国大臣的陈寿则评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有褒有贬。

一般认为,蜀汉几十年的内部稳定,得益于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贤良大臣,这有一定道理,但更要依赖于后主能否正确任用贤才。刘禅被认为最昏晕的是任用了宦官黄皓,以致亡国。其实不然,任用黄皓不假,因用黄皓亡国,却与史事不相符合。《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说:“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宦人黄皓始专政”,这距离蜀汉亡国不过五年,更何况在这五年内并非黄皓独掌朝政,而是贤佞并立。先是“皓使辟佞慧,(董)充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则于皓,皓畏充,不敢为非。终充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三国志●蜀书●董充传】这说明后主还是能听进忠言的。后来,大将军费祎看走了眼,提拔重用了一个叫陈祗的代替亡故的董充,此人“上承主旨,下接阉竖,深见信爱,……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公元258年)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三国志●蜀书●董充传】可是,不论《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几件刘禅听信黄皓谗言,“终至覆国”的具体事件。相反从记载黄皓进谗言的几件大事来看,刘禅在处理这些问题上,较之吴、魏两国要清醒得多,连被曹操赞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大帝孙权也难以与之相比。

一件是后主的庶弟鲁王“(刘)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三国志●蜀书●刘永传】后主对兄弟刘永一没有杀头,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旧,只是“稍疏外永”,十多年不愿见这位兄弟罢了,与吴、魏的国君动不动就把兄弟全家都杀之而后快的作法相比,是很值得赞叹了。还有一件是亡国前一年,姜维“累年攻战,功绩不利。而宦官黄皓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然而,《华阳国志》与《资治通鉴》记载的是:“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勑皓诣维称谢。”对姜维与黄皓之间的矛盾,后主的处理方法是安慰姜维,并下旨让黄皓去给姜维赔礼道歉。这与吴、魏两国君主听风就是雨,动不动就把忠良大臣夷灭三族的做法相比,后主应该算得上是仁义之君了。就这件事,孙盛的《异同记》却说,奏了姜维一本的并非黄皓,而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董厥两位忠臣。因为“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夺其兵权”,而且是诸葛“瞻表以阎宇代维。”

后主时期蜀汉诛杀大臣、灭族事件,也有记载。公元234年正月,依照旧例,车骑将军刘“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弃异。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三国志●蜀书●刘琰传】这位车骑将军因为怀疑老婆与后主私通,让小兵卒拿鞋底子抽老婆的脸,送了性命。但决议杀他的是“有司”,结果是后主下旨废除了“大臣妻母朝庆”的陈规陋习。至于征西大将军魏延被丞相长史杨仪夷灭三族,与后主毫不相干,倒是诸葛亮应负一定责任。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原本就矛盾很深的杨仪与魏延因“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后主则降旨“仍加前功,赐棺椁葬之。”还有一个叫李邈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他劝诸葛亮别杀,没有被采纳,就有了成见。诸葛“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李)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彊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再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华阳国志】他怀疑诸葛亮久有不臣之心,死了值得庆贺,这不是自己找死吗?通过这三件事,不能不说,与吴、魏君主相比,刘禅不但不是昏庸无道,相对来说反而是比较的开明仁厚。

关于刘禅荒淫亡国之说,唯一记载是“汉主数出游观,增广声乐,太子家令巴西谯周上疏谏曰:‘……’,汉主不听。”【资治通鉴●魏纪●邵陵厉公上】看来刘禅只是喜欢外出游玩,不过爱好听听音乐而已,这与吴、魏花“费以亿万计”,大兴土木、广修宫室、遍搜珍玩、普选美女的举动相比,算得上较为清廉了。

通过以上史事,不难看出,后主刘禅较之吴、魏两国君主而言,还是能够知贤任能,比较开明仁义的。然而,蜀汉确确实实早于吴、魏而亡于后主之时,刘禅当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应为蜀汉亡国负主要责任的更应该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姜维。

首先是关羽,这位卧蚕眉、丹凤眼、五柳长髯、面如重枣的武圣人,论军事才能可谓智勇双全,对蜀汉事业更是忠心耿耿,为刘备开基创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致命弱点却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除了他大哥刘备,就是老子天下第二,刚开始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老将黄忠,斩杀曹操兄弟,魏国名将夏侯渊,夺得汉中,为蜀汉开疆拓土,所立战功不亚于关羽、张飞。刘备知贤任能,以“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遣益州前部司马犍为费诗即授关羽印绶,羽闻黄忠与己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资治通鉴●汉纪●孝献皇帝癸】足见其相当的骄傲自大,何等的目无同僚。对那些职位低于自己的部将,关羽就更不在眼皮里夹了。刘备、诸葛亮入川后,把蜀汉起家的根据地荆州的防务重任交给了关羽,关羽却与部下的几位重要将领潘濬、糜芳、傅士仁、刘封、孟达关系很是不睦。其中糜芳是国舅,刘封是皇子,与关羽也算得上是亲戚了。

关羽凡事刚愎自用,不仅对同僚、部将不屑一顾。甚至于置吴蜀联盟于不顾,污言秽语,多次辱骂孙权父子不是人。“先是,(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不愿做亲家就算了,还骂人家儿子是“犬子”,未免太过。公元219年,关羽率军攻打襄阳、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这时,孙权主动提出协助关羽,“遣主薄先致命于羽,……(关羽)乃骂曰:‘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典略】人家好心帮忙,你不领情也就罢了,骂人家是“狢子”不说,还口出狂言要“灭汝邪”!终于导致吴蜀反目,孙刘交兵。而潘濬、糜芳、傅士仁等重要将领因关羽一贯与其关系紧张,都在关键时刻反水投敌,关羽不得不“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封、达不承羽命。”【三国志●蜀书●刘封传】结果失荆州、走麦城,父子身首异处,断送了自家的一世英名。关羽不但丢失了蜀汉大片江山,削弱了蜀汉的国力,也使刘备、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统一大略,彻底化为泡影!标志着蜀汉由鼎盛向衰弱的转折!

先主刘备是曹操眼中天下独二无三的英雄,虽然是编草席、卖草鞋出身,却性情宽厚,恢宏果毅,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也是古往今来帝王中最讲义气、最重义气的。在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等人的追随、拼打下,为蜀汉挣下了荆州、西川、汉中三份家业。然而,却为一个“义”字,铸成大错,给蜀汉埋下了亡国的隐患。特别是关羽丢失荆州这一份家业,还被东吴把头颅装进匣子献给了曹操,令十分看重义气的刘备痛不欲生,冲冠一怒,誓为结义兄弟关云长报仇雪恨。公元221年秋七月,已经当了皇帝的刘备,拒绝诸葛亮以及群臣苦谏,倾国出动,御驾亲征,讨伐东吴。在七百里的战线上“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公元222年六月,在猇亭被吴国年轻书生、毛头小子陆逊一把大火烧得大败。蜀军“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大将冯习、张南、傅彤、程畿、……等人血染沙场,命丧东吴。

想当年,周瑜赤壁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元气大伤,从此无力南下,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刘备取荆州、定西川、收汉中,吴蜀两家可以说势均力敌。然而,荆州丢失、关羽授首,本已使蜀汉损失巨大。猇亭一败,不仅没能为关羽报仇,反而让蜀汉更加地元气大伤,埋下蜀汉亡国的隐患。据中学七年级《历史》统计,三国国力为:
魏国 户籍103万户 人口443万人 兵员60万
吴国 户籍52.3万户 人口230万人 兵员23万
蜀国 户籍28万户 人口94万人 兵员10.2万
不难看出,蜀汉无论经济实力,还是武装力量,别说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魏国难争高低,其人口、兵员连吴国的一半都不到,是三国之中名副其实的弱小国家。

公元223年刘备托孤诸葛亮,驾崩白帝城。后主刘禅父事诸葛亮,“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在蜀汉最困难的时候,诸葛亮发挥才干,颁定法律,整治军队,对外重新修好吳蜀联盟,在内平定南方部族叛乱,终于使蜀汉大伤元气的经济有所恢复,政局得以稳定。本来蜀汉已极弱小,稍有起色,恢复生机之后,继续抓安定、促生产,仍是当务之急,乃是长久之计。诸葛亮却不能审时度势,念念不忘灭魏兴汉的夙愿,穷兵黩武,犯了极其严重的失误,给刘禅留下了一付烂摊子。

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用兵,讨伐魏国,异想天开的要去“北定中原”。当时蜀汉人口94万,兵员10.2万,一般男性比例略高,按50万计算,则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服役当兵。除去老幼病残,蜀汉的青壮年男子,几乎都服兵役了,真个是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耕织在家园。这种国情,其经济实力显然是无法与有443万人口的中原大国相抗衡的!就军事实力而言,蜀汉虽拥兵10万,除去留守部队,必然是出动了倾国之兵,然而要与曹魏60万兵力比较,肯定寡不敌众。再加上蜀道艰难,运输不便,六出祁山,无不因兵源不足、粮草不济,无功而返。更何况诸葛亮“所与对敌,或值人杰”,结果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张俨的《默记●述佐篇》说:“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结果耗尽了蜀国的财力、物力、人力,留给阿斗的自然是一付难以收拾的烂摊子,蜀汉的灭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就治国用人而言,虽然诸葛亮有其特长,但与刘备的识人慧眼是无法比拟的,因其偏见,多次造成重大失误。如大将魏延,智勇不亚于五虎上将,诸葛亮却总认为人家脑后有反骨。而刘备一生对魏延的才干和忠心却从不怀疑,没说过半个不字。打下汉中,“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三份家业,刘备亲自坐镇成都,关羽镇守荆州,汉中这一份家业的当家人,“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也不曾说魏延什么不是,却“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后来铸成大错,挥泪斩了马谡。对“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的魏延,因其偏见,至“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尤其就丞相长史杨仪与魏延之间“有如水火”的关系,不仅没有尽力去化解,甚至有些火上浇油的错误作法,导致诸葛亮死后,杨、魏各自拥兵攻杀,最终杨仪灭了魏延三族。《魏略》记载为:“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及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司马光评论这一事件说:“始,延欲杀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故不北降魏,而南还击仪,实无反意也!”【资治通鉴●魏纪●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反而是被诸葛亮十分信任的杨仪,后悔“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三国志●蜀书●杨仪传】结果被关进监狱后自杀。由于诸葛亮的用人偏见,不仅给杨仪、魏延造成了个人悲剧,也酿成蜀汉的一次朝廷重臣内讧灭族的悲惨事件!

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对蜀汉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连把兵卒打二十军棍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现在的大白话讲,就是活着干,死了算,却忽略了人才的培养。不但把自己累的五十四岁就出师未报捷,病逝五丈原,也使蜀汉的众多文武官员,才干未能发挥,能力难得锻炼,造成“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蜀汉后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姜维,还不是蜀国自己培养的土特产,是诸葛亮从魏国挖来的。还有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因司马懿诛杀曹氏与夏侯两大家族,走投无路,投奔了刘禅,成为姜维最重要、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在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令姜维痛不欲生。足见蜀汉后期人才的匮乏到了何种的程度。可以这样说,诸葛亮不停地发动战争,以致弱小的蜀汉从经济到民生都遭到严重破坏,又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导致后继无人,这才真正是蜀汉亡国的两大重要因素。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伐魏时,操劳过度,病逝五丈原。蒋琬、费祎执政后,费祎认为:“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汉晋春秋】被诸葛亮称赞为“忠勤时事,思虑静谧”,“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的姜维【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却自负其才,要继承诸葛亮灭魏兴汉的遗志,“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公元246年蒋琬病逝,公元253年费祎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自此,姜维执掌兵权,又开始年年用兵,九伐中原,不断折腾诸葛亮留下的烂摊子,以致“维数用兵,蜀人愁苦。”【资治通鉴●魏纪●高贵乡公下】部分文臣武将如诸葛瞻、董厥、廖化也都厌战,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何况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连年征战,雪上加霜造成的经济状况与兵源短缺再也难以维持蜀汉不断穷兵黩武所形成的衰败局面。公元263年夏,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不到半年蜀汉灭亡。在蜀汉与姜维同殿称臣的陈寿说:“姜维粗通文墨,志立功名,而翫众黩武,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蜀汉亡国,刘禅投降,被押解至洛阳。在司马昭的招待宴会上,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就成了刘禅荒淫无耻、昏庸无道,导致亡国的佐证。对于一个当了几十年皇帝的亡国之君来讲,是自家称孤道寡威风,还是当个亡国奴,在敌国监管下喝杯小酒、听支小曲快乐?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刘禅的千古“假”话,不过是效法乃父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自己怕老天爷打雷一样,也就是个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罢了,如果实话实说想回四川成都,司马昭一定会坚决、果断地把他打发回“老家”的!

通过以上史事,基本可以得出,刘禅虽非如诸葛亮所赞的明主,却也不是昏庸无道之君,蜀汉亡国的主要责任并不能全部由其来负。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对刘备、诸葛亮、关羽、姜维等人予以否定,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也不能因此就把因为他们的决策失误所造成蜀汉亡国的历史责任,全部由后主刘禅这个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一人承担!
阿斗还知要有一点尊严,马屁精连阿斗都不如,其实是别有用心的,一旦得势就变本加厉的回报,真是变态、厚颜,那管是中国还是美国。
有理有据
有理有据, 认同.

TOP

回复而已

TOP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TOP

一部《三国演义》掩盖了很多历史真相

TOP

Re: 第4楼

TOP

煮酒论史亮观点,润之曾赞翻曹案。
尔既替冢人发笑,盼君玉作驳抛砖。

TOP

Re: 第5楼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