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多家研究机构专家称野生鱼激素量不足以危害健康

多家研究机构专家称野生鱼激素量不足以危害健康

现在网-长江商报消息 日前,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布《“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报告称,在长江重庆、武汉、南京及马鞍山河段的野生鱼类体内,发现了对人体有害的环境激素。

中科院水生所、武汉大学、华科等权威研究机构专家昨日作出正面回应:部分野生鱼确实存在激素情况,但无论是英国检测报告,还是中科院水生所的检测报道,其激素含量都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

武大基础医学院院长、免疫学专家谭锦泉:

激素含量不足以危害健康

该国际组织的报告显示:武汉的鲤鱼样本所含的壬基酚(NP)含量最高(85.0微克/千克)。到底多少激素含量对人体有害呢?

昨日下午,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免疫学专家谭锦泉教授说,“85.0微克/千克的含量,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危害,但长江水域鱼类体内发现‘环境激素’总不是好事,这证明长江水质状况确实在恶化。”

谭锦泉解释,“环境激素”其实是一类激素的统称,人体若吸收数量较大的此类激素,可能会出现发胖、性早熟等现象。“从人体健康角度讲,这个报告是提醒人们对水域污染保持足够重视。”但声称对人体毒害巨大,有哗众取宠之嫌。

华科环境学院副教授吴晓辉:

应引起重视,但不必恐慌

“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是否导致江鱼中‘毒’,要看有害物质含量有多少,只有当这两种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的物质积累到一定量时,才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昨天下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吴晓辉认为,该报告可能意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释放适当的进行监管和控制。

“不可否认,长江水体中确实存在壬基酚和辛基酚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市民没必要因此恐慌。”他说,野生鱼体内所含的’环境激素‘量非常少,只要控制好摄取野生江鱼的量,对人体是没有太大危害的。

中科院水生所:

饲料和催熟剂疑为激素来源

“部分野生鱼确实存在激素情况。”昨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陈炜说,鱼类激素含量检测,目前尚无明确的管理部门。他对这份报告并不惊奇,此前,中科院水生所检测野生鱼情况,“也检测出东湖里的鱼有激素含量。”

他分析,鱼类之所以含激素,一是因为部分鱼饲料含激素,另外也由于一些农作物使用激素催熟,激素随地表水流进湖泊、江河。

“按一般水体标准,每升水含4000微克激素属正常范围,但鱼体的激素含量没有标准。”他说,鱼类吃了重金属后,会因代谢慢在体内累积。不过,这份报告取样仅代表一个样本,长江流域水域情况不同,这份报告并不代表武汉所有江面鱼类含有激素。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湖北长江干流水质为“优”

今年7月,湖北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根据pH值、石油类、挥发酚、汞、铅等10个项目,对长江和汉江及其主要支流39个断面等作了监测,结果显示,湖北长江干流和汉江干流的水质为“优”、长江支流水质为“良好”、汉江支流水质为“轻度污染”。

省水产局:

野生鱼在武汉水产市场仅占5%

湖北省水产局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去年全年,武汉市长江流域的鱼产量约为330万吨,且年年都有所增长。

湖北省农业局水产部门介绍,每年武汉水产市场上的鱼,仅有约5%来自捕捞,其余绝大部分都来自人工养殖,包括鱼池、内湖养殖,也包括长江流域的养殖。

而且,武汉市餐饮协会秘书长涂水前说,武汉餐饮行业都用养殖鱼,基本没有野生鱼,而且现在是禁渔期,绝对没有野生的。

此外,华南市场、白沙洲市场相关负责人也介绍,市场内的鱼全是养殖,说“野生鱼”的都是假的。

昨日,白沙洲水产批发市场鱼市依然热闹。一鱼摊老板说,他们的鱼是刚从养殖场运的,品种很多。“野生的也有,但不多,价格也比养殖的贵些。”他说,现在武汉市场上的鱼大多来自江苏、浙江一带,还有山东、广州等地。11月本地鱼才上市。对于长江流域水质对鱼的影响,该老板说没怎么听说过。

报告发布者:

只想引起决策部门重视

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该组织负责人、报告发布者武毅秀。

长江商报:有环境和医疗方面的专家认为,目前江鱼所含的环境激素不足以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是你们夸大了危害?


武毅秀:报告中未说明吃了含有环境激素的鱼类会对人体有立竿见影的危害。报告的依据是,国际上已确认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对人体有害。至于具体含量多少对人体有害,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有害物质量的不断积累势必会导致质变,只是早晚的问题。

长江商报:调查报告采取的抽样检测的取样方法是否科学?

武毅秀:决定采取抽样检测方法前,我们的组织咨询了许多环保方面的专家,他们认为,通过抽样检测的方式足以支撑报告所说的内容,最终报告只是想证明一个事实——长江流域鱼类体内含有这三种有毒物质,而并非要证明每一条鱼体内、每一个河段都有,我们希望以此引起民众及决策部门的重视。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