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志愿军老兵重跨鸭绿江 各带回一瓶朝鲜的水
6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之中。这段历史为中朝人民永记。
59年后,2009年10月27日,五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带着志愿军战友们的祝福与嘱望踏上了重返朝鲜的旅途。在那里,他们曾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在那里,他们曾奉献青春与汗水。半个多世纪后的故地重访,不仅圆了长久以来萦绕于心的梦,也在缅怀那段历史的同时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当珍惜和奋力前行。
中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009年10月6日是中朝建交60周年纪念日。早在1月1日,*总书记和金正日总书记就互致贺电,共同宣布“中朝友好年”正式开始。
2009年10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朝鲜期间,有一个特殊的行程,那就是前往朝鲜平安南道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代表祖国人民祭拜长眠于此地的中国军人的英魂。彼时,中华大地正沉浸在新中国60华诞的喜庆之中。然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50多年前,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毅然跨过鸭绿江,10多万志愿军将士献出宝贵生命。
在烈士墓地里,温总理深情地说:“你们的鲜血洒在异国他乡,但你们伟大而崇高的精神留给了整个世界。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把祖国建设好。志愿军烈士浩气长存,英灵永在!”
朝鲜人民也不会忘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友谊。每年的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以及各界群众都要来到中朝友谊塔,举行纪念活动;各地志愿军烈士陵园均有群众前去献鲜花、祭奠英灵;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发表社论,或赞颂“中国人民高度发扬同志友谊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积极帮助了朝鲜人民进行抵抗帝国主义联合势力进攻的殊死决战”,或重申“无数中国人民的儿女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朝鲜的山峰和高地无不渗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勇士的鲜血和他们所创建的丰功伟绩”,或强调世世代代加强和发展朝中友谊是朝鲜始终不渝的立场……
全国联动为圆志愿军老兵的梦
为保家卫国,远离祖国。艰苦的战斗,难忘的情谊,抗美援朝的经历也是每一个志愿军战士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生之年能回朝鲜看看,祭拜战友,是每个老兵的心愿。
徐彦波15岁参军,第二年就随42军进入朝鲜,成为首批入朝的战士。在124师371团当宣传员的他,经历了完整的五次战役,对于抗美援朝战争,徐彦波有着特殊的认知和情感。在重庆“讲故事”活动深入人心的时候,得知徐彦波的故事,不少机关、社区、街道纷纷邀请他前去讲述。
向朝善,1952年12月在巫山参军,后来到重庆与兄弟部队一道开赴朝鲜,他被分在志愿军直属司令部警卫团4连1排任某班班长,还曾给毛岸英同志捡过遗骨、抬过棺材。几十年来,他一直梦想能有机会回到朝鲜,去祭奠战友的英魂。年岁越大,这个愿望就越强烈,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经费与合适的机会。
2009年10月10日,老兵徐彦波看到一条关于向朝善的报道,得知向朝善的心事,决定资助向朝善赴朝。可是还没等他联系上,全国都发出了反馈消息。
北京的一位志愿军老兵王新善,曾在1951年11月随前苏联顾问团入朝,在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当翻译。他1953年回国后至今没有去过朝鲜,因此在准备资助重庆老兵赴朝的同时,也想一同回朝鲜看看。除志愿军老兵外,各地热心人纷纷打来电话,愿意捐助以圆志愿军老兵的梦,重庆市慈善总会还特设了一个用于志愿军老兵赴朝的捐款账号。
10月15日,重庆地区的上百名志愿军老兵及其家属在江北大石坝石门公园内相聚。大家唱起当年的战歌,列队向朝鲜方向为牺牲的战友默哀。徐彦波作为代表祭酒,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情绪,边祭边哭:“亲爱的战友啊,你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我们将派老兵亲临朝鲜来祭拜你们。”一席话让在场的人感慨良多,红了眼眶。老兵们将一瓶白酒郑重地交给向朝善,委托他代表重庆全体志愿军老兵祭奠英烈。
老兵赴朝的声势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老兵想要加入,捐助者也越来越多。考虑到身体状况和安全因素,赴朝祭英烈的老兵最后确定为5人,他们分别是向朝善、徐彦波以及曾在12军34师3炮营当炮兵侦察员的肖先炳和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李可,还有一位则是北京老兵王新善。
经过10多天的准备,10月27日早晨,重庆“祭英团”一行12人(含老兵亲属及医务人员)早早来到江北机场。20名抗美援朝老兵代表早就等候在那里,抱着鲜花为即将赴朝鲜的4名老兵送行。向朝善临行前的感受也许可以代表老兵们的心情:“头发等白了,眼睛等瞎了,50多年的日日夜夜,就盼望着这个事情。”
4名重庆老兵到达沈阳后,与提前一天到达的北京老兵王新善会合,开始向第一站进发。
沈阳烈士陵园祭英烈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主要安葬着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从朝鲜战场上运送到沈阳的120余位烈士遗体。这些烈士中,有我们所熟知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等。
在去陵园的出租车上,当司机看到徐彦波等人身上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得知他们是去凭吊战友的志愿军老兵后,坚决拒收车资,以表达自己对志愿军的小小心意。
不巧,烈士陵园正在进行翻修,门口立着“谢绝参观”的公告牌。好不容易来一趟,几位老兵很不甘心,“让我们进去看看战友吧!”老兵们的恳请打动了管理人员,破例放行。
穿过数十级台阶,5位老兵来到了志愿军烈士墓地。向朝善缓缓走向邱少云的墓前,将从重庆带来的一束鲜花轻轻地放在墓碑下面,肖先炳也将一束鲜花平放下去。对于李可来说,邱少云既是重庆老乡,又是上甘岭战役中并肩作战的战友。他轻轻地摆放着鲜花,心潮起伏:少云同志,家乡的老兵看你来了。5名老兵分列在墓的两边,低首肃立,静静默哀。“敬礼!”徐彦波一声口令,大家一齐向邱少云烈士的墓行军礼。接着,老兵们又来到附近的黄继光烈士墓地前,敬献鲜花。
短暂的祭奠之后,老兵们离去了,依依不舍,频频回头,却也只能留下鲜花在墓前兀自芬芳。
鸭绿江断桥上忆当年
27日晚,老兵一行乘火车抵达中朝边境丹东。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鸭绿江边。
位于中朝分界处的鸭绿江,是每一个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的必经之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不久,美国出兵干涉,扩大了朝鲜战争,并命令海军第7舰队侵占台湾,派遣空军侵入我东北领空,严重威胁中国安全。10月8日,在收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自1950年10月19日始,几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先后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之中。
鸭绿江上有相邻的两座大桥。一座是始建于1909年的“断桥”。之所以叫断桥,是因为朝鲜战争期间(主要是1950年11月-1951年2月)经美国飞机多次轰炸被毁,只剩下四孔残桥和几个光秃秃的桥墩;第二座是始建于1937年的“中朝友谊大桥”(1990年10月根据中朝两国商定更为此名)。在断桥被炸断的同时,与其相邻的这座桥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但是经当地铁路局和驻军部队全力以赴的抢修,它成为中国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交通大动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在当年的宣传员徐彦波的带领下,5名老兵唱着这首熟悉的志愿军战歌,正步走上了断桥。他们深情抚摸铁桥,遥望对岸的热土,也想起了自己当年跨过鸭绿江的情景。
5位老兵入朝的时间、形势不同,过鸭绿江的方式也不一样。徐彦波1950年10月19日入朝,那时断桥还是完整的。由于中国尚未正式宣布入朝作战,他们的行动是秘密的。入朝前一周,徐彦波所在的42军即驻扎在鸭绿江附近、安东(今辽宁丹东)一带的山沟里待命。除了学习和训练之外,就是在百姓家里准备7天的干粮(烙饼、炒炒面等)。部队还从吉林延边中学找来不少中学生,每连配一个做翻译。临行前,战士们都换上了类似朝鲜人民军军服的服装,为了保密,军服上的军衔标志及“中国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