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印度军事战略及中印双边军事战略

印度军事战略及中印双边军事战略

印度军事战略及中印双边军事战略


印度是科技实力较雄厚、经济发展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家,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大国,也是与我国有着12万多平方千米争议区的领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为实现其领土扩张,称霸南亚,做世界军事强国的目标,极力推行其“地区性有限威慑”的军事战略,加速发展各类武器装备。

大力推行“地区性有限威慑”战略
当前,印度推行“地区性有限威慑”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西攻”。
即对巴基斯坦采取积极进攻战略,以优势兵力始终对巴保持进攻态势,即准备与巴打一场全面战争,又能能力彻底摧毁巴。印认为,巴基斯坦是南亚各国唯一敢公开与其抗衡的对手,是其争霸南亚的主要障碍,所以视巴为现实的主要作战对手。平时,印度将50%的陆空兵力部署在印、巴边境,两大舰队之一的西部舰队部署在阿拉伯海,以其绝对优势的兵力对巴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威慑,旨在慑服巴基斯坦,进而控制其他弱小邻国。

二是“北防”。
即对中国采取“防御”态势,在中印边境建立大纵深立体化的防御体系,保持局部地区兵力优势,实际上是要达成遏制中国之目的。自1993年以来,中印两国关系虽有改善,但印始终将中国视为战略上潜在作战对手。“中国威胁论”在印度仍大有市场。所以,印在战略上对中国决不会放弃“既得利益”和相机进行新的扩张、蚕食。目前,印在北部边境地区屯兵20余万,保持着局部地区的兵力优势。

三是“南进”。
即加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力度,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水域。印认为,它面临着两种海上威胁,一种来自印度洋地区国家,另一种来自外部大国。对于前者,它强调保持绝对军事优势,以慑止其进行军事冒险。对于后者则强调通过威慑,达成“力量均势”,限制其海军在印度洋上的行动自由,阻止其渗透。

四是“核威慑”。
发展核武器,实施核威慑是印度军事战略的重要部分。印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连续进行了公开地下核试验。目前,印度导弹已具备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导弹射程可覆盖东南亚、中东地区,对巴基斯坦及其他周边国家均构成了极大威胁。印度连续进行地下核试验的举动,已引起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不安,并纷纷作出了强烈反应。




完善和发展攻势作战思想
在“地区怀有限威慑”军事战略指导下,印军的作战思想也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速战速决,先发制人的攻势作战。印军认为,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利在快速,弊在胶着。所以强调在主要方向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先敌发起进攻,力争在战争初期,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力量消灭敌战略、战役第一梯队,短时间内决定胜负。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在对巴进攻前,集中了陆军总兵力的80%,空军作战力量的96%,海军总兵力的41%,以绝对优势兵力,14天就占领了东巴首府达卡,控制了整个东巴基斯坦。印此种攻势作战思想,在以后的作战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

二是重视全纵深立体作战。印军全纵深立体作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进攻中,实施全纵深突破,立体推进;二是防御中,建立纵深立体防御体系。印军强调在作战发挥空中力量的作用,把夺取制空权视为全纵深立体作战中制胜的首要条件。



三是重视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印军认为“联合作战是现代作战的本质特征”。要求现代作战中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尤其要注重陆空协同联合作战。主要体现在建立陆空联合作战体系和建立陆军航空兵部队两个方面。印陆军旅以上部队均设有陆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以利于陆空协同作战。印于1986年建立陆军航空兵部队,近年来,实力不断增强,现已装备“米-24”等各型直升机300余架,使空地联合作战更加直接和有效。

四是强调电子战。印认为,电子战是现代战争的重要标志,战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化程度高的一方。因此,印军大力发展电子战技术,扩编电子战部队,力求使电子战成为其克敌制胜的“力量倍增器”。

加速研制和更新武器装备
90年代中期以来,印军根据《国防建设十年规划》的要求,正在加速研制和更新武器装备,以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陆军重点研制和装备新型坦克和火炮
2005时,印陆军将重点研制新型坦克和火炮。印自行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目前已完成试验,到下世纪初将投入批量生产,最终现代现装备的“胜利”坦克和T-72坦克。“阿琼”坦克采用120毫米线膛炮,既可发射穿甲弹、榴弹、烟幕弹,还可发射反直升机弹种,其性能可与M1A1和“豹-2”等世界著名坦克媲美。火炮方面,印已从俄罗斯购进120门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原计划还将引进瑞典FH-77式155毫米榴弹炮400门。同时还将研制155毫米自行火炮和“皮纳卡”多管火科炮系统,“皮纳卡”多管火箭炮射程达40千米,杀伤威力巨大,1998年底开始装备部队。

空军重点引进新型战斗机和预警机
到2005年,印将完成对大部分现役飞机的现代化改造,并将引进部分先进战斗机。引进的有“苏-30MK”战斗机。此种战斗机空战能力强,可挂载12枚空空导弹,作战航程远,可达3000千米。印已耗资18亿美元订购40架,印还将装备自行研制的LAC战斗机,以替代“米格-21”和 “美洲虎”。
印还将在以色列等国的帮助下研制空中预警机,计划在2000年前后生产15架。还准备从美国引进空中加油技术,以提高空军远程作战能力。印还计划增加运输机100架,运输直升机100架,以提高空中输送能力。

海军重点研制和引进作战舰只
90年代以来,印度极为重视海军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行“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政策,力争在本世纪末海军舰船自产能力满足需要的60%,并将作战舰只从目前的20艘增加到50余艘。印现正在建造一艘用于海上作战的中型航母,用于取代退役航母,并计划再从俄订购一艘航母。近期已从俄购买了2艘K级潜艇,并从国内订购了2艘装备中程弹道导弹的潜艇。



继续研制和发展导弹技术
印军的导弹已发展到第3代,至今已研制出了“普里特维”短程地地导弹,射程达250千米,“烈火”中程地地导弹,射程达2500千米。此外,“天空”中高空防空导弹、*三叉戟”中低空导弹和“毒蛇”反坦克导弹均已在近年陆续装备部队。印在俄的帮助下,建立以“阿卡什”地空导弹与S300反导防空系统相结合的先进防空体系。据报道,印度现已完成“烈火”中程导弹上携带核弹头的试验,命中精度可达300米。目前,印还在进行射程为5000千米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一旦成功,将对亚洲乃至全球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明天.
度核武与未来海上安全形势





印度核试验后,国际社会普遍予以谴责,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战略对策与举措,有关国家还对印度实施了广泛的经济制裁,印国内也民怨沸腾,矛盾不断激化,地区形势进一步动荡,变数继续增多。从现有情况和发展趋向来看,印度核试验已经并将对未来海上安全形势产生较大的影响。

印度在核试验后,将可能进一步使其海上力量向其他海域辐射,并逐步推进“东进”、“西出”和“南下”的海上战略。

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坚定不移、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

印度资深外交家K·M·潘尼迦早在1945年的《印度和印度洋》一书就说过:“谁控制印度洋,谁就能控制次大陆。”此话深刻地道出印度当局急欲控制印度洋的心态,表明印国家安全必须依赖于对印度洋控制权的把握程度。



事实上,从70年代初起,印度在夺取和巩固次大陆战略支配地位的同时,就已开始注意发展海上力量,竭力填被英国撤军后在印度洋出现的“力量真空”,谋求在印度洋北沿的海上优势。80年代以来,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高,印度对其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把海军列为建设的重点,加强了远洋进攻能力。此时的印度不再只把印度洋北沿作为其控制范围,而把其触角伸向印度洋更远处。



印度深刻地感到: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且也是世界海运中至关重要的海域之一,是运送中东石油的必经之路。自90年代开始,印度进一步加紧实施“印度洋控制战略”,力图全面“执牛耳于印度洋”。



印度还认识到,印度要真正达到控制印度洋这一战略目标,唯有实行远洋战略,因为印度沿海并没有太多的岛屿屏障,6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又很难处处设防,只有把敌人挡在远距印度之外。



近年来,印度更加深刻感到,在战略地缘关系中,印度的扩张战略受到多方制约,它的陆地北面、西面和东面无论哪一个方向要想“有所作为”,所付出的代价都太大,且无大利可图。只有向海才可能有大的发展。

这是因为其一,
印度海军已具备相当实力,其现有兵力5.5万人,各型舰艇160余艘,共计30多万吨,其中水面舰艇140余艘,潜艇20艘。90年代以来,印度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15%;而且多年来,海军的军费投入不断增加,作战实力大幅增长,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七位,是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拥有航母,具有区域作战能力的海军。



其二,
印度海军总体实力不仅在印度洋沿岸40多个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其总体作战能力要远远超出上述国家作战能力的总和。如果大国海军不介入或不进行干预的话,印度海军要达到控制与支配印度洋的目的应当说是不难实现的。



其三,
有了核武器作为后盾的印度,在今后海上方向及海军兵力的运用上将会更加有恃无恐,下个世纪初印海军还可能具备水下核打击力量。其四,它尖劈形的居中朝南前伸位置,占尽了天时地利,可使其海上兵力向南、向远洋活动航程大大缩短。

印度的军事战略是为其争当世界性大国的战略总目标服务的。



可以肯定,一旦印度取得了对印度洋的完全支配和控制后,决不会甘于目前已取得的海上利益,必将重建“印度中心”,把其战略影响扩大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



对于海上方向来说,即以印度洋为轴心,首先把印度洋变为“印度之洋”,然后,采取“东进、“西出”和“南下”战略。也就是东边把其影响和活动兵力扩大和前伸到南中国海及部分太平洋;西部穿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波及地中海;南边将远洋兵力前伸到印度洋南端最边缘,甚至绕过好望角达大西洋,及至澳大利亚。

当然,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活动时也不是没有顾忌的。
印度对美国在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岛的迪戈加西亚岛建立军事基地是非常关注和存有戒心的。现今迪戈加西亚岛经多年修建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大型综合军事基地,并建有岛屿防御中心、战略空军指挥中心和反潜作战指挥中心等设施。该基地距印度陆地最南端科摩林角大约1800千米,它控制着自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到非洲达累斯萨拉姆的航道,也是从好望角到新加坡几条航线的汇合点。



此外,
印度还把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南亚国家说成是企图染指印度洋,而且认为印度尼西亚和日本也有在印度洋向印度提出挑战的可能性。印度在核试验之后,继续调整兵力部署,加强与有关国家合作,以便能够及时迅速地控制来往印度洋的战略物资的运输通道加大军费投入,优先发展海军是印度的既定方针,也是今后印军建设的重点方向。



下一步,
印度海军将以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为核心,全面提高部队的现代化水平。在武器装备发展上,印已确立了以自制为主,辅以引进的政策;在兵力建设上,注重增强远海作战能力,大力提高海上投送能力,并有重点地加快基地建设;在兵力部署上,印度海军将在原有东、西、南三个海军司令部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兵力,加强重点方向的部署。为了加强对阿拉伯 海的控制,印度海军于80年代中后期即在濒阿拉伯海的卡尔瓦修建了一座大型现代化的海军基地,近年来,又继续加以完善,同时进行设施配套。

印度还想把影响力扩展至位于亚丁湾口的索科特拉岛,以达到控制亚丁湾、曼德海峡的战略目的。



对于东部海域及马六甲方向,印度又在安达曼—尼科巴尔群岛的布莱尔港设立了第四海军司令部;安达曼—尼科巴尔群岛距印度大陆约1000千米,但距印尼550千米,距缅甸约500千米。该司令部的设立与印度次大陆隔海遥相呼应,可在战略上与次大陆主体形成环抱孟加拉湾之势,尤其是布莱尔港地处马六甲海峡西部出口,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印度核试验后,上述港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兵力部署调整还将会继续完善。当然,印度海军注重在几个主要通道方向重点配置海军兵力的同时,时刻牢记建立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以潜艇兵力为主体的海上机动作战力量,以有效地微应东边孟加拉湾、西边阿拉伯湾海域的临时紧急任务和海上封锁作战、保卫交通线安全的需要。自美国海军力量从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前苏联海军大批舰艇从越南金兰湾撤走之后,印度海军自感其实力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独占鳌头,因而多次与有关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海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其意在充分显示海军的强大实力,对其他国家起威慑作用,从而确定该地区的霸主地位;当然最终目的是为了牢牢控制海上通道,掌握这条“生命线”。

印度非常清楚,美国石油的18%、西欧石油的40%和日本石油的80%以上都要从中东进口,而且世界上的其他不少国家从中东进口石油量也逐年上升。一旦遭遇不测,海上石油通道被掐断,其后果和严重性将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印度自身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沿海港口共有186个,其贸易量的95%以上和贸易额的75%也都必须经过海上,预计到2000年印度港口的吞吐量估计可达4亿吨,商船队也将从现今的500艘700万吨增加到600艘1000万吨。

因而,无论从战时或紧急时切断它国海上战略运输航线,还是从维护己方海上贸易的需要来看,印度都需要加速发展海上力量,调整海洋战略,完成好兵力部署,全面控制有关的海峡、通道安全。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曾经直言不讳:“印度防务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控制通向印度的海上通道。”

为此,
印度近年提出“远海歼敌,并具体确定要控制与其邻近的苏伊士运河、保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巽它海峡共五个海峡通道;并以此为基础,继而“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广大地区的形势”。

印度核试验后,加快发展海基核力量的步伐,加大海上核威慑的力度和影响,早在1988年1月,印度就从前苏联租借了一艘名为“查克拉”号的核潜艇,租期为3 年。1991年1月租借期满后,该潜艇按期归还。几乎与此同时,印度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核潜艇研制规划,由印度原子能部、国防研究发展机构和印度海军共同实施。近几年来,印度政府每年都拨出充足的经费,用于核潜艇的研制。军方决策部门甚至认为,在武器装备的发展顺序上,核潜艇的研制应排在新型航空母舰之前。目前,印度核潜艇的艇体建造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但核潜艇的正式服役恐怕要到21世纪初方有可能。不过,随着印度核试验进程的加快,印度将会把跨越“核门槛”作为优先考虑,因为印人民党公开提出要“理直气壮地”宣布印度“是一个核大国”,通过跨越“核门槛”,使印度挤进核大国俱乐部。

核试验使得印度朝着研制威力更大的氢弹和“核反应强化型炸弹”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今
后,印度在建立核突击能力的战略力量中,将着重在三方面加强核战争准备:一是为军队装备远程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更新电子战系统,形成空中核打击力量;二是在已经开发的
“烈火”和“普里特维”中程和短程导弹的基础上加紧研制运载火箭、远程弹道导弹、多弹
头洲际导弹和亚音速巡航导弹,以尽快形成陆基核打击力量。三是重点发展核动力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这一点最为印度军事决策当局所看好,认为它的生命力最强、最具威慑力且隐蔽打击力巨大。



可以预见,21世纪初印度将形成潜射导弹、战略轰炸机和陆基弹道导弹三位一体的核攻击力量,并将可能使海基核打击力量作为最优先的重点考虑,届时印度海基核力量不仅可从印度洋而且还将可能从其他有关海域对一些国家实施核威慑,甚至进行核打击。
为了明天.
从印度军事动态看南亚局势




印度的军备发展和南亚次大陆始终没有消弥的对峙形势,一直是国际局势演变的一个重要侧面。从“冷战”结束至今,南亚次大陆的形势受三大要素的影响而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一是印度无法依据苏印条约全方位地从苏联暨俄罗斯借力,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相应软化了对印立场、在印巴之间基本保持中立,因而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战略平衡。在这段时间,印度除了在克什米尔地区与巴基斯坦时有交火和越过保克海峡参与斯里兰卡内战以外,没有进行过大的军事行动;二是印巴两国几乎同时成为核国家,并且都发展出了可携
带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地区的战略平衡。印巴之间此后在锡亚琴冰川地区的战斗减少并有所撤军,两国领导人也开始了外交谈判和互访;三是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为了打击塔利班而“强行加强”了与巴基斯坦的双边关系,巴基斯坦的外交立场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印巴之间的战略平衡也更加巩固起来。现在,两国对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尽管很难迈出步伐,但已开始有一些实质性试探和讨论的迹象。所以,总起来看,目前南亚次大陆的局势有所缓解和稳定,印巴之间可能会走到一个理性地讨价还价的阶段,而且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都保持着低调姿态。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这一地区的军备扩张高度地加强了,而且印度尤其显得引人注目。可以这么说,现在印度的加强军备行动,和这一地区较为缓解和稳定的局势极不匹配,以至于人们如果硬要数出现在谁像是想打世界大战,那么除了美国就是印度了。我们不妨看看印度的种种大动作:

  1、据西方军事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印度近年来不遗余力地发展武器装备,因此印军武器配备呈现大的飞跃。在炮兵方面,目前印度已在北部边界地区取消了105毫米口径火炮的配备,而全部由从瑞典进口的FH—77B(155毫米口径)和俄罗斯M—46(130毫米口径)野战火炮所取代。除此之外,外界判定印度还在北部边界布署了9个飞行联队以及部分射程为150公里的国产“大地”战术导弹群。同时,印度还加强了北部边境地区部队的通信、监视和情报收集能力,陆续引进了以色列无人侦察机和一批战场监测雷达。美国《国防新闻》周刊近来还透露,在印度东部与中国交界处,印度正修建新的空军基地,预计2005年年底前完工,届时印军的“苏—30”、“苏—27”以及空中预警机等先进战机都将进驻。此前,印度还有不少媒体披露,印度已在距中巴边境不远的列城(在克什米尔印控区)修建了一个可容纳两个中队“米格—29”战斗机的高原机场。

  2、据印度《国民先驱报》披露,印度前陆军参谋长克里西纳·拉奥公开宣称,印度应进一步提升军费开支,把国防预算增加至GDP总量的4%,大力发展核计划,以提高对中国纵深的打击能力。他声称“中国才是目前印度安全的主要威胁,而非巴基斯坦”。这是近期所见到的对华言辞最为强硬的文章。

  3、印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印度时报》刊发了题为《特别针对中国的“烈火—III”导弹》的文章,称印度目前看起来正在加强对中国的核威慑态势。文章强调,由于已经服役的“烈火—II”导弹(射程2000公里左右)只能打击中国的西南和西北等地区,而实际射程在3500—4000公里的“烈火—III”导弹就可让印度打击中国纵深的“高价值目标”。而且,印度已开始研制“苏里亚”型(射程5000公里)和另外一种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射程在12000公里的洲际导弹也在发展计划之列。此外,印度已向俄罗斯购入了一批“安泰-2500”和“C-300V”反导系统,还向以色列购买了两套为“箭”式战术导弹防御系统而研制的EL/M--2080型预警雷达,大力加强反导能力。

  4、印度曾是亚洲唯一的装备过两艘航母的国家,目前正准备购买俄罗斯一艘,自造一艘,改造现役的一艘,并在2005年保有三个航母编队的庞大阵容。除了航母,印度自行设计制造的“德星”级导弹驱逐舰排水量达到6700吨,能为航母护航进行远洋作战。在潜艇方面,印度拥有21艘“F级”、“K级(基洛级)”,“209级”和自行研制的“75级”常规潜艇,总体居世界中上水平。除了常规潜艇外,印度以俄罗斯最新的“北德尔文斯克级”攻击性核潜艇为蓝本建造核潜艇,计划今年就加入印度海军服役。特别是近期印度又向俄罗斯定购了两艘“基洛级”改进型潜艇,装备有俄最新研制的3M-54EI型反舰导弹,这种导弹可水下发射,超音速飞行,射程300公里以上,可在对方舰队的防御圈外发动攻击。印度海军航空兵的实力也非常强,除了装备英国“海鹞式”垂直起落战斗机外,还将装备“米格-29”和“S-56”海军型战斗机,“K-31”直升预警机,“T-142M”远程海上巡逻机等一批先进战机,舰载机的实力已跃居亚洲第一。

  5、印度积极发展空军力量,正在执行雄心勃勃的空军现代化计划。一方面在俄罗斯、以色列的帮助下对“米格-29”、“米格-21”等一批第二代战机进行现代化改装,使其在主要技术性能上具备第三代战机的战力,另一方面自行研制和引进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战斗机。印度自行研制的主要项目是LCA轻型战斗机,该机原型装备有美国F404涡扇发动机和先进的美式战术座舱显示系统,技术水平全面超过巴基斯坦的F-16,已于2003年加入现役。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空军新引进了40架俄罗斯“苏-30MKI”双座远程战斗轰炸机,该型号是俄罗斯“苏-30”系列的最新型号,增加了鸭式前翼,换装了两台AL-3FU型矢量推进发动机,雷达采用电子扫瞄,相控阵体制,与美国第四代战机“F-22”的雷达属同一层次,而且“苏-30MKI”经过空中加油作战半径可达4000公里,具备远程轰炸机的优点,并且配备有俄罗斯最新研制的防御圈外发射的对地/对舰攻击导弹及精确制导弹药,该机的性能已可抗衡美国空军主力机型“F-15E”战斗轰炸机,战力世界一流。该机已对中国西南、西北、华南,甚至华中广大地区构成了明显的空中威胁。

  6、战略空军一直是印度的弱项,要形成“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它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据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近日透露,俄罗斯已与印度商定,以相互可接受的方式向印方提供“图-22逆火式”中程轰炸机。这种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640公里,最大飞行高度13500米,最大转场飞行距离为5500公里,可带弹9吨。

  印度如此之大的加强军力行动,和它的国力和国家安全环境完全不吻合。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国家像印度这样,在国土辽阔、海岸线漫长、从不受外侵威胁相反还实际兼并了若干小国的情况下,还这么穷兵黩武,公然谈论对邻国的战争。

  印度如此之大的加强军力行动,给南亚局势和中印关系等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当今国际形势演变中起着某种消极作用。“冷战”结束以后,鉴于美国的过于强大和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国际上曾有过未能成型的“普利马科夫主义”,希望印度和中国、俄罗斯等国家一道,形成一种全球安全制衡力量。后来欧盟的形成和发展,其实也和这种思路有所谋合。但是印度似乎只对消化锡金、不丹,巩固“阿姆纳恰尔邦”,确定印控克什米尔地位等等感兴趣,而对国际大局采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这一点上印度和英国的思维方式很相像,即既然自己已经衰落或国际影响力不足,那就干脆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择机渔利,只不过英国的做法更加主动、狡猾和恶劣。印度的这种作为,使人难以想象它曾作为不结盟运动的中坚和国际民主力量的一翼,也使人怀疑它究竟有没有脱离英帝国的利益体系,抑或它们未来还会有所联动?

  但直观地看,在大国间的关系上,印度现在仍是主要维持和俄罗斯的准盟友关系,并且在俄罗斯国力有所恢复的情况下加强了这种联系。这里除了传统的精神联系和物质对接关系外,也反映出印度始终没有放弃借力打力的战略扼制思路。

  印度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的确对中国构成了威胁。除了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争议问题外,也存在着中国在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限之虞。由于中国经济总量的发展和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形成,客观上增加了对能源、原材料等的国际需求,因而增加了对南亚地区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注意。例如在巴基斯坦和缅甸的港口建设,经由那里的石油天然气管道铺设设想,与包括缅甸在内的大湄公河区域合作等等。印度在那个区域摆出一副地区霸主的架势,不能说与中国在那里的“经济扩张”毫无关联。在边界问题上,印度最新主动流露了试图谈判解决的迹象,表现出获得对中印边界东段印占区的法律认可的急切心态。但是中印边界东段是最大的争议区,且又是富饶的亚热带地区,中国不可能用这块本属于自己的富饶土地“换取”中印边界中段和西段崎岖山地的“所有权”,双方的谈判距离太大。因此,印度的军备扩张,仍是要以武力为后盾,试图择机取得对中国领土的切实占有。印度长期支持西藏独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证明西藏地方政府是“独立的”,其当年在英国胁迫下达成的一些“协定”是合法有效的。此外,印度努力发展远洋海军、“重型海军”,令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原因之一也很清楚,那就是如果要和中国作战,它就可以在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沿海开辟第二战场,因为它的装甲、机械化军队根本无法从喜马拉雅山麓进入中国作战。

  印度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难以实现真正的缓和。尽管目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两国渐能坐在一起谈判,但离实质问题的解决还远远看不到尽头。毕竟印巴两国发生过三次大战,东巴基斯坦在第三次战争中分离了出去;克什米尔地区人口绝大多数是穆斯林,如果按英国殖民者当年依据宗教信仰划分印巴两国的原则,克什米尔当属巴基斯坦,而且现在如实行全民公决,结果也会是归属巴基斯坦,巴方不可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出多少让步。印巴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脆弱的。印度现在如此卖力地进行军力扩张,必然会强化南亚次大陆的不信任情绪和军备竞赛,使得暂时的缓和又逐步走向严重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引发军事冲突。

  当然也应看到,一是印度的军备扩张和实际战斗力提升还不是一回事,印度空军创造了和平时期摔飞机世界第一的记录,就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在当前南亚形势和国际大背景下,印度很难有机会和理由进行哪怕是小型局部战争;任何战争对于它都是既没有意义又没有胜算的。因此,印度现在的“军备大跃进”,总体上应被视为一种战略储备行动,它是在等待和期望某种历史机会的到来。(人民网/翁寒松)
为了明天.
中印军事合作升温 两国关系取得重大改善







凤凰卫视5月27日消息 据香港媒体报道,中印边界纠纷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两国军事合作随即升温,正在印度访问的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和印度军方官员举行会谈,讨论加强军事合作,印度提出双方在印度沿岸举行联合海军演习,将为中国海军历来首次在印度洋演练,标志中印关系取得重大改善。



印度传媒报道,梁光烈前天与印度国防部长穆克吉举行会谈,寻求加强两国军事合作,印方在会上提出两国举行新一轮联合海军演习,地点为印度沿岸,梁光烈其后也会晤了印度海军司令普拉卡什。两国海军曾在二○○三年在上海附近的东海举行联合搜救演习。



梁光烈在会上表示,近年中印两国防务部门和两军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双方应继续努力使两军关系与两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适应。穆克吉认为,两军关系应在两国达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发展,通过开放、对话、互访,进一步加强合作,保障地区和平与稳定。



盼落实边境信任措施



梁光烈在会见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时也指出,中方愿意与印度本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解决边界问题。中国军方希望与印度军方一起积极落实在边界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维护边境地区的和睦与安宁。



总理温家宝上月访问印度,为中印关系带来突破,温家宝与印度总理辛格签署联合声明,两国结为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外交和经贸合作,象征中印关系步入新阶段。双方也签订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协议,以解决缠扰两国关系三十多年的边界纠纷。
为了明天.

TOP

印度报纸称:印方邀请中国举行海军联合军事演习

印度媒体报道说,在中国印度军方领导会晤期间,印度邀请中国举行联合海军演习。

  《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称,在25日中国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会晤印度海军司令阿隆·普拉卡什时,印度方面向中国提出了上述邀请。

  2003年11月,印度和中国海军曾在上海海岸举行联合营救和搜寻演习
为了明天.

TOP

一、战场远离纵深,道路少质量差,机动困难
  一是机动距离远。本地处青藏高原西部,远离我纵深腹地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战役主力从集结地域机动到作战地区,要完成千余公里的行程,其中有三分之二是高寒山区。而战区各战役方向间的距离也达百余公里,如从叶城至三十里营房距离达367公里,叶城至甜水海579公里,三十里营房至狮泉河674公里,三十里营房至普兰1092公里。比如97年*师部分官兵赴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从莎车到达三十里营房驻训点,途中翻越了3个达坂,经9处水毁路段、4处塌方地段,人工抢修7处不便车队通过的地段,总行程446公里,平均时速20公里,共耗时4天时间。
  二是机动方式少。既无铁路,也无空运和水运,交通运输完全依靠公路,运输方式单一。公路也未构成网络。现全区干支线道路,总长6579公里,平均密度仅为每百平方公里1.6公里。大部分道路为六级以下标准,坡陡弯急,曲半径小,路况极差,路害较多。该地区唯一纵贯南北的新藏公路,担负着战区腹地至作战地区和边防一线大部分的物资、装备、人员的输送任务,运载强度极大。这种单一的运输方式和路况对部队机动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机动保障难。部队在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的高寒山区实施远距离机动,保障问题尤为突出。一是道路保障困难。除新藏公路路况较好外,黑阿公路和拉普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沿线荒无人烟。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人烟稀少,机动道路漫长,数千公里路线的维护力量极缺,难以保障道路的全线畅通。另外,印境列城至我新藏公路重要补给站甜水海,直线距离仅220公里,至我三十里营房仅250公里,以及阿卡子、赛里亚克等达板均在印空军有效作战半径之内,战时极易受到攻击而中断交通,修复起来极其困难;二是食宿保障困难。新藏公路沿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能保障营级规模兵力食宿的兵站,如团以上规模的兵力机动,食宿主要靠部队自行保障;三是技术保障难。公路沿线没有汽车修理厂,更没有军械修理厂,战时既使开设一定数量的野战修理所,也难以承担大量车辆、装备的维修任务。
  四是机动任务重。机动任务繁重主要表现为:一是机动任务广泛。在时间上,不仅在战役准备阶段要通过机动完成战役部署,而且要贯穿于战役实施的全过程;在内容上,不仅有兵力机动、武器装备机动,而且还有物资器材机动;在行动上,不仅完成防御作战中的坚守、支援、反空降、反突击、封闭突破口,而且也要完成反击进攻作战中的穿插、迂回、包围、追击;在规模上,不仅有边防二线营、连规模的机动,而且还有从纵深地区师、团规模的机动。机动任务广泛与机动方式单一的矛盾,加大了机动的强度。二是高程位移悬殊。新藏公路起点叶城海拔1443米,终点普兰海拔3600米,全线高程位移近5000米。加之作战地区大多在海拔4500米以上,部队战役机动,从海拔1400米的平地到海拔6000米的高原,无论人员还是装备、车辆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高寒地区的恶劣环境,无疑增大了部队机动的难度。
  二、战场容量不足,协调控制困难,作战行动受限
  天空、阿里地区面积达41.28平方公里,正面宽达1050公里,加上其战役后方新疆南部地区,战役地幅广大,但适宜交战的地域却十分狭小,战役力量使用和作战规模受到限制。在主要作战方向的边境地区,除少数的纵向山口通道外,很难找到迂回路或横向路,战役力量的机动和展开,大口径火炮及坦克等重型装备使用均将受到较大限制,控制通道要点往往成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敌我双方的作战行动都将主要围绕通道进行。防御时多以扼守要地为重点,将严密控制可能作为进攻轴线的谷地、通道及山口,形成守点卡口、以点制面、以面制线的纵深防御体系;进攻时主要依托或利用通道,才便于展开兵力兵器,便于快速直插纵深打击敌重心,便于机动、协同和支援保障。由于通道狭小,不便于大部队和重装备展开和使用,因而,每次投入交战的力量将十分有限。此外,由于战场内人烟稀少,物资匮乏,作战物资难以就地筹措,主要依靠伴随保障与纵深的后方支援,加之受战区内不良路况与高寒地区恶劣气候的影响,很难完全满足战役所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作战力量的投入和战役的规模。同时,各作战地区相距较远,受机动条件限制,战役进程呈现出相对分散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加之战役中情况复杂多变,各种通信联络方式又受山地地形的限制,造成前方与后方之间、不同方向之间,不同军兵种之间,协同作战困难加大。使各参战部队的联合行动受到影响,使战役指挥员对战场的整体控制和对各战役力量进行指挥协调的难度增大,战役指挥体系及指挥方式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三、战区植被稀少,难以隐蔽伪装,行动透明度高
  中印边境西中段地区受气候、地质的影响,地表均为高山冻土地和荒漠戈壁,有些地方呈草原荒漠地,除少数河谷地区有少量植被和农作物外,其它广大地区地表光秃,岩石裸露,寸草不生,可供利用的植被几乎没有。加之,山麓戈壁和盆地边缘本身隐蔽条件差,部队只能靠山谷、山脚和有限的植被进行隐蔽。部队集结配置地域相对减小,难以隐蔽伪装,战役、战术企图易暴露。例如在62年西线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当我康西瓦前指得知巴里加斯之敌准备逃跑时,急令扎西岗守卡分队插向敌侧后,切断其退路,取关门打狗之势,尔后等待主力到达后全歼守军。但当扎西岗小分队沿西山小径迂回对敌实施包抄时,因地面光秃,行动被印军发现,遭敌猛烈炮火拦击,前进受阻,西山山沟小径未能切断,给印军一个逃窜的空隙。另外,该区干支线公路,大部分沿途地表光秃,除个别峡谷路段隐蔽条件较好外,其余路段完全对空暴露,对于部队的机动、集结、开进、展开等各种作战行动影响很大,无疑就增大了战场透明度。尤其是坦克、装甲等重型装备行驶过后留下的车辙、泛起的尘烟及机器发出的轰鸣声等暴露征候加大。加之战区所赖的机动道路和作战地域都距敌较近,作战部队就很容易遭敌炮、空火力的打击。比如:新藏公路及其它为数极少的道路在该地区穿山绕谷,曲折蜿蜒,从空中观察,特征就十分明显,部队大规模机动极易暴露,从而增大了我“动中藏”的难度。因此,在该地区作战,战役机动集结无论是由集结地域向战区实施的上千公里的战役机动,还是在战区内做横向的移动,能否迅速有序的组织、高速隐蔽的实施,是牵动战役全局的关键。
  四、自然环境恶劣,非战斗减员多,武器装备效能降低
  本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空气稀薄,空气含氧量比平原地区减少30%-65%,大气压只及海平面的60%左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昼夜温差达15-20℃,最大温差30℃,冬季寒冷期长达6个月(11月至翌年4月),冬季平均气温为-12℃,最低达-40℃,积雪期长达7个月(10月至翌年5月)。紫外线辐射强度高出一般平原地区40-50%。全年平均风速17米/秒以上的大风有140多天,年平均风速3.2米/秒。年降水量为37毫米,且多集中在6-9月份。当地流传一道歌谣;“长年穿棉袄,氧气吃不饱,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日晒皮肤曝,风吹沙石跑”,形象地反映出恶劣的自然环境。
  初到高寒山区的人员易发生高山反应(即高原适应不全症),其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失眠、少尿及流鼻血等,还易患呼吸道疾病、肺水肿、急性心肌病及雪盲等。由于严寒缺氧,呼吸困难,部队遂行任务时,体力将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4500米时,体力只及正常情况下的60%。部队行动缓慢,时速仅为1.5-2公里,比平原地区行军速度低约50%,爬一个比高400-500米的山头,未经高原行军锻炼的部队需要3-4小时。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上,1小时攀高,垂直距离为100米,几乎每攀登3-5米就要坐下来休息,在750米的冲击距离上,途中短停顿5次,仍然感到吃力,体力不支。加之恶劣天候的影响,部队容易出现冻伤、晒伤、摔伤等事故,增大非战斗减员比例,削弱整体战斗力。据统计;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冻伤与火器伤之比就高达1.2:1。通常战役军团必须花1-2周(至少一周)的时间适应战场环境,并需抽调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保障工作,使得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武器装备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技术性能普遍降低。主要表现为:枪械机件易损坏,武器射击易产生不连发、哑弹、远弹、偏弹甚至冷射等现象;飞机由因发动机推力和升力减小,使起降滑行距离延长;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探测精度降低,确定射击诸元困难,命中率和精度下降;核、生、化武器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干燥、积雪较多、大风等因素影响,使光辐射、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加大,使识毒、判毒困难;车辆、工程机械因高寒山区缺氧,低温环境恶劣,使其机械磨损增大,发动机功率降低30%,载重量减少25%,耗油量增大30%,时速降低50%,故障率增多30%;通信手段,由于高山的阻隔,中、长波通信将难以实施,战场通信将依赖于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同时高山的遮蔽也将缩短卫星的有效侦察时间。另外,在风雪等恶劣气象条件下,无线电通信因电离层的变化,通话时断时续,有时会完全中断。有线通信线路架设费时费力,线路维护十分困难。凡此种种,都限制了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影响着战役的进程。例如,在62年自卫反击战红山头战斗中,喷火器出现了冷射情况。当时喷火手何汝亮在步兵火力掩护下,进至有效射程后,向地堡喷火,第一瓶、第二瓶接连发生冷射,第三瓶才喷出了浓烈的火焰,消灭了守军。
为了明天.

TOP

亚洲时报在线Francesco Sisci撰文/随着中国与印度最近宣布将举行史无前例的联合军事演习,这两个人口加起来多达24亿的大国的双边关系又向前迈进一步。但中印轴心是美梦还是噩梦,则取决于人们所站的地缘政治角度。




在印度陆军参谋长辛格、海军参谋长普拉卡什、空军参谋长特亚吉5月24日先后会晤到访的中国总参谋长梁光烈后,中印联合宣布,两军的联合反恐及维和训练计划。辛格表示,两国间的边境紧张局势(两国1962年曾爆发边境战争)已经缓和,两军的年轻一代战士甚至可以举行联合登山运动、足球赛和在喜马拉雅山(Himalayan)地区的两国共同边界上共餐。




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由测试核弹的惊世之举一度导致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但此后的7年里这两个亚洲巨人的关系一直在持续好转。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月访印更为这一关系带来新突破,双方就一个解决边境争端的路线图达成了一致。温总理还借此机会表达了中国对印度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援。同时,双边贸易额由1999-2000年的19亿美元增至去年的136亿美元(中国对印度贸易是逆差)。




中国报纸在温家宝访印时报道说,两军在3500公里长的喜马拉雅山边境线巡逻时偶尔会出现小摩擦,但同时强调说辛格将军认为这些事件“再正常不过”,不过是由于双方在边境划分上的“观点分歧”所致。辛格将军说:“军事信任机制的建立将缓解边境紧张局势并促使双方减少边防驻军。两国领导人求和的趋势在军队得到进一步强化。”辛格相信,在棘手的边境问题迎刃而解后,两国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




印度军官去年来中国参观了军事演习,中国军官今年也受邀参观印度陆军和空军演习。梁光烈访印期间就两国海军在印度海岸举行联合演习达成了共识,这将是继2003年11月中印海军舰艇在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域进行联合搜救演习之后的第二次类似演习。




中印关系在新德里核测试后开始急转直下,中巴(巴基斯坦)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北京曾力阻巴基斯坦做出类似反应,但徒劳无功-迫于国内强烈的反印情绪,伊斯兰堡很快测试了其核装置之一。1999年巴印在印控克什米尔(Kashmir)的卡尔吉尔(Kargil)地区发生武装冲突,这一事件使中国陷入更被动的局面。该事件很快就陷入将要失控的局面,最后在美国的外交干涉下才渐渐平息。




中国将维持和平的环境作为其首要任务,以便其经济引擎能在未来30年内全速发动。但警钟已经开始在其长期盟友巴基斯坦那边响起。在911事件后,随着巴基斯坦秘密机构支援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中国新疆地区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叛乱分子的事件被部分曝光,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担心进一步加剧。对北京来说,要跟这个长期盟友翻脸是一个困难的抉择,但在这个新世纪之初,中国南部边境的稳定(尤其是其被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力量部分破坏后)显然不能单靠巴基斯坦的保证,还必须依靠印度的配合与协作。




而且鉴于印度的规模-是唯一一个可以有效遏制中国的国家,北京不得不未雨绸缪,及早改善与这个邻国的关系以防止新德里制定针对中国的敌对战略。1998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致信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解释说,印度进行核测试是因为它必须震慑中国,这对北京来说无疑是一种侮辱。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此事:如果中国改善同印度的关系,印度将更有安全感,而中国也不会受到印度的威胁。




印度对这个巨大的北方邻国则是既忌妒又敬佩。中国的经济成就使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开始向“中国模式”看齐。一位印度高级外交官就简洁的称之“自由化实质更多,自由化形式更少”。两国的双边贸易近年来开始不断攀升。




在政治领域,新德里开始更顾及中国对西藏驻印流亡政府的担忧,致使西藏流亡政府甚至开始考虑迁往美国。在安全问题上,巴基斯坦一些叛乱组织正日益成为中印双方的共同威胁,于是中印展开了一系列包括反恐在内的军事演习。




中国的政策基本是围绕经济和安全这两大框架而制定,但还有另一个框架:一些观察家认为:中国正逐渐迈向民主化进程,而鉴于两国同样是泱泱大国,拥有健全民主体制的印度是中国唯一可以效仿的榜样。而且印度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另外一个吸引力:自1947年独立50多年以来,印度基本上是由一个政党即国大党(Congress Party)执政。




中印关系的升温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美国迄今为止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相反,华盛顿似乎对此表示赞赏。这可能表明美国真的希望亚洲和平稳定,或者它可能对全球未来有更长远的规划。20世纪90年代,时任俄罗斯总理普利马可夫(Andrei Primakov)提出了俄中印联盟的设想,但部分是由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不佳,该设想从未实现。美国对中印联盟的默许暗示“三国联盟”的设想将以美国取代俄罗斯的形式重现。这可能不像听起来那么奇怪。




上月,来自反台独阵营的台湾反对党领导人连战和宋楚瑜先后访问了大陆,并似乎为中共高规格的接待所感动。大陆想向台湾民众证明其对和平统一的诚意,同时不插手台湾内部的政治竞争。




但这也是向美国传达的一个资讯。连宋一直是美国在亚洲最坚固的盟友,并一直受到美国的支援和青睐。美国一直公开不支持台湾独立,对连宋的信任自然超过叫嚣台独的执政党民进党(DDP)。而且民进党多次在美国正为“反恐战”焦头烂额而且不希望其他地方再发生冲突时,挑起台海紧张局势,令美国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连宋返台后也许会在他们的美国朋友面前替中国大陆说几句好话。这种积极的氛围也许是美国默许中印交好(或至少不敌视)的原因。




分析认为这些事情说明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大胆、机敏与“创新”能力。在北京通过反分裂法(anti-secession law)引起国际社会议论纷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他先后大大改善了与台湾和印度的关系,而这两件事无疑是对美国发出的积极信号。




胡锦涛突然从东京召回在哪里努力修复急转直下的中日关系的副总理吴仪。这种强硬、大胆和超乎传统的平衡策略也许就是胡锦涛政府的执政方程式。
为了明天.

TOP

中印联合军演可能首次在印度洋举行

中印两军曾以一种敌视或者怀疑的目光注视对方,如今,这两个拥有世界上最大军队的国家开始建立互信机制



  国际先驱导报新德里特派记者唐璐报道 通常每隔两三年,印度都要在与巴基斯坦邻近的塔尔沙漠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由于涉及诸多军事机密,这种演习完全是闭门举行。而今年,印方决定邀请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观摩该演习。5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在访问印度期间,已经接到印度军方的正式邀请信。不仅如此,印方还提出与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举行第二次海军联合演习等建议。



  印度转换印度洋战略



  2003年中印海军在上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那次演习的倡议者是当时的印度国防部部长费尔南德斯。该演习被看成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有意思的是,此次印度再次提出了举行第二次中印海军军演的建议,倡议者是现任印度海军司令阿伦·普拉卡什。普拉卡什特别强调印度海军的“蓝水”雄心取决于它在印度洋所投放的力量以及中印在此地区的合作。



  对于举行第二次海军军演,目前有关详情知之甚少,媒体只是报道说该演习可能会在印度沿岸举行。由于中印举行第二次海军演习的建议刚刚提出,具体详情恐怕仍在商榷之中。不过,假如军演最终会在印度洋举行,所显示出的涵义倒是非常意味深长。



  印度人一向把印度洋视为印度的洋,只有印度才能在印度洋发挥更大作用。在去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期间,印度海军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印度有机会向世界证明印度是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国家。



  不过,许多迹象表明,印度对于印度洋新安全框架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中国海军在亚太地区以及印度洋的存在不断加强,印度也在改变过去的传统思维,开始在努力发展与有可能会在印度洋地区发挥作用的各主要强国的军事联系。目前印度与美国、日本和中国等都进行过海军及其他军种的联合演习。



  尼赫鲁大学战略问题专家拉贾·莫汉认为,印度正在准备在印度洋地区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多边安全框架来打破其以往的孤立。或许印度提出与中国在印度洋举行海军军演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秘密演习对中方开放



  除了邀请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印度还将邀请中国军方观摩秘密军事演习。



  按照印方的计划,邀请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观摩塔尔沙漠军事演习,是印度为促进两军互信和理解的一个重要举措。据印度国防部高层人物披露,塔尔沙漠演习将要使用印度最好的装甲部队,其目的在于加强陆军的作战能力。



  在演习中,印度陆军将演练一旦面临核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化学武器袭击(NBC),按照所设计的程序逃生的可行性。据悉,今年举行这次塔尔沙漠军演将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演习,将有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参演。



  即将参与塔尔沙漠演习的一位印度高级指挥官说,印度军队将要在中国客人面前进行所有科目的演练。他指出,“让中国军人观摩印方演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中国人准确地了解我们的作战能力,我们的装甲部队力量,我们的部队为应付核、生物和化学战争所做的准备,以及我们迅速穿过沙漠的能力。”
为了明天.

TOP

中国海军将首入印度洋演习 秘密演习对中开放

新军事网讯 国际先驱导报新德里特派记者唐璐报道 通常每隔两三年,印度都要在与巴基斯坦邻近的塔尔沙漠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由于涉及诸多军事机密,这种演习完全是闭门举行。而今年,印方决定邀请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观摩该演习。5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在访问印度期间,已经接到印度军方的正式邀请信。不仅如此,印方还提出与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举行第二次海军联合演习等建议。
  
  印度转换印度洋战略
  
  2003年中印海军在上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那次演习的倡议者是当时的印度国防部部长费尔南德斯。该演习被看成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有意思的是,此次印度再次提出了举行第二次中印海军军演的建议,倡议者是现任印度海军司令阿伦·普拉卡什。普拉卡什特别强调印度海军的“蓝水”雄心取决于它在印度洋所投放的力量以及中印在此地区的合作。
  
  对于举行第二次海军军演,目前有关详情知之甚少,媒体只是报道说该演习可能会在印度沿岸举行。由于中印举行第二次海军演习的建议刚刚提出,具体详情恐怕仍在商榷之中。不过,假如军演最终会在印度洋举行,所显示出的涵义倒是非常意味深长。
  
  印度人一向把印度洋视为印度的洋,只有印度才能在印度洋发挥更大作用。在去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期间,印度海军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印度有机会向世界证明印度是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国家。
  
  不过,许多迹象表明,印度对于印度洋新安全框架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中国海军在亚太地区以及印度洋的存在不断加强,印度也在改变过去的传统思维,开始在努力发展与有可能会在印度洋地区发挥作用的各主要强国的军事联系。目前印度与美国、日本和中国等都进行过海军及其他军种的联合演习。
  
  尼赫鲁大学战略问题专家拉贾·莫汉认为,印度正在准备在印度洋地区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多边安全框架来打破其以往的孤立。或许印度提出与中国在印度洋举行海军军演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秘密演习对中方开放
  
  除了邀请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印度还将邀请中国军方观摩秘密军事演习。
  
  按照印方的计划,邀请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观摩塔尔沙漠军事演习,是印度为促进两军互信和理解的一个重要举措。据印度国防部高层人物披露,塔尔沙漠演习将要使用印度最好的装甲部队,其目的在于加强陆军的作战能力。
  
  在演习中,印度陆军将演练一旦面临核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化学武器袭击(NBC),按照所设计的程序逃生的可行性。据悉,今年举行这次塔尔沙漠军演将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演习,将有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参演。
  
  即将参与塔尔沙漠演习的一位印度高级指挥官说,印度军队将要在中国客人面前进行所有科目的演练。他指出,“让中国军人观摩印方演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中国人准确地了解我们的作战能力,我们的装甲部队力量,我们的部队为应付核、生物和化学战争所做的准备,以及我们迅速穿过沙漠的能力。”
为了明天.

TOP

中国与印度军事能力的真实对比

目前印度空军装备的1600架飞机中,除了80余架老掉牙的HPT-32“风神”式教练机外,没有一种是印度自己搞出来的。尤其在800架一线作战飞机中,全部是进口产品,包括MIG-21和MIG-27也都是依照生产许可仿制生产的。中国和印度是在同一时间获得MIG-21的生产技术的,到如今中国在MIG-21基础上仿制出歼-7系列飞机不但供中国军队自用,而且大量出口达400架之多。其最新改型歼-7MG甚至连俄罗斯人都赞叹不已,而印度的MIG-21MF进行性能提升还必须依靠俄国人的帮助。中国自制的K-8教练机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初级喷气教练机之一,还出口到巴基斯坦一批(老_枪注:K-8已出口112架,其中埃及一家就要了80架),同类型的飞机印度还需要自己掏钱买。
平心而论中国的歼-8II或是FBC-1与西方同类型产品相比确实不够精良,但就这印度人自己也搞不出来。上一次自制的“风神”教练机是在30年以前,之后 就没搞出什么东西。大肆吹嘘的LCA战机的首架原型机1995年就出厂了,到1998年 中国的歼-10原型机完成首飞也没能上天。LCA还没搞完又提出了所谓的MCA计划, 什么隐形、无尾随控布局好象挺先进的,结果是在印度斯坦航空制造公司工作的以色列专家公开表示,所谓“到2025年都能保持技术优势”的LCA与歼-10相比差一个档次,最多与专用出口的FC-1相当。而俄罗斯航空界巨头比施根斯在访问中国和印度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将继美国、俄罗斯、西欧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航空工业中心。
自1970年代以来印度大力发展海军,光航空母舰就引进了2艘,其他如大中型水面舰艇和常规潜艇的引进数量也分别达到52艘和20艘以上。所有这些使印度海军成为在印度洋举足轻重的力量。可印度的造船工业却不是那么争气,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大船舶出口国,并愈发有超越前者的势头。德国人自己不敢造的高科技船舶,也是把定单交到中国人的手上。中国自制6000吨级驱逐舰的发展周期只有印度同类型舰艇的1/2,所需费用也仅为后者的70\%左右,而在性能上却丝毫不差。我们有理由怀疑,在未来的海上军备竞赛中,印度胜过中国的把握能有几成。
陆军武器方面,中国自1970年代以来出口了大量的坦克、大炮、枪械等常规武器,而印度在这方面至今需要进口。中国研制的85-IIAP主战坦克已经出口到巴基斯坦,更先进的90-III在不久的将来亦将装备巴基斯坦陆军。而印度自制的“阿君”坦克(老_枪注:通常译为“阿琼”式坦克)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后却仍是问题多多,弄的陆军司令卡纳中将一提到“阿君”这两个字就要问候印度国防科技部门的主管他老娘外加三代祖宗。印度自己造不出大口径火炮,进口瑞典的FH-77B型155炮却是毛病不断,中国制造的PLZ45-155毫米榴弹炮一直卖到科威特。
在核子以及航天领域,印度自制的“烈火”洲际导弹的运载力只有中国DF-5型的1/5,最新型的DF-31/41在技术层次上要比“烈火”先进10-15年以上。中国即将发射宇宙飞船而印度在载人航天方面尚未起步。印度海军计划在2007年获得首艘自制的核子潜艇,而中国自制的第二代核子攻击潜艇093型的首制艇即将服役,该艇采用的高温冷核反应炉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的核动力系统,具有体积小、功率大、噪声低等特点,就连美、俄也是刚刚掌握这一技术。最近中国中央电视台公开对外宣称,在应用激光技术上,中国已经达到与美国同等级技术水平,敏锐的美国军事情报部门马上判研出中国已经开发出击落卫星的星际激光武器,这种高科技军备是印度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冷战时期为了达到拉拢印度对付中美的战略目的,前苏联给予印度大量的军事援助。例如MIG-27战斗轰炸机,除以本国军队装备价格供给一批外还授权印度当局在本地生产。而付款期限长达17年,跟白给几乎没什么两样。这使得印度当局有能力为其武装部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量换装现代化米格战斗机、防空导弹群、T-72坦克和各型作战舰艇。同时出于武器来源多样化,防止日后受制于人的目的,印度政府也向西方订购武器装备,但由于西方技术兵器过于昂贵,所以仍以苏制军火为主。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说什么也经不起这样的穷大方了,俄国的军火制造商也不愿意再做赔本买卖。既然是市场经济了,就要按市场的规律办,面对俄国人帐单新德里一下傻了眼,搞得好一阵子空军的飞机上不了天,陆军的坦克开不起来,海军的军舰出不了港,因为没有零备件。其实这也是老天爷给印度一个机会让他们好好反思一下过去,好走上发展经济的正路,谁知印度政府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学北朝鲜金氏政权,爆炸了几颗核子武器来撑门面,同时狠下心来,一边到国际上装乞丐到处乞讨援助,一边给俄罗斯下了上百亿美元的定单,这也是印俄两国所谓“世纪协定”的由来。
根据协议印度空军将获得40架SU-30MKI推力矢量战斗轰炸机,并获准在国内生产200架,俄罗斯并将帮助改进135架MIG-21MF歼击机,另外印度空军还有可能购买 MIG-AT教练机。海军将购买前苏联太平洋舰队“戈尔什科夫”号航母(俄国人称为反潜巡洋舰)和K级潜艇, 则引进“旋风”型火箭炮和包括S-300V地空导弹系统在内的防空武器系统,以及 数百辆T-80型坦克。
上述军火交易耗资100亿美元以上,可以想象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穷国将造成何等的负担。以MIG-29事件为例,印度空军从1988年起就嚷嚷着要自行生产150架MIG-29,俄罗斯方面到是大力帮助,钱也花了不少,到1998年连一对翅膀都没造出来。连印度报纸都觉得奇怪,整天吵吵着要主管航空工业的部长下台以谢国人。而与此同时中国引进生产的SU-27/歼-111998年就下生产线,可中国人却不声不响。
印度人总是自诩其购买俄制军备较中国有优先权,某些不知内情的军事观察 家也跟着瞎起哄。其实以俄罗斯目前风雨飘摇的经济状况,有人买他的东西就已 经阿弥陀佛了,就算俄军方和政府内部有人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反对向中国出售 某些武器,只要军工厂的领导人说一句:几万个工人没饭吃,你来管吧!就能让 他们的头大上10倍不止。
实际上在出售某些技术装备的时候俄罗斯人确实给予印度的方便要多过中国,因为俄国人很清楚中国人的吸收能力太快,S-300才卖给中国没两天,中国就搞出个FT-2000来,而且往往只需要买一点样品,中国自己就能仿出性能更优良的装备。远的不说就说QW-2防空导弹,从外形上与俄制SA-16几乎一模一样,重量还有所减轻,性能却丝毫不差。据说是中国通过某前苏联国家获得了几个样品,紧接着就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对于这一点俄国人相当恼火却也无可奈何,其实俄国人心里清楚却没办法, 所以在对中国出售技术装备的时候往往要求中国成批量购买,并且保证在一定时 间内不得对外出口其中的技术。就拿SU-27/30的交易而言,俄罗斯就生怕中国再搞个FC-2出来和他抢市场,声言中国自制的SU-27十五年内不得出口,而SU-30则更延长至25年。对于印度俄国人就相对宽松一些,因为他们知道就算印度人想搞也搞不出什么新花样来。对于这一点中国、印度和俄罗斯都清楚,只是不挑明而 已。在武器系统的联合开发上俄罗斯人则更愿意与中国同行合作,例如合作研发用于21世纪的先进歼击机和导弹武器等,因为俄国人清楚与中国合作能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这是印度方面所提供不了的。
为了明天.

TOP

外军观察:灵活多元的印度武备引进之路

印度空军装备的俄制苏-30MKI型战斗机

印度海军的德里级导弹驱逐舰由俄罗斯协助建造,安装了印俄相结合的武器系统

阅兵式上的印度“阿琼”主战坦克

印度自行研制的普里维特地地战术导弹

近来,印度在国际军购市场上可谓频频大出风头。
  10月6日,印度同法国达成了价值35亿美元采购6艘鲉鱼级潜艇的协议;10月16日,正在印度访问的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新德里说,俄罗斯准备向印度提供最先进的武器技术,希望将俄印双边军事技术合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印度陆军发布了在未来3~5年内采购228辆轻型装甲车的建议请求;印度海军公布了一份中程海上侦察/反潜机招标采购书;印度
空军除了原有的采购126架先进战斗机计划之外,还将引进80架直升机和组建更多的直升机分队……
  印度军购为何要频频如此“大手笔”呢?其战略背景又是什么?☆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印度海军同法国达成的协议,是印度有史以来与外国进行的最大一笔军火交易,印度为此进行了4年长期的谈判努力,这批潜艇配有先进的“潜艇战术信息和指挥系统”和超强的隐身技术。印度将这6艘潜艇编队后,就相当于给海军“装上了一副利齿”。
  印度海军目前共拥有16艘潜艇,其中4艘由德国HDW公司设计,10艘为俄罗斯的基洛级潜艇。印度海军潜艇的多国制造,正是其三军武器装备如万国博览会一般的缩影,其采购长期注重博采众长的结果——
  在空军装备方面:印度的空军在装备了大批法国的“幻影”2000H型战斗机、英国的“鹰”式教练机、苏联/俄罗斯的米格-29型战斗机和苏-30MK、MKI型多用途战斗机后,最近又向美国表示有意购买战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16型战斗机和波音公司F/A-18型战斗攻击机经美国政府批准后均参加了印度的126架战斗机计划竞标。
  在电子战装备方面:印度继从以色列订购的3套“费尔康”机载预警系统后,又计划划购买美国的武器包括“宙斯盾“导弹系统 ,以及美国和西方军品公司研发的信息战系统和先进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
  在NMD反导系统方面:美国防部已非正式地答应印度为其提供“爱国者”PAC-3型拦截导弹技术,联合开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此前,印度在以色列的帮助下,已购得了以色列的“箭”-2型导弹。这无异于初步建立了自己的NMD反导系统。
  不仅如此,美国还早在2004年1月宣布,将与印度将在导弹防御、民用核科学、商业空间和高技术交易方面扩大合作范围。而印度则向美国提出了长长的的武器装备采购清单,包括特种武器装备、导弹防御系统、侦察和电子战设备等。
  对采购的武器装备,印度不是一味地买来了事,而是注重借鉴和消化、吸收,力争国产化。对于即将采购126架飞机,国防部已经制订了一项抵消政策:即在进行国防采购时,至少合同金额的30%应以国内生产方式进行抵消。印度历来注重以许可证生产的方式,走引进、改造和自行研制相结合,不断提高装备自给能力。1994年,印度政府制定的《1995-2005年自主防卫十年规划》 即希望以此“引进技术-消化-仿制-国产”的模式快速发展本国国防现代化。
  正是在此思路下,印度不仅建立起了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国防科研体制,在核技术、航天技术、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能够仿制战斗机,制造潜艇、导弹护卫舰、坦克以及各种雷达与通信设备等。☆
  迅速崛起的印度国防科技
  经过长期的努力,到2005年,印军武器装备(包括引进和自行研制)的国产化程度已由原来的30%上升到70%以上。印度已建立了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国防科研体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军事工业体系。导弹制造技术已臻完善,能够制造性能较好的大口径火炮、低空雷达、电子设备、大型军舰和潜艇等。还具备制造原子弹和核潜艇的能力。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它接近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
  印度的军事工业部门门类齐全,其产品种类比较齐全,不仅能生产常规武器,也能生产战略武器;不仅能生产陆军武器装备,也能生产海、空军的武器装备。印度国防工业有6大行业,即:兵器工业、军用航空工业、导弹和航天工业、舰船工业、军用电子工业、军用核工业。已初步建成了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有9个研究堆和数座核电站,能自建研究堆。印度的军事核工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自1998年5月,印度连续进行5次核试验以来,印度已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
  印度在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成绩尤其显著。2003年10月,印度着手建立“太空司令部”,以利用航天技术在太空部署激光武器和反卫星武器。12月印度宣布已掌握可用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和实现载入探月计划的火箭制造技术,已成为继美、俄、法、中、日之后世界上第6个有能力自行制造低温火箭发动机的国家。迄今为止,印度至少发射了4颗间谍卫星,拥有半米分辨率的对地照相观察能力。
  目前印度正加紧研究各型导弹、高性能战斗机、核动力潜艇、攻击航母以及电子战设备和空中预警系统等高技术武器装备。印度在卫星、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原子能发电技术、海洋勘探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最近,印度国产“尼尚特”无人机试飞成功;还计划今后4年内发射12颗地球同步卫星,用于构建印度的国家卫星系统。
  2002年-2003年度,印度信息技术和数据服务外包业务的收入增长59.1%,达到2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预计到2008年,印度的信息业将达870亿美元。比尔·盖茨由此认为“未来的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日本,也不是欧洲国家,而是印度”。信息产业为印军进行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印军今日宣布研制成功了新一代陆军C3I指挥控制系统,可与西方任何一国军队的相媲美,便是成功的一例。☆
  左右逢源的不结盟战略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表面上维护不与大国结盟的旗号,事实上长期与前苏联行结盟之实。正是由于“不结盟”的旗号,印度左右逢源,为其在国防上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使得印度在冷战时期,成为全球之内惟一既能得到苏联武器装备,又能西方武器装备的国家。而当前,又成为惟一既能得到俄式武器大单,又能得到美式武器大单的幸运儿。而且成为俄美之间争夺国际军火市场、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早在1962年印度挑起中印边境之战时,印度就因战略地位的重要和“不结盟”运动首领的旗号,既得到苏联的军事支持,又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还得到了英国,甚至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苏关系恶化后,苏印关系更加密切起来。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美国出于战略需要,亲近巴基斯坦而疏远印度。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和印度都积极调整双边关系。冷战后,美国看重印度在南亚的战略地位和巨大市场,印度希望得到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更希望美国在印巴争端中站在印度一边。因此,印美关系最终在2004年翻开了新的一页,跨入了改善和合作的快车道。
  前文所述的美国计划对印度出售战斗机,还是出于美国在南亚搞平衡战略的考虑。几个月前,布什政府已同意向巴基斯坦出售80架F-16型“战隼”战斗机,按照合同,巴基斯坦将接到55架新式和25架旧的“战隼”。此番又向印度出售,即确保了美国一向善于玩弄的平衡战略的实施,又让美国军火商在印巴两头大发军火横财。
  2004年印美两国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布什政府更是为向印度提供先进的军事装备大开方便之门。美国设法阻止了以色列向中国出口“费尔康”预警机,却让这片熟透的桃子落入了印度口中,不仅如此,美国还打算向印度出售E-2C型“鹰眼”预警机,印度海军在购进6架“鹰眼”预警机后,加上印度此前购买的“费尔康”预警机与自行研制的3架预警机,就完全可对印度洋实施24小时的监控。
  难怪印度国防部发言人惊喜地表示:“印度和美国之间的国防合作出现了惊人的进展”。☆
  印度国防科技存在问题
  印度政府一直号召:引进技术只能是发展本国技术的“垫脚石”,而不应该成为“离不开的拐杖”。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的制约,印度离这一目标仍相去相远。印度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在别国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存在很大的对外依附性。1993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把印度列为第三世界最大的常规武器买主。
  采用特许仿制武器装备固然利于实现跨跃式发展,节省时间与资金,但却易在诸多方面受制于人,留下一系列的后遗症。具体地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从总的来说,印度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军事工业行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武器生产严重过剩,高技术武器装备生产相对薄弱。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5年4月对印度军事工业的评价为:受技术落后、缓慢的研发以及由官僚政治斗争和军种间经费竞争产生的随意的装备政策影响,印度的国防装备继续大量依赖进口。虽然印度拥有庞大的军事工业,资产价值约4000亿卢比(约合90.9亿美元), 但其70%以上的军事需求仍需要从国外获得,大多数从俄罗斯和以色列获得。
  第二,印度的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推动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印度制定科技政策的一贯原则。但在实际执行中,做得并不理想。科技方面的实力较强,居第三世界国家的前列。印度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水平很低,研发投入一直不足GNP的1%。但在新世纪伊始,印度发展科技的决心非常明显,在最新出台的《科学技术政策-2003》中,印度第一次提出要把研发投资提高到占GNP的2%。
  第三,由于受大量采购影响,国产化主战装备仍存在问题。“阿琼”坦克正是如此。印度不久前在拉贾斯坦邦的沙漠中对其自行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进行了新一轮测试。这种坦克装备的多种主要技术系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故障,就连发动机和火控系统也未能幸免。到现在为止,只有5辆“阿琼”坦克正式交付印度军方,远远低于原先计划的124辆。而与此同时,印度却不得不花费7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310辆T-90S型主战坦克。
  第四,由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受限,使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印度的10亿人口中,仍然有70%的文盲和53%的每天的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穷人。印度在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如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环保、减灾等方面的研究经费却很少。仅凭占人口2%的一点高科技人才,如何解决98%的平民的贫穷落后问题? 尽管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成就辉煌,但在家用电器工业、通讯技术行业以及传统工业依赖的

能源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印度远不如中国。在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不足的情况下,印度拼命地发展国防科技,海量地购入军事高科技装备,没有很好地解决强兵与富国的关系,令人不免有穷兵黩武之感。
  同样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同样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印度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引进道路的得失,值得我们鉴戒,值得我们深思。★
为了明天.

TOP

走向远洋进攻:管窥印度海军新作战学说

2004年6月,在经过多方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之后,印度海军率先向外界公布了新时期的战略性纲要文件—《海军新作战学说》。该学说广泛借鉴和参考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海洋军事思想和海战理论,对印度海军今后的战略思想、发展蓝图、军备建设以及历史使命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勾勒,尤其是对印度海军的战略核力量以及远洋能力建设作出了深入和细致地规划。
  《海军新作战学说》共长达148页,其核心思想在于:印度海军应从当前的“近海防御”和“区域威慑”思想转向“远洋进攻”战略,通过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来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慑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结构合理,具备相当威慑力的现代“蓝水”海军,在控制整个印度洋的基础上,贯彻“西出、东进、南下”的战略思想,逐步将印度的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中国海、南抵非洲的广大海域。
  新学说出台的背景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中心,本土呈圆锥形楔入印度洋,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其东、南、西三面环海,海岸线总长约6100余公里,并在印度洋上拥有1175个大小岛屿,其中最远的岛屿距印度本土约1500海里。这种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注定了印度的战略利益与海洋休戚相关。印度外交家潘尼迦早在建国初期就在《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写道:“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民族的利益系于印度洋,来日的伟大也系于海洋。”印度海军前参谋长A.恰特吉上将也预言:“海军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印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就必须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上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以来,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和地区局势,印度海军认为,来自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威胁比以往更加严峻。首先,北印度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三大战略运输水道之一,印度和亚洲国家所需80%左右的能源均从该海道通过,而近年来,印度洋上的恐怖主义、海盗和武器走私活动极为猖獗,上述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海道构成的威胁日益严重;其次,印度有着广阔的沿海岛屿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而近年来区域外大国频频向印度洋渗透,觊觎海洋权益,印度的海上资产面临着被剥夺的威胁;最后,印度海军认为,一旦将来与周边或区域外国家爆发武装冲突,战场将不会只局限于陆地,很可能扩大至海洋上,印度面临海上安全威胁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因此,保障海上安全和海洋权益成为事关印度生死的头等大事。进入21世纪以后,印度海军开始重新评估和修订其“近海防御”和“区域威慑”战略,相继提出了“控制战略水道”和“远洋进攻”等新思想,旨在走出印度洋,将活动触角延伸至波斯湾和西太平洋地区,实现从“区域控制”向“远洋进攻”的战略转移。
  新学说的两大核心特征
  1、加强海基核力量建设
  核潜艇因其隐蔽性好、机动性强、生存率高一直被世界各国视为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支柱。在印度1999年颁布的《最低核威慑政策》中,明确规定拥有战略反击能力的核潜艇是印度陆、海、空三位一体核武库中最锐利的支柱。《海军新作战学说》强调指出,未来几年内,印度海军将尽快完成以战略核潜艇为基础的海基核力量建设。一方面,印度海军将自行建造5艘战略核潜艇。因保密原因,上述核潜艇暂被命名为“先进技术艇”,其中首艘核潜艇计划于2006年下水,2007年正式列编服役;另一方面,印度海军将继续从俄罗斯租购3艘“鲨鱼”级核潜艇,其中每艘潜艇的价格约为7亿美元。到2010年左右,上述核潜艇将陆续列编,在装备了印度自行研制的“萨加里卡”潜射导弹和印俄共同开发的“布拉莫斯”反舰巡航导弹后,能够从上千公里之外对敌目标实施远距攻击。届时,印度也将成为世界上第6个拥有陆、海、空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国家。
  2、加强远洋进攻力量建设
  《海军新作战学说》指出,印度海军的远景目标是:全面控制印度洋、东进太平洋、西出大西洋、南下非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印度海军就拟订了一项为期25年、耗资620亿美元的海军跨世纪现代化计划。其建设方针是:以大型化、导弹化和远洋化为发展目标,形成以航空母舰为核心,以导弹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核潜艇为主力的东、南、西3支舰队,致力于建设包括水面作战舰艇、潜艇和海军航空兵三位一体、均衡发展的海军。根据采购计划,未来10年内,印度海军将重点引进2艘航空母舰,自行建造6艘护卫舰和24艘潜艇。此外,还将从国外购买3艘隐形护卫舰、4艘驱逐舰、4艘快速攻击艇、6艘“鮋鱼”潜艇、6架海上侦察机和数十架舰载直升机。到2015年,印度海军将努力构建以现役“维拉特”号、外购“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以及自造航母“防空舰”为核心、外加200余艘其它各型战舰的具有远程“力量投送”能力的3支航母战斗群。届时,印度海军将拥有先进的海上作战平台和广阔的跨海域作战空间,可以在印度洋、阿拉伯海以及南中国海等海域向作战对象国实施远海作战,从而实现其梦寐以求的全球军事大国梦想。
为了明天.

TOP

印度装备俄美法先进战机将成亚太军事强国

近年来,印度花费巨款,从海外购买各型先进战机,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美国《防务新闻》及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评论指出,印度空军装备俄罗斯、美国、法国的先进战机后,有可能在2015年成为亚洲实力最强的空中力量之一。
  空军规模:世界第4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披露,近年来,印度成为亚洲战机力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印度空军现有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4。其总兵力为11万人,主要装备有作战飞机844架,大部分飞机可携带核武器。
  目前,印度空军正稳步推进苏-30MKI战斗机的装备计划。到2015年印度将完成生产苏-30MKI战斗机的工作,届时印军将拥有180架苏-30MKI。该机的性能可与美国最新型的F-15E战斗机媲美。一些俄罗斯评论家认为它在武器操作、目标截获等方面同“幻影”2000和F-15相比效能要提高两倍,其作战半径可以从波斯湾一直延伸到马六甲海峡。印度空军参谋长提亚吉说:“苏-30MKI综合了先进的航电设备、致命的武器和无可比拟的机动性,这使它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威慑手段!其‘艺术化’的航空电子设备、现代化的座舱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将在未来对任何敌人进行有力打击。实际上,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国空军的F/A-22以外,几乎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够同苏-30MKI相比,而F-22距离大量装备还有很长时间。印度空军对此非常自豪,并非常感谢政府花费巨资为印度空军装备这型战机。”
不仅如此,印度最重要的战术导弹——PJ-10“布拉莫斯”式巡航导弹也取得实质性进展。该导弹射程290公里,速度超过两倍音速,可掠海飞行,装备以苏-30、“美洲虎”、“幻影”2000H战斗机为主的印度空军后,印军将有能力在冲突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对敌发起“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威力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动用的“战斧”式导弹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印度现有的空军战斗力改造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完全实现,印度将成为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主要强国之一,其战略影响力必将从遥远的波斯湾延伸至东南亚地区。
  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
  让印度最为高兴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在历史上首次同时支持印度军事现代化。
  以前,印度空军的战机主要来自俄罗斯和法国。“9·11”事件后,美国把印度视为自己在亚洲的“民主伙伴”,全面恢复了与印度的军事合作。美印在反恐、军事训练、联合演习、情报交换和维和行动等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美国不但全部取消了针对1998年印度核试验而实行的制裁,还批准向印出售20种重要武器,其中包括允许以色列向印度出售尖端的“费尔康”预警机。
  与此同时,美印还签署了一项为期10年军事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向印度出售先进战斗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已获得批准,向印度推销126架F-16或F/A-18战斗机。这些战机将完全按照北约标准配置武器系统,性能达到与美军所用产品相当的水平。
  美印军事合作日益活跃,反过来也刺激了传统的俄印军事合作。为保住印度的军火市场,俄罗斯决定与印度共同开发军事新技术,以提高双方的合作水平。根据印俄2003年签署的《军事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研制第5代战斗机,这意味着印度不再单纯地从俄罗斯进口军火,而是在俄罗斯的协助下逐步掌握先进武器的研制技术,进一步成为举足轻重的军事大国。
  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将发展军事实力视为其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支柱,争取建立一支精干、机动和高度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军队,在2015年进入军事大国行列。印度最近制定的《新快速机动战略》要求确保随时向印度洋沿岸国家快速部署军队,加快快反部队建设——加强机动能力,保持高度战备,确保在一周内抵达出事地区并立即投入战斗。
  对于印度来说,冲出南亚,控制印度洋,最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才是其长远理想。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对发展军备情有独钟,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为了明天.

TOP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

一、国家安全边界存在于大国实力边界的规定之中,
二、地缘中心与资源中心在印度洋地区合二为一,是当代地缘政治的基本特点
三、"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结论:印度将是西方多米诺牌局中最后一张
2001年3月5日印度内政部长阿德瓦尼在安达曼群岛首府布莱尔港视察时说:"20世纪属于西方,中国在21世纪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但本世纪未来的岁月属于我们印度。"此次是阿德瓦尼担任内政部长以来对该群岛的首次视察。首次视察又首次做出这么大胆的预言,自然引起笔者的研究兴趣,结果发现,如果印度参与西方一些国家遏制中国的行列,并帮助其达到目的,那么,印度必将是西方多米诺牌局中的最后倒下的一张,其后果将是极其危险的。
一、国家安全边界存在于大国实力边界的规定之中
发轫于近代英国而又漫泛迄今的资本全球化,如果不考虑其间在战争间歇期出现的和平与发展的"机会"的话,那它在现实中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牧歌式的进程,相反它则是民族国家间极冷酷的淘汰过程。被淘汰的不一定都是经济不发达的和"文明程度"不高的民族,它更多地是那些不思武备的民族。且不说大宋王朝败于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的马下,也不说当时综合文明程度尚不及中国大清王朝?quot;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所表现的低素质的穷酸和贪婪,更不说铁托时期经济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南斯拉夫由于没有强大的制海权以至后来被反复肢解的事实,我们只要比较一下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和现在仍顽强生存并耐心等待发展机遇的北朝鲜和古巴,人们就不难理解坚定的国家意志和有效的军事力量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一个民族国家所具有的生死含义。
全球化不能不包括军事自卫手段的全球化。一旦民族国家的利益融入资本全球化进程之中,那么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它必须从在全球范围来审视已融入世界的国家利益,而不是只站在敌人是否入侵本土的角度来审视和保卫自己的利益;既如此,民族国家对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的认识,也不能只基于本土的范围而应当站在全球的范围来看问题。在全球范围,而不仅仅在本土范围,在大国实力边界之间,而不是仅仅在自已国土境内,尽力使本国的安全边界及其已融入世界的政治经济利益合理化(对反霸国家而言)或最大化(对霸权国家而言),便是全球化进程中反霸权国家和霸权国家的必然选择。
反霸,当然需要反霸的理论。在许多场合,人们往往把"国家领土"、"国家领土边界安全"及"国家安全边界",这三个概念混淆使用,往往把一国的安全边界的扩展混同于领土边界的扩张,因而称之?quot;威胁"。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事实的,这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三个概念。事实上,任何一个进入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主权范围内的利益和主权范围外的利益即融入世界的利益及其安全需求。领土边界安全是指国家对其主权范围内的领土的可控制和保卫的程度。领土是主权的物质载体,因此,领土边界安全从相当的意义上说就是主权安全。而国家安全边界则是指国家对其分布于主权范围之外的利益的可控制和保护的程度。比如,美国领土边界仅限北美洲部分地区,但由于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因而它的国安全边界几乎覆盖全球。中国的领土边界与美国差不多大小,但与美国相比,由于中国军事力量严重不足,因而在中美冲突中,其安全边界则不出中国主权领土之外,尽管中国的许多政治经济利益已广泛地融入世界。民族国家一旦参与全球化,那它就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已被融于世界的国家利益,而关心和保护其海外利益并不就是对其他国家?quot;威胁"。因此,只要不扩张领土边界和侵犯他国的主权,那么,在尊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为自卫在全球范围延展其安全边界的行为,就应当被看作正常合理的国家行为。如果说,国家领土是一个常数,领土边界安全则是一个基于国家安全边界推展的近乎无限的变数:国家领土边界安全取决于该国的安全边界在世界范围推延的广度和深度,一国领土边界安全系数与国家安全边界的系数的比值便是该国的国家安全值。例如,一国的国家安全边界系数与领土边界安全的系数比值大于1,那么,这个国家则相对比较安全;如果小于1,则说明该国处于非安全状况。比如目前的伊拉克就是这样。如果等于1则说明该国安全边界与领土边界重合,国家的边界安全处于底限,处于被动防卫的境地,并具有相当程度的脆弱性。比如瑞士就是这样。1962年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人就很恐慌,觉得影响到它的安全;同样,1950年美国出兵朝鲜,中国人也觉得影响了自己的安全。这说明,国家安全边界与领土边界安全的确是存在着的但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国际斗争中,没有外延空间保证的安全承诺是绝对靠不住的。这个空间的外延就是一个国家应当具有的安全边界。安全边界的扩展并不是国家领土的扩张,只意味着国家领土边界安全系数增高。中国人打赢了朝鲜战争,中国东北地区的和平形势一直保持至今,但中国并未扩张半寸领土。当然,一国的国家安全值也是相对于特定的对手而言的,比如排除美国的因素,印度在南亚的国家安全值是非常高的,但若印美之间冲突,印度的国家安全值则相对要小得多。因此说,一国的安全取决于他国,尤其是大国对该国安全边界的具体规定,而不取决于该国政治家一厢情愿的想象。
规定即肯定。在不侵犯他国主权和国际法的前提下,国家安全边界就是国家利益的合理边界。理论上说,国家利益边界更多地存在于国际法的规定之中,但在现实里,国家利益的边界,则更多地只能存在于自身实力边界和世界大国实力边界辩证规定之中。不管一国的国家利益随历史如何变化,但它们的最高目标都是为了控制和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来满足本国的政治经济需求。如果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使得这一时期的国家利益只能是内向的和地区性的,那么,当历史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后,发展就成了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生存的"硬道理"。而当一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又不能支撑这种发展时,它就必须走向世界去寻求国际资源和市场。这样,世界的存在,在这一时期也就成了国家的存在。一国经济,只要它进入市场经济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不能不需要世界资源和国际市场,从而它也就不能不是与世界经济相互融合的一部分;这样,它的国家安全边界,从而国家安全战略,就不能不是处于全球视野中并向世界延展的概念,其实现手段也就不能不是一种向全球辐射并能在大国实力间得以有效地扩大本国利益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安全系数并不完全取决于该国的存在状况(如人口、版图等)及该国领导人的愿望本身,而是更多取决于该国利益及其实现手段以及与之相应的安全边界在全球范围内的辐射程度和世界大国对该国的安全边界所认可的限度。
二、地缘中心与资源中心在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合二为一,是当代地缘政治的基本特点
我们知道,历史上大国争霸基本上是通过控制海洋和控制陆地两类战略交锋进行的。尽管后来出现了空中战场,但争夺制空权的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地控制海洋和陆地。当然这并不是说,海权国家对陆权没有需求或陆权国家不需要海权。而是说,对前者言,陆权只是海权的外围存在;对后者来说,控制海洋则是为了更有效地保障陆权。作为英美这样的海权国家,它们正是通过控制海上线路来实现对世界资源的控制的;作为这种实践的理论表现就是最早由a·t·马汉(1840-1914)提出的"海权论",其基本论点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力量能够控制公海,它就能控制世界的财富,而控制了世界的财富也就控制了世界。为了积累财富,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范围交换产品,由于地球表面陆地为海洋所包围,并且海洋运输比陆地运输更方便,因而海洋是大自然赐予的伟大交通工具。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获得海外的原料、市场和基地。所以,一个国家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竞争。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必不能少的和最为重要的力量。他说:"武力一直是思想将欧洲世界提升到当前水准的工具。"【1】而"将海洋由自然状态有效地转变为存在着海权,最具决定性的方式是商业控制。"【2】马汉已注意到世界海权是一个体系,他从英美国家利益出发,认为:海上掌握海权的关键在于控制海上交通线。而决定欧洲和美国命运的海上交通线,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从欧洲经苏伊士的航线,另一是从美国穿越太平洋的航线。由此出发连接经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短距离的海上岛屿和海峡,便是美英海军必须控制的海权地区所在?quot;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埃及、亚丁和印度──按地理上的顺序而不是严格的时间上的先后排列──向世人展示出一根完整的链条。这根被一环一环地打造而成,或通过公开使用武力或凭借政治交易,但一直为一种民族特性牢牢地驾驭。"【3】 "英国为了自己的伟大需要而掌握埃及。另外,埃及对于整个东方世界来说也处于中枢地位。在任何情况下,来自各个地区的物资都可流入埃及。在军事上,埃及是个理想之地,因为从四面八方流向埃及的物资供应是任何海军都很难完全切断的,这就十分有益于在埃及集中力量以进行针对直布罗陀或印度的防御或进攻的行动?quot;【4】 应当说明的是,马汉所处的以欧洲为中心时代并没有使他充分意识到印度洋在世界海权体系中的关键意义,他说"印度并不是英国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场所。只是英国所属的许多块土地中的一块,它们遍布全球,由英国的超级海权联为一体。在这么多地方中,印度由于距离和地形最适合于被用来对中亚发挥影响或对俄国扩张线的前沿采取行动。印度的陆上边境受阿富汗的山脉及喜马拉雅山的保护,其后翼也是无懈可击的,只要英国海军依然优势在握。这样印度实际上是一个前进基地,它可成为开往埃及或中国的远征军的初始或最终的出发地;作为开往其他任何方向上的更近地点更是不在话下?quot;尽管如此,马汉意识到印度洋在大国,尤其是英俄两国争霸世界的重要地区。他说:"可以说,英国和俄国在亚洲的领土扩张构成了当前的地区背景","俄国正努力在地理上倚托东西两翼向南推进,而前进的中心地带就是阿富汗山地及多沙漠的东突厥斯坦与蒙古地区。"在南亚"这边的海峡殖民地和香港以及那边的亚丁和埃及象陆地据点一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力支持了英国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海上经营。在广泛的意义上,这种经营是针对于亚洲分割地带,或者说是南北力量的争锋地带的侧翼?quot;【5】马汉与麦金德(1861-1947)这两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学者从海陆(矛和盾)两向为现代地缘政治理论【6】奠定了互为依存和不可分割的原生性基础。
h·j·麦金德认为,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欧、亚、非三大洲由于发达的交通已变成一个"世界岛",世界岛可分六个地区,其中最重要的地区是欧亚大陆板块地区。这个地区除东欧这个门户外,其余方向海权国家均不易进入,欧亚大陆的结合部的中亚中东地区,被麦金德称之为"轴心地区"或"心脏地区"。占据心脏地区的国家在历史上却屡屡向沿海扩张。麦金德从欧洲人的视角提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能主宰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的论断。【7】应当说明的是,与马汉一样,麦金德所处的以欧洲为中心时代也没有使他充分意识到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关键意义。
在对世界地缘政治体系及其中心环节的认识上,政治家似乎比学者的眼光更敏锐些。且不说彼德大帝、拿破仑等是怎样认识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关键意义的,就是被首任印度驻华大使,同时又是印度现代海权理论的奠基人k·m · 潘尼迦(k.m. panikkar)讥讽为"只把海洋当作一条边界" 【8】的曾任英国外交事务次官和印度总督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之一的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859-1925)似乎也看得明白。他在《远东问题》一书中说:"印度帝国处于地球上第三个最重要部分的战略中心。......但是,没有比在它对远近邻邦的命运所起的政治影响上,以及它们的盛衰系于印度这轴心的程度上更看得出它的中心支配地位了。"【9】曾任英国殖民、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空军、财政及国防大臣和首相的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05)则把印度称为"英王皇冠上的那颗真正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10】而潘尼迦在其著作《印度和印度洋》一书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对麦金德及其之后的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欧洲中心和忽视印度洋的倾向予以批评,他说:
德国的思想家们异常注意考察地理问题,他们为了探讨凡是控制了欧洲大陆中枢的,终必掌握海陆空的控制权这个观点,简直给世界战略问题迷住了。大有资格以这个新学派的缔造者自居的麦金德也是以同样的观点考虑亚洲大陆的,于是印度洋只被当作"海岛世界"的一个连接区,而在那个世界上,唯一有效的政治边界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结果,印度洋中的地利问题,从来没有人认真研究过。不过,考察一下印度防备的各种因素,我们就会知道,从十六世纪起,印度洋就成为争夺海权的战场。印度的各港口,对欧洲和远东距离大致相等,而非洲和太平洋各岛又都相去不远,这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印度商业具有世界重要性,我们认为这是以往印度的一大推动力,它曾在历史上使印度产生过激烈的政治变化。【11】值得让人钦佩的是,作为外交家,他在其著作中坦率地说出一个对地缘政治理论最为重要,对其祖国印度的国家安全也是最冷酷的事实:
正是由于英国在印度大陆上的地位,才使英国享有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才使它得以把势力伸张到太平洋上去的。认真研究一下印度历史上的各种力量,就可以毫不怀疑地认识到,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从近三百年的历史来看,任何强国,只要掌握住绝对制海权,又有力量打得起陆战,就可以控制印度帝国,【12】
如果说,以前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是从争霸对手所在地理位置及军事和商业贸易的角度理解地缘政治利益重心所在的话,那么,随着20世纪太平洋地区大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资源需求迅速扩大,战略大师们日益注意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决定市场,而资源却决定生产。一国的实力不完全取决于该国的生产力总量,而决定于该国可绝对控制并能稳定地获取世界资源的总量;一国在全球政治中的胜负兴衰,不再单纯地决定于它所表现出的经济(比如市场经济)和政治(比如民主政治)财富总量,而决定于得以保证这些财富不断得以产出从而使生产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的资源占有量;国家的失败,不再表现为国家财富的丧失,而表现为国家生产这些财富的生产力及支撑这种生产力的海外资源供应线路,特别是控制这些线路的军事力量的丧失。因此,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不应再仅仅是一个单纯争夺控制世界地理要道和控制世界市场的理论,它已深化为以控制世界资源为中心的理论。在他们的理论中,控制世界不再是以控制某一地区为前提和目标,而是以控制世界资源贮藏丰富和开发条件最好的地区为前提和目标;地缘政治体系的学说,应是一个随资源中心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学说,而不再仅仅是"地理决定外交"的静态学说;特定时期人们对贮存于特定地区的特定资源的需求程度规定的世界资源中心(或重心),决定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如果说,以往的地缘政治是对手确定战略的话,那么,新的地缘政治逻辑则是,资源决定战略:谁控制了资源,谁就能控制世界。
资源价值与地缘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合二为一并以前者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鲜明特色。在这新的视野中,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关键意义再次得到大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理论贡献最大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曾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将地缘政治利益与资源政治利益紧密地结合并使前者服从于后者,是尼克松考虑全球战略时贯穿始终的和突出的思想方法。他写道:
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
英国早就看到这一情况到来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们试图使美国人相信,波斯湾问题"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战略和政治意义"。英国人比美国人更易遭受攻击,因此,他们需要更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但他们也更有经验,在波斯湾尤其是如此。因此,他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
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一直到一九七三年发生阿拉伯石油禁运之后才知道波斯湾有一些小小的酋长国,但是英国的统治者们一百五十年来一直在注意它们的事务的最微小的细节。
为了明天.

TOP

英国最初在十九世纪初进入了波斯湾,以阻止海盗破坏他们的贸易。从那时起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英国军事力量维持了秩序,提供了保护,并解决了分布在海湾沿岸各个酋长国里的争端。
在整个海湾和阿拉伯半岛周围,英国一直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亚丁、阿曼、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通常叫做"海盗海岸"的酋长国里,英国是酋长们和世界其余地区之间的联系。他们用机智、彻底和强硬手腕来执行他们的任务。一九三四年,在一场保卫他们的亚丁港的运动中,英国人利用奉承、贿赂和周密策划地显示武力的作法,同现在叫做南也门的内陆的各位统治者缔结了不下一千四百项"和平条约"。正是在英国的保护伞下,巨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寻找石油的努力中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勘探。
英国不仅控制了海湾,而且还控制了从印度洋各个地区来到海湾的通道。印度洋各个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亚、缅甸、印度、锡兰、亚丁、苏伊士、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迪戈加西亚和印度洋的其他岛屿,这些地方在以前某个时候全是英国属地。波斯湾和波斯湾外面的印度洋都是"英国的内湖"。
英国把它在波斯湾的势力一直保持到一九七一年。但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分阶段地摆脱了它在"苏伊士以东"所负的责任,从而造成了一系列力量真空,这些真空由苏联人煽动的反英民族主义者填补了。【13】波斯湾的战略重要意义今天集中于两个因素:它的位置和它的石油。这个基本事实在二十世纪最后这几十年里使波斯湾成了全球风暴的风眼。如果苏联有力量关掉中东的石油龙头,它就会有力量使工业化西方的大部分国家向它屈膝。为了做到这一点,苏联人没有必要象他们接管阿富汗那么实际接管波斯湾。他们通过外部压力或内部动乱,使西方得不到这些国家的资源,也可达到他们的目的。
苏联人长期以来就知道这一点,苏联持不同政见的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追述一位高级官员一九五五年在克里姆林宫发表的一次谈话。这位官员解释说,苏联在中东的政策的长期目标就是"利用阿拉伯民族主义给欧洲国家在获得原油方面制造困难,从而获得对它们的影响?quot;这番话是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机之前十八年说的。在二十世纪的某个时候,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其他能源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以满足世界上的大部分能源需要。但现在我们生活在石油时代。在今后几十年里,这一点使波斯湾地区具有特别的战略重要意义。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多事,最不稳定和最受危害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14】最近,苏联主席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向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当时还是苏联的盟友)交心说,"我们的目的是控制西方所依靠的两大宝库──波斯湾的能源宝库以及中部和南部非洲的矿藏宝库?quot;
美国只是部分地依靠进口石油和战略矿物,而欧洲和日本则绝对地依靠海外来源。我们用的石油有一半是进口的,但是欧洲进口百分之八十五,日本进口百分之百。至于矿物,西欧进口百分之八十,日本进口百分之九十五。进口的小规模的中断只会给美国造成不便和烦恼,但却可能在我们的工业化盟国中造成恐慌。因此,它们比我们甚至更有理由对于苏联向"西方所依靠的两大宝库"推进感到关注。
苏联领导人把眼睛盯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支柱上。他们的目的是破坏西方工业机器。西方工业国的重要原料依靠外国来源,这一点是我们的主要脆弱性之一。这一点以及许多生产国固有的不稳定,决定了苏联在象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这种地区的战略。
大多数美国人对于非洲地图像对于南极地图一样是不熟悉的。大多数人分不清马里和马拉维;他们也不知道索马里或者厄里特里亚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为什么在那里发生的事件可能决定世界的未来。他们也说不上象南也门、阿曼、霍尔木兹海峡、巴林或者卡塔尔这些地方在哪里。然而,这些地方以及同它们类似的其他地方,对于美国的利益以及西方的利益却是十分重要的,美国对这些地方的无知或不感兴趣,使苏联人得到了他们的最大有利条件之一。【15】如果苏联在向非洲渗透方面继续取得成功,它将在它的更大的战略中取得很大的进展,这个战略就是包围世界这个"城市",使工业化西方得不到它赖以生存的资源。甚至是资源丰富的美国,有几种现代经济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源,是非常依赖进口的。铬就是说明这种依赖性的潜在危险的一个例子。
大多数人在想到铬时,就想起汽车上的高级装饰。但是,对战略计划人员来说,铬意味着滚珠轴承、精密仪器、导弹等东西。一架飞机需要三千六百多磅铬。正像一位专家所说,"如果没有铬,就没有高质量的飞机擎。"没有铬,就生产不出不锈钢。全国科学最近得出结论说,美国在铬方面的长期脆弱性大于在石油方面的脆弱性。铬已经供应不足,而我们迫切需要它重建我们的武装部队。我们本国的铬矿石数量小,质量差;我们所需的铬有百分之九十二必须进口。最近,我们的两个主要来源是南非(百分之三十三)和苏联(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在世界上已知的铬矿中,百分之九十六在南非联邦和津巴布韦-罗得西亚。
这种重要的依赖性说明苏联为什么特别要把南部非洲─━西方许多人对其有强烈感情的那部分非洲─━作为干涉目标。苏联的行动很少是没有目的的,而目的总是战略性的,从来不是道义性的。因此,必须从世界这一地区的资源以及从这些资源对西方的重要性这种背景,来看待苏联为了在南部非洲这块已经是混水的地方进一步推波助澜而顽固地进行的努力。据一种权威的估计,光是南非共和国就拥有世界石棉的十分之一,世界铬矿的四分之三,世界铂类金属的一半以上,世界的一半黄金,三分之一的锰矿,五分之一的铀矿,三分之一的金刚石:具有几乎是无法估计的战略和经济重要性的一个矿物宝库。
扎伊尔的铜和钴,罗得西亚的铬,南非的黄金、金刚石、锰和铂类金属─━这些就是苏联在南部非洲所赌的一部分经济赌注。他们已经控制了在好望角两边的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优良港口。如果南非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将能够控制好望角附近的海路,北约的欧洲国家所需战略的百分之七十、所需石油的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这些海路运输的。【16】70年代末,克里姆林宫对海湾形成了钳形包围。一边从西南进行包抄。1978年苏联向埃塞俄比亚空运了两万名古巴士兵,以便一方面支持埃塞俄比亚政府与索马里进行战争,一方面从沙特到红海对岸建立军事设施。那年晚些时候,亲苏集团在南也门夺得了政权,使苏联在阿拉伯半岛上有了一个滩头堡。不久,南也门公开向北也门发动军事进攻。恐怖主义分子以南也门为基地对沙特阿拉伯采取行动。游击队也以南也门为基地袭击阿曼的一个边界省份。钳形包围圈的另一边是从东北方向包抄。1978年在阿富汗一场军事政变使共产党上台。阿富汗共产党政府很快就与莫斯科签署了协议。当人民起义威胁要推翻共产党政权时,苏联侵占了这个国家。有了阿富汗的基地,苏联的战斗机、轰炸机便可以飞到霍尔木兹海峡。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从两个方向同时推进,企图控制这一"石油咽喉"。 我们必须把苏联与阿富汗之间的战争看成是我们与莫斯科竞争中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是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一场边缘冲突。【17】尼克松只不过是以其现实主义风格拉开了以资源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冲突及其理论变革的序幕?quot;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波斯湾,从而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成了围绕资源而构筑的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核心所在。尼克松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于80年代始迅猛发展,以及由这种发展而产生的资源需求,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波斯湾,投向印度洋,投向印度。这也就是从1998年印度核试迄今,印度外交竟在短短几年内从最低谷戏剧性冲向巅峰的原因之一。
三、"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福兮祸所伏。目前印度在大国战略中的地位升值,其速度之快反倒使人对印度有些担心。印度是距世界资源贮量最丰富,地缘利益最集中的地区的最近和最大的国家。正因此,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贾瓦拉哈拉尔·尼赫鲁对印度的未来说了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预言,他在对印度共和国历史有广泛影响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quot;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为慎重起见,我们再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india, constituted as she is , cannot play a secondary part in the world. she will either count for.【18】如果我们读了k·m·潘尼迦写的《印度和印度洋》这本对印度未来的国防政策有深刻影响小册子,就会对尼赫鲁的这句名言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潘尼迦在全书结束时说:"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这句话进一步解读就是:仅就印度的地理位置与印度目前所具的版图而言,如果没有世界一流而只有中等水平的海权,那印度注定是"没有前途"(not count at all)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彼德大帝解释的极清楚,他叮嘱后代:"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19】后来,不仅俄国霸权,而且历代世界霸权都严格地遵守着这句战略格言。
如果说,近代历史上印度洋周边曾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殖民地"仓库",因而是大国必争之地的话,那么,到现代,仅就油气资源贮量最为丰富的波斯湾中亚地区存在于北印度洋及其沿岸这一事实,就足以使印度洋与大国的"生死攸关利益"产生了联系;如果再考虑到密集于印度洋上的航海线路以及对大国全球战略具有重大地缘战略意义的马六甲海峡和曼德海峡分布于印度洋两面的事实,印度洋及其沿岸在近现代史上就不可避免地成了非一流大国而不能控制,非一流大国也不能自主存在的绝对排他性的地区。
控制印度洋,就必须控制印度。对世界霸权而言,控制印度的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从心理上和地理上分解印度。二战结束之前,在独立问题上,印度也存在过"两条路线斗争"。一条是以钱德拉· 鲍斯为代表的强力派,主张用暴力赶走英国殖民者,建立强大的印度国家;另一是受过"良好的"英式教育的尼赫鲁,主张以民主的和间接的方式实现印度独立,并以中间道路为印度在大国中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20】然而就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钱德拉"因飞机失事"身亡,印度在尼赫鲁领导下,独立之初就建立了英式的民主制度并接受了英国人安排的印巴分裂的事实。前者使印度国民心理在独立之初就处于分裂状态,而后者则从地理上使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处于分裂和相互消耗状态。这两点对印度未来发展造成了几乎是不可抗的阻力。且不说由英国人一手策划的印度分裂所耗竭和将要无休止耗竭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国民财富,累加起来将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我们只要看看从70年代英迪拉·甘地提出的包括计划生育在内的许多改革政策到现在都难以推行的事实,以及国内各党为眼前的短期利益无休止地扯皮甚至不惜倒阁致使国家重新大选的事实,就不难知道英国人留给印度?quot;民主",已使印度空耗了多少时间,错过了多少历史机遇;也不难明白,在历史规定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内,这样的"民主"是不会将印度引向世界一流国家方向的。【21】英国人和美国人为了本国的发展,曾对爱尔兰人和印地安人(indian)进行了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的屠杀──从这个角度看,仅就哥仑布误将中美洲一些岛屿认为是印度,将当地人认为是印度人这一历史性的错误言,今天的印度人是极幸运的,而英国人在印度独立之前却给它设计了一个导致印巴分离的"蒙巴顿方案"。英国人和美国人从19世纪本国工人大规模的罢工浪潮以及他们后来用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及由殖民地返回的大量财富来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和政治矛盾的经验中很明白,只是在国家经济已进入市场成熟期,海外有在强大海军保护下的利润回流、及由此在国内培养出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的情况下,彻底的议会制民主对国家发展才是有保障和有利的,而对一个刚刚独立的贫穷国家是不利的。对于一个大国来说,非市场经济国家,不会有可持续的现代议会民主制度;贫穷的市场经济初期的国家,不宜于建立成熟和完全的议会制民主;最后没有海权,从而不能将战争远远地推向海外并将世界资源和利润源源不断地送回国内的国家,则不能坚持和发展议会制民主。法国大革命就是为民主而发生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至今仍令西方人恐怖?quot;断头台"。俄国人是为"民主"才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推上台并接受了苏联解体的事实,但正是叶利钦和俄国人民发现自己"许多梦想"却没有因民主制度的建立而成为事实时,【22】他们又推出强力人物普京为新世纪的领袖,这正如19世纪初的法国人在大革命狂热之后推出拿破仑为自己新世纪领袖一样。英国在印度独立之初就促使其过早地享用"议会民主"这种富人用品,并在美国鼓动下﹐【23】印度知识精英界自我陶醉于这种空虚感之中。其结果只能是使印度永远不能将国内力量集中形成可以出击的拳头,使印度的政治精英被这?quot;民主"体制耗拖得精疲力竭,最后使印度在险恶的国际竞争中不能高速发展。而没有发展速度,在当今世界就没有国家的生存;尤其是在美国已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时候,发展速度就对印度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就如美苏冷战时期,发展速度对中国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一样。
与太平洋地区不同,对美国来说,由于印度洋所据有的对西方世界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地缘政治地位,美国(还有英国及整个西方世界)当然不希望印度洋中心地带(具体说就是印度)出现与之可以抗争的大国,尤其是核大国。如果不是这样,印度洋地区就不可能出现象塞舌尔、马尔代夫及斯里兰卡那样的小国;如果不是这样,厄里特里亚就不能从俄塞俄比亚这样的大国中独立出去,美国也不会为一个小小科威特而兴师动众。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角度看,巴尔干和南亚次大陆是从西东两侧支撑和护卫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即中东中亚控制权的两个战略支点。上世纪末。美国在俄国衰弱之际,促成了南斯拉夫的解体,并通过科索沃战争将北约军事力量楔入巴尔干南部地区,从而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俄国人在巴尔干的传统影响;那么,在新世纪,中国之后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呢?如果中国真的垮了下去,那它只能是印度。我们假设,如果印度地处南极洲或格陵兰岛一带,不管它怎样发展,它必是美国最"成熟的"伙伴,但谁让它处在世界海权的心脏地带呢,谁叫它侧卧于波斯湾而又据有核打击力量呢,谁又叫它近几年海军发展得那么张扬呢?仅凭这些,海上霸主美国与印度就不可能是"最牢固和最成熟的伙伴关系",从本质上说,二者在地缘战略上是绝对不可调和的竞争关系。美国和英国绝不可能把彼得大帝和勃列日涅夫没有得到的,而它们又为此苦守几百年的印度洋转让到印度人手里。
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英美国家能够允许印度这样一个大国存在于这一地区,为什么美国人在科索沃之后,没有将其战略重点立即转入印度洋而是转入西太平洋呢?在这点上,印度确实应感谢英国的占领和印度本身的贫穷。由于印度曾为英国人长期占领,这在客观上使印度的大国版图得以保留甚至扩展;印度独立后,世界立即进入冷战时期。其间,由于苏联的咄咄攻势使美英国家根本无暇顾及贫穷的印度;苏联垮台后,中国又紧接着崛起,美国又将目标转向中国。如果没有其他大国(比如俄国)再次迅猛崛起,可以说,这就是中国人给印度创造的和美国人给印度留下的历史上最后一次发展机会。美国肯定因其特有的"民主体制"使印度不可能有能力在短期内抓住这次机会。我们也完全可以假设,如果今天印度具有今天中国这样的发展速度及成就,而中国反处于印度目前的发展阶段,美国一定会象今天联盟印度一样再次联盟中国,并毫不犹豫将其战略重点指向印度。
如果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和美国对华政策,就会发现,正是为了制衡印度、日本与俄罗斯的需要,它们才没有,可以肯定将来──如果中国真的不幸步了苏联后尘──也不会彻底肢解中国陆地版图,它们只会用促使中国一些地区"高度自治"的方式瘫痪中国的陆地主权,这是军事上的"瘫痪战"的政治运用。而根据上世纪英国对印政策的经验,从宗教和地理上分裂印度将是本世纪世界霸主美国的最有可能的选择。如果说当年英国人肢解的是印度西北部的话,那么,将来美国人则最有可能从印度南部下手。从美国的地缘战略需求看,对美国最有利的是将印度的版图限制在北纬15度以北即泰米尔纳德邦以北地区,将印度的有效国力限制在北纬20度以北即孟买以北,尤其是东北部地区。印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仅限于用它阻止中国力量进入印度洋及从西南方向拖住中国向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发展。在这样的定位中,如果印度在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行动中真的立了"大功",也就是说,中国真的垮了下去的话,届时印度──如果它还没有迅速崛起为可与美国抗衡的一流国家的话──参加"分赃"的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以放弃北纬15度以南地区,换回美国对其向北部地区和西藏南部地区扩张的认可,当然这时也就顾不上"征求"达赖集团的意见了。而目前受印度南部泰米尔人同情的斯里兰卡北部的泰米尔人的独立运动,将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为美国人启用,届时第二个"科索沃"将会在印度南部地区重演。除此之外,如果它仍坚持与中国作对而不与中国俄国合作的话,那么,21世纪的印度的确不可能有其他前景。
至于这种厄运降落到印度头上的时间,取决于印度将来外交政策做出何种选择:如果印度不参加美国遏制中国的行动,中国的发展就可为印度分担并减轻来自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压力,印度就可获得较长的和平发展,特别是在印度洋上发展自己实力的时间;如果印度与俄国及中国形成战略性合作关系,印度就会获得更长的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更多的机遇,并在印度洋地区获得中国和俄国的有力支持──这正如中国目前在南中国海和台湾问题上获得俄国支持一样;如果印度参与美国遏制中国的行列,那么,21世纪"未来的岁月",就不会是阿德瓦尼所预言的"属于我们印度",而是象本文所预言的那样,印度将不得不接受美国在印度洋──这也是印度地缘政治利益的"心脏"── 上的生死挑战,就象昨天的南斯拉夫曾被迫接受美国的生死挑战一样。届时,印度人就会对尼赫鲁所说?quot;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句话及尼赫鲁时期的对华政策有新的和更深的理解。
为了明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