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云南建景区强制搬迁千余村民引冲突 30人被拘

云南建景区强制搬迁千余村民引冲突 30人被拘


依石傍水的五棵树村,被一纸拆迁公告打破了以往的平静。

县里为五棵树村搬迁新建的洋房。

村民张丽珍小女儿的闺房不足2平方米。
云南信息报6月12日报道 五棵树村的村民没想到,他们的命运,竟和“世界遗产”几个字联系得如此紧密。
这个古老的自然村落,是石林景区内唯一的村子,拥有1000多村民,大多是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2007年6月27日,“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终于在第31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上通过,贵州的荔波、重庆的武隆和石林一同“捆绑”申遗成功。然而去年3月27日,村民们突然收到了一份“搬迁公告”,要求村民整体搬迁。县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在申遗时中国政府曾作出承诺,3年内迁出核心保护区内居民。为此,43户村民将石林县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确认“搬迁决定”违法,并予以撤销。
五棵树村是唯一一个分布在石林景区内的村落。其实,让这个村子不满的并不仅是政府的“搬迁令”,“土地”和“村委会”是村民们抗争和博弈的另外两个关键词。
到底石林申遗成功给这个村子带来了什么麻烦?村民和政府、景区管理局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博弈1 搬迁令
村民:石林县政府搬迁决定“违法”
突然收到的“搬迁公告”令村民们感到茫然:“政府不论适用哪部法律或法规,都应该与村民先协商。”村民普小莲说:“我们不属于核心区,而属于缓冲区!”争论未果后,43户村民一同委托律师向昆明中院递交了诉状,将石林县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确认“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对石林五棵树村整体搬迁的决定”违法,并予以撤销。
石林五棵树村民毕小文(化名)站在摩托旁边,用力擦一擦汗,向记者讲述村里的土地怎样一点一点流失。此时他并不知道,村里43户村民状告县政府的事情,已经被法院告知不予受理。
告县政府的原因,正像村民普小莲(化名)所说,政府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就下令村子几百户人整体搬迁!“石林养育了撒尼人,撒尼人保护了石林。现在说我们破坏石林景观,我们委屈!”
政府:村子紧接景区必须整体搬迁
对此,石林县政府外宣办主任张雪刚回应,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总面积350平方公里,一共有四级保护区,包括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为核心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为缓冲区。五棵树和大、小石林景区就紧紧连成一片,属于一级保护区。所以,五棵树必须进行整体搬迁。
张雪刚说,为了满足村民的要求,原计划搬迁五棵树村有2.5亿元的预算,现在要超过3个亿。“没想到,村民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他们要求不搬迁,在原地重建,并且要求把景区门票收入的30%拨给他们。”他有点无奈。“政府已经作了最大的让步,村民不能一味提无理要求。”石林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鹏翔也说。
张雪刚强调,现有房屋拆除了,绝对不是搞商业开发,而是种花、种草。除了留几间民居,几个撒尼人在里面刺绣、织布,展示民族文化外,其余地块都用于恢复生态。
张鹏翔和张雪刚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政府为村民们新建的“家”。新村名字很响亮:“中国彝族第一村”,位于石林旅游区南区小箐村南面,离五棵树村的直线距离约有1公里。
屋舍大部分已经建成,都是样式相同的二层小楼,工人们正在安装卫生洁具、门窗等。张雪刚说,为了方便村民到景区租衣服照相,政府还专门修了一条从景区到新村的路。新村旁边新修了生态公园,免费开放。“我们还想到了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村子边为他们预留了一大块地,用于以后的人口发展。”
张鹏翔介绍,新村将是一个集居住、旅游为一体的村寨。政府会在新村新建斗牛场,规划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店,把这里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
“政策太优惠了,这么物美价廉的房子,我们基层公务员奋斗一辈子都享受不到。”张雪刚说,村民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搬迁,政府就对每户每个村民进行50平米的住房补偿,超出住房补偿面积范围的,每平米村民自行承担近3000元。而对于第一批搬迁的村民,每户奖励1万元,第二批搬迁的奖励5000元,以后搬迁的就不再奖励。
“风水不好。”这是村民普玉(化名)对于不愿搬迁的解释。他说五棵树村很久以前就是从“第一村”的位置迁出来的,“以前在那里出生的孩子都养不大。”而村民们说得更多的理由是:“那里四面环山,不会有什么游客去。这边补偿太少,那边又没生意。”
博弈2“村委会”
村民:公司取代村委会17年引冲突
石林景区开放后,村民们大多以给游客拍照、摄像、租衣服、做导游等为生,但用普玉的话讲:“人多竞争大不说,公司还什么都要干涉。”他所说的“公司”,就是“石林风景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农工商公司),“就是这个公司,做了我们五棵树村17年的‘村委会’!”
五棵树村原属石林镇小箐办事处。1993年,五棵树村公所变更为石林风景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均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直接任命。“公司成立以后,没有开过什么村民大会,村民丧失了选择权,公司处理土地之前也从没征求过村民的意见,村集体收益更是一笔糊涂账。”
普玉说,公司把照相、租衣服等做“旅游生意”的村民们分成好几组,还限定了时间,这组是几点到几点拍照,那组又是几点到几点,每年还要交给公司两笔钱:押金和管理费。村民们自己组织的摄影队和导游队,也被公司收走了“所有权”,“现在摄影队和导游队没一个是村民。”而为了石林的原生态风貌不被改变,村民们还被告知禁止扩建新房。
种种利益矛盾的存在,让村民们不断上访。要求建立自己的村委会。2009年12月16日,300多名五棵树村村民联名“上书”石林县政府,要求罢免农工商公司领导。今年1月29日,五棵树村村民们聚集在农工商公司楼下,要讨说法。最后还发生了冲突,有近30个村民被以聚众闹事为由陆续带走,后来大部分被放了回来。
政府:设公司是用变通方式管理村务
“五棵树村本来也不是村委会,只是小箐村委会下的一个自然村。”张雪刚说。90年代初,为了便于旅游局与村民协调关系,设立了农工商公司。“以变通的方式,来管理村务。”村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益都是得到充分保障的。
“既然村民们有建立村民自治组织这样的诉求,我们就积极解决。”张鹏翔说,但村子只有1000多人,规模达不到成立村委会,只能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目前上级的批文已经下来了,我们将积极完成这项任务,尽快成立五棵树居委会。”
而普玉等43户村民告县政府的诉讼,法院暂未受理。昨日,他们的代理律师——云南里程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朱建伟告诉记者,昆明中院没有受理诉讼,也没有给任何书面答复,他们又去省高院立案,同样未果。
博弈3 土地
村民:土地流失千亩补偿没拿到
土地的矛盾由来已久。
“我们家以前有这么大一片土地呢,这么大!”普小莲尽力伸直手臂,在空气中划了半个圆。用村民的话说,以前整个石林景区都是他们的,但现在,每户所有的田地还不足一分(计量单位)。
据村民介绍,从2003年开始,石林风景区管理局征用或租用村里的良田,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土地“为配合石林风景区的发展”已经被征用或者租用了近千亩。“到底风景区管理局是征用还是租用土地我们不知道,反正地就是不断流失。我们一分钱补偿款都没拿到!”但也有村民表示,他们之前一直拿着分红款,但是“去年以前分红款的数额还不够交给景区的管理费呢!”
政府:征用租用的土地都给了补偿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了,扯不清。”关于“征地”问题,石林县政府外宣办主任张雪刚表示,从1964年开始,由于国家政策调整,荒山田地都需交给当地的国营林场。五棵树村的几百亩山地当时划拨林场,收归国有了。张雪刚承认,后来为了发展石林景区,确实陆续占用过村民的一部分土地,有征用的,也有租用的,但“该补偿的也都做了补偿。”
张雪刚证实,征地或租地协议都是农工商公司与管理局签的,补偿款都在公司的账上。对于村民称没拿到补偿款一说,张鹏翔说:“村民们每年都有分红。审计部门每年都会对公司账目进行审计,据最近审查,公司的账目基本正常。”该公司总经理普国亮也称,此前一直发放分红款,去年每户村民就有2000元的分红。
博弈4 高尔夫球场
村民:为何在一级保护区里建“高球场”
五棵树村民们的另一个“心结”,是村子旁边的“民族生态运动场”。他们说,这个“运动场”,根本就是个“高尔夫球场”,而这块占地两三千亩的“运动场”中,至少有七八百亩都是他们五棵树村的。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村民毕小文骑着摩托车带记者去“实地考察”。
“你看,已经开始铺草了!”毕小文指着一片开阔的、覆盖着淡蓝色薄膜的地面告诉记者。每隔一段路就有至少两个自动喷水器在洒水。记者看到一辆皮卡车,写有“草坪专用喷播车”字样,两个工人正在车上工作。记者上前询问:“这片场地是干什么用的?”“高尔夫球场。”“有多大?”“大得很,54洞呢。今年之内肯定能使用啦。”
根据中国石林网上的介绍,该项目“已支付土地承包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款2000多万元。”但村民们却说:“这块场地一共涉及好几个村子的土地,五棵树村的地占得最多,但是其他村的村民都拿到了补偿款,就我们村没拿到!”
毕小文不明白:“这个场地大部分都在一级保护区,当初村民提出搬迁到这里,县里正是以这个理由拒绝了村民的要求,既然如此,怎么又能建高尔夫球场了呢?”
政府:这是石头地里刨出来的运动场
“是民族生态运动场,不是高尔夫球场。”张雪刚否认。他说,民族生态体育运动场是县委、县政府的十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那片土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情况时有发生。为避免土地石漠化(土地都变成石头),政府才决定启动这个项目。”
张雪刚说,这块地上,附着大大小小的石头,作不了耕地,但又成不了“石林”景观,为了保护生态,政府招商引资,建生态运动场,去掉一层石头,重新拉土来填上,种上植被。同时,在运动场上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传承彝族民间文化。其中的运动就包括撒尼人传统的“抢花炮”、“踢毽子”等民族运动项目。“村民们的上访惊动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专门派人下来调查过。不久就会给出一个结论”,他说,“现在我也不辩解什么,到时会有一个公正的说法。”
而对于村民没拿到补偿款,农工商公司总经理普国亮的说法不同,他说,运动场租用五棵树的土地有33宗地块共88.48亩,租金每亩每年300元。
原住民:不敢扩建三家人挤两间房
“写了几百次申请了,他们就是不给批!” 石林风景区内五棵树村村民张丽珍(化名)说的是房子。这是两间总面积不足40平方米的砖房,“以前家里有6个人,实在没办法,从小女儿上一年级起就把她送到县城里的寄宿学校。” “他们不批我们不敢扩建,怕到时被强拆了不给补偿。”
政府不给批的理由是:为了石林的原生态风貌不被改变。而且,据石林风景区农工商集团公司经理普国亮表示,村子早在规划要搬迁,“肯定不能再批建了!”
和张丽珍同样情况的还有杨兰(化名)家,她家的人口密度更是在村子里达到顶峰:三家10口人住在一套不足50㎡的二层土楼,上下各一间。“我们有三姐弟,都成家了,一家3口人,再加上老父亲。”她说,实在没办法了,把两间房隔成了四间,父亲住一间,三家人各一间。“去年给大弟弟批了个简易房,他家才搬出去。”
“我们是人又不是牛马牲口,就这样关在一起,我们一肚子气!”村民们有怨气:为保护石林遗产,他们付出了很多,田地都被“征”了,现在还要被“赶走”。他们坚决要求“原地重建”。
石林景区:为保护遗产负债超十亿
不单是原住民,政府承受的压力也不小。“我们投入景区建设、用于申遗以及保护的费用,达几十个亿。现在风景区管理局还欠银行10多亿。”石林县政府外宣办主任张雪刚说,“这次用于五棵树村的搬迁和新村建设,预计2.5个亿,后面因为村民户数增加、要求增高,不得不再投入0.5亿,都是从银行贷款的。”
其实早在去年,石林票价由140元上涨到175元,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李正平就表示:涨价的原因是管理局的银行负债超过7亿元。
记者获悉,2009年,石林风景区接待游客286万人次, 旅游直接收入3.65亿元,综合收入14亿元。石林旅游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35.65%。然而,石林陆续投入巨资进行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扩容,景区游览面积由过去的4.12平方公里增加到12平方公里,加上世界遗产地保护等费用,石林风景区管理局财政一直都处于紧张状态。
一份《石林世界自然遗产调研自查报告》显示,长期以来,石林不断加大350平方公里保护区的维护建设,2006年至2007年,石林用于景区有碍观瞻建筑设施拆除或搬迁,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项目费用上亿元。至2008年1月,石林管理局银行负债已高达11.1亿元,每年利息支出就达6千多万元。
■保护争议
谁威胁了石林生态?
对于让五棵树村搬迁的理由,政府给得很明确:根据《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原则和精神,中国政府在申遗时承诺,要在3年内搬迁完核心保护区的居民。
为什么一定要将原住民搬迁呢?中国申遗专家、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景观地质专家梁永宁告诉记者,他多次对石林进行实地考察,五棵树属于石林核心保护区,就分布在进石林风景区的主干道两侧,游人都会经过的地方,和大小石林“靠得太近”,参差不齐的房屋造成视觉污染。村民沿街开的商店、饭馆占用了景区生态的发展空间。村子就在石林湖边上,生活污水常常排到石林湖里。“在原地改建的话,空间受限,也不利于村子长远发展。搬迁这个方向是对的。要是别的景区,还不想干这个事,得花几个亿!”由云南环境科技服务中心出具的《五棵树村搬迁及中国彝族第一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五棵树村所在地石林湖的监测结果表明受到污染,水质变坏。
“我们没有污染,是他们污染的。”村民普小莲(化名)说,“游客太多,污染了。”村民普亮(化名)则说,以前他们种田,田里有块石头,都要绕着石头去种。但现在石林县政府到处招商引资建项目,听说要建旅游娱乐城(酒吧街、夜总会),还以民族生态运动场的名义建高尔夫球场,“现在正在动工,几千亩的地,树啊、石头啊,都被推平了。”
没有撒尼人石林会怎样?
“石林养育了我们,我们保护了石林。”村民李玉波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石林是我们的圣地,现在让我们搬离,我们感情上接受不了。”另有人质疑:“一个没有了撒尼人的石林还是石林吗?”
石林景区原住民搬迁风波

2010/6/12 5:30:00 云南信息报

  |  
72岁的普奶奶态度激愤:“我死也要死在这里!”她说以前他们的田地就在阿诗玛石像的背后,作活作累了,抬起头对着阿诗玛唱山歌。常有农夫在驾牛耕田,会听见他吆喝“斗斗(撒尼话,向左的意思)”、“摇摇(向右)”,石林深处也会传来吆喝声(回声)。
“要不是我们撒尼人保护石林,早就被毁掉了。”60多岁的柴大娘说,几十年前兴起采石热、很多人上山采石烧石灰卖。村里人不许,把他们赶下山,还派人去山上守着。
“没有了原住民的风景区,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被抽空的干巴巴风景区了,而这个时候,它还有什么遗产价值和吸引力呢?”对此,青年评论家张天潘提出质疑。他说,随着观光游时代的日渐远去,人们渐渐转向人类学意义上的体验休闲游,完全商品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并不总是受到欢迎,而自然地镶嵌了人文风情的差异化旅游景区越来越得到认可。
搬迁能抢救民族文化?
对于村民的说法,石林政府不同意。张雪刚表示,五棵树村汉化严重,纯粹的撒尼文化元素所剩无几。“你到村里看,还有几个穿民族服装。”他说,把他们迁到彝族第一村,建起具有民族风情的民居、街道,发展对歌、斗牛等民族活动,“反而能抢救民族文化”。


“搬迁的代价很大,却是为了石林的发展,也为了村民的发展。”梁永宁教授表示,五棵树也不是最正宗的撒尼文化地。阿诗玛故事的发源地和电影《阿诗玛》的主要拍摄地,在石林县的长湖镇,不是石林镇。
事实上,为风景区让路而搬迁,目前在国内是有普遍性的。石林的“兄弟”贵州荔波、重庆武隆都实施过搬迁。近日媒体曝出的庐山将万人大搬迁,遭到舆论批评。很多人指责庐山管理局“一下一上”的实质是穷人下山富人上山,是资源再分配。学者们则担心,没有牯岭人的庐山将会丧失文化传承,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商业社区。
(本文来源:云南信息报 )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