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新闻 新闻网页 北海舰队海巡机曾在越军火力威胁下侦察南沙

新闻 新闻网页 北海舰队海巡机曾在越军火力威胁下侦察南沙


资料图:运-8X海上警戒机

资料图:运-8海上巡逻机和海上警戒机
中国青年报3月26日报道 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一支穿云破雾、屡建奇功的海空侦察兵——被称为“海空天眼”、有着“信息化第一师”美誉的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
每当飞行员驾驶着国产某新型战机俯瞰海面上星罗棋布的美丽岛屿时,他们不会忘记托举战鹰腾飞、有着“机务维护首席专家”美誉的高工群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师先后完成了某型巡逻机、警戒机、侦察机等4型信息化战机的改装任务,倾注心血助推新型战机快速形成战斗力,开创了海军航空兵历史上的30多项第一。
鸟瞰海疆 忧患助雏鹰零点起飞
20多年前,当全军仅有的几架某新型信息化战机降落在该师机场的那一刻,几名高工明白,一段新的征程开始了。
由于外国实行技术封锁,部队机载电子设备可靠性不高,许多部件、教案和规程不是空白就是短缺,没有完备的维修资料和成熟的维修经验,修理二线资料几乎是空白。由于地面维修设备为零,所有零部件都是通过返厂维修。从返厂再回部队,一般都得需要一两个月,为了保障任务的顺利进行,经常只能东拼西凑,勉强保证一架飞机起飞。
严峻的现实逼着高工们自己动手研制维修设备。当时没有地面测试设备,高工们根据机上设备的原理,照着管线路图和工作中的技术参数自己组织研制。没有资料,他们就熟人托熟人,软磨硬泡收集。据统计,在那一年中,他们自己动手光地面测试设备就研制出了7台,为部队节约经费200多万元。
上世纪80年代末,南海有战事。刚刚形成战斗力不久的年轻战鹰奉命起飞,执行南海诸岛礁的侦察拍照任务。从该师成长起来的现北航装备部总工程师陈福华,作为第一批改装的空中机械师,有幸成为一名战斗员。在航行侦照中,陈福华俯瞰脚下美丽的南海中那一颗颗珍珠似的岛礁,热血沸腾:“这些岛礁就像祖国母亲走散的孩子,决不能让他们落到敌人的手中。”此次执行任务一个多月,先后飞行10多个架次,在敌军的炮火威胁下,圆满完成了对敌占岛礁的侦察拍照任务,受到总部和海军的通电嘉奖,并荣立二等功。
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美军空中预警战机等信息化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掀起了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浪潮。
那年,南海某演兵场,战云密布。一支“敌”舰艇编队正悄然向我驶来,“某号海区发现‘敌’舰艇,立即实施引导攻击!”此时,“敌”舰艇编队早已被我警戒机率先发现,数据随即传输到我海上、空中和陆地部队,多波次立体攻击随即展开,海面上升起一团团浓烟。
“蓝军”指挥官大惊失色,以往的安全距离上为什么会被“红军”发现并遭到攻击?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的海战场因警戒机的首次成功投入使用,我作战群前出作战半径成倍提高,标志着我军海上作战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官兵说,让“千里眼”更明的就是被称为该型雷达“保障之父”的高级工程师——刘跃光。
2004年2月,由刘跃光等创建的某新型雷达机房正式投入使用。外国专家组验收完该型雷达“维修测试系统”后,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因为该系统比他们国家的测试系统整整多了10项测试内容,而且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明显更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