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圣贤文化热”升温幕后
核心提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1988年,73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样发表宣言。
那么,什么是圣贤文化?其发源地又是何处?舆论界呼吁弘扬圣贤文化的原因何在?圣贤文化日趋升温的背后,原因又有哪些?
济南名士多,孕育“圣贤文化”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圣贤”是指圣人和贤人。我国历史上的圣人,通常是指道德极高智能超常的人;而贤人则指有德有才、仅次于圣人的人。
理论界人士认为:圣、贤在人们的观念中并为万世师表,自古以来约定俗成。济南因位济水之南得名。济南郡建置始于汉代。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改“郡”为“国。此后历朝,或设“州”或设“府”一直沿袭至今”。
对于古老泉城的古圣先贤,曾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形象概述。
在中国哲学中,所谓“圣贤”,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的风神、气象和风韵。中国哲学强调,有一等之胸襟,方有一等之思想。这些圣哲们的胸襟气象足以映照清流,风范百世。
圣贤们的品德、人格、思想、学说、贡献及对后人的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厚重的圣贤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文化更是光辉灿烂。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圣贤文化,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圣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作为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则是圣贤文化最博大精深的发源地、载体。
目前,有关筹建圣贤文化城旅游生态园的方案,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如此项目的出台,不仅是对圣贤文化的有效传承,更是对城市历史底蕴的保护和抢救。
人文、和谐:圣贤文化精髓福泽当今
细细研究,不难发现,如今很多治国方略、处世之方,均来自古圣先贤之口。圣贤文化包括的内容,涵盖重人文、崇尚群体利益以及“和”等众多思想。
古代圣贤文化充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他们认为人和“天”(自然)是相通的。什么是人?《礼记.礼运》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说文解字》也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老子》第二十五章则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不彰显着浓郁的人文情结。
崇德尚群,是圣贤文化另一重要内涵。
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这可以称之为道德意识或人格意识,这是中华文明的又一重要特点。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他们看来,道德和节操比生命还重要。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
根据圣贤文化的导向,圣贤不是天生的,只要经过认真修养和锤炼,“人皆可为尧舜”。
尚群,就是崇尚群体利益。人,应把群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个体是小我,群体是大我。《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和,是圣贤文化又一经典内涵。
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述其哲学思想。“和”不是盲从,而是和而不同。
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他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如今,我们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就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多种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互相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天下大同。
弘扬圣贤文化古为今用意非凡
研究人类文明,不可不重视东方文化;研究东方文化,不可不重视亚洲文化;研究亚洲文化,不可不重视华夏文化;研究华夏文化,不可不重视圣贤文化。
历史上,很多古圣先贤都曾居住、长久留居济南,所以,研究并且发扬圣贤文化,不仅是济南甚至山东的文化使命,更是城市发展和形象提升的巨大潜质,是历史赋予的时代机遇。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怕你没有取得一定的位置,重要的是你拿什么去自立。人来到这世界,就是“立”的过程———在茫茫天涯路上铸造自我形象,并在与秩序的协调中创造新生命。人如此,事物亦然。
当今,我们讲和谐社会。其文化渊源,正式在于圣贤文化中儒、释、道等思想中所含有的“和”的内容。
圣贤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山东是圣贤文化的发源地。如今,济南再现鲲鹏,适时筹建圣贤文化城旅游生态园,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是济南乃至山东的实质性文化名片。
圣贤文化城旅游生态园将在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圣贤文化、促进中华文明复兴等方面,作出伟大贡献。如今,有效整合和弘扬圣贤文化,不仅能增强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其“和”的理念,还是强化炎黄子孙团结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