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不做没开放就谢幕的花——《一个老记者的励志随笔》 精华

不做没开放就谢幕的花——《一个老记者的励志随笔》 精华

不做没开放就谢幕的花
  
                 ——《一个老记者的励志随笔系列》
                        
                         孟勇
  
                        (上)

   这是一位老记者对苦恼的新闻系同学的谈话,主题是远离“苦闷中的学习,学习中的苦闷”, 在新闻学中重拾我们生命的激情,在生活中寻找我们人生的坐标。

  
  段弦同学:
  
  我近日在灯下读了你《普通院校新闻系学子的困惑》的帖子,我这个老记者无法掩饰我内心的震撼。你说:“怀着对记者职业的崇敬选择了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可两年的学习生活过去了,我对新闻学的激情都快磨光了……平时开的课程讲的那些理论条条框框,基本都把同学们灌趴在桌上了。专业课基本都没多少人愿意听。”“好象都有些人现在决定以后不从事这一行业了,和我专业一样的新闻学子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好家伙,连着5个惊叹号!从你的帖子里可以看出,你有着真诚的苦恼和苍凉的叩问,那一连串的惊叹号,都表明了你的苦闷和追求,你不甘心做一朵还没开放就谢幕的花朵。从中还可以看出,你和你的同学对培育你们的养料和方法,有不满意的地方,好像你们的园丁暂时也还没有改变它的意思。所以你们很苦恼,很彷徨,很无奈。
  
  “新闻无学论”贻害至今
  
  说实话,你已经是大三的同学了,这样的学习状况不仅你们自己的内心很苦恼,关心你们的师长也必定深感忧虑。因此,我作为一位老记者,想和你谈谈我的看法,为你在夜深人静思考你的人生之路的时候,增添一点激励你的心志的烛光,它可能并不算明亮,但却是真真的,淡淡的,暖暖的烛光。
  我是一个有着20多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职业生涯应该与你的年龄不相上下,在几家大型媒体工作过(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香港文汇报)。我做过十几年的记者,也做过记者站站长、主任、华西都市报副总编,代表作品是被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评论为“树立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一座丰碑”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出版有《红岩英魂逢春记》,有电视连续剧和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两篇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有作品被大学新闻院系选用。我提到这些职业经历,仅仅是为了使你感到我们有学习新闻学的共同的对话基础。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我指导过很多年轻记者和实习生,其中有些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你在帖子里有这样一层意思:“老师也基本是讲书上的东西,专业课全班80多人最后只有20多个在听课,老师也没什么办法上了”。你可能叙述的是真实情况,但是我希望你千万不要去责怪老师,要知道新闻学其实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自己一天都没有当过新闻记者,对于新闻的理解要登堂入室,要培养优秀的记者,是有相当的困难的。在当前新闻教师队伍的唯文凭论的笼罩下,你的老师讲得不好并不是她不愿意讲好,而是她受的单纯的书本教育,使她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讲得更好。举例来说,现在大量采用的某些互相雷同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的作者,并没有任何的采访写作经历。这和世界上许多地方要求新闻大学必须要有百分之五十的资深记者担任新闻教授有太大的不同。我们的许多新闻大学,这个比例可能连百分之五都达不到。这直接导致了新闻学生的就业困难,有的学新闻的同学在就业竞争中,甚至敌不过一个学数学的。这是师资结构的问题,所以请你一定要体谅你们的老师,一定不要有不敬的想法。做一个好记者,先要做一个好人,对待师长的基本态度就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我们的新闻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新闻无学”的谬论的戕害,其流毒至今都没有消除。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就是一切,新闻完全从属于政治,完全为政治服务,扼杀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播学”更是提都不提,政治宣传代替了新闻传播(当然现在有些传播学又和广告学混淆了起来,把新闻传播视为广告行为)。这些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们的新闻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虽然近几年经过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的努力,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体系不成熟和理论滞后于实际这两大问题,师资方面也存在严重缺乏新闻实践的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全国新闻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逐步解决。当然各所高校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基础和师资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全国的新闻传播教学点已经发展到了800个以上,这么大量的教学点,质量上肯定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大学新闻专业学习“功夫在课外”
  
  在这种大背景下,你又已经在你的学校学习了两年新闻学,我希望你求诸于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消除那种学习中的苦闷。具体来说,根据我多年当记者的经验体会,建议你做好下面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可以在不增加老师负担的前提下,依靠你自己的知识准备就可以做到的。大学的新闻学习,其实可以套用一句古语“功夫在课外”。现在让我们先来分分类,也就是根据你今后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该下的功夫。好比学习武功,先要确定是学少林拳还是跆拳道或者柔道,再开始训练,它们虽然都是技击搏斗之法,其实也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先分四个大类:记者、编辑、经营、教学科研,再来看看每个大类该怎样做。
  
  记者——发展方向是职业记者。
  
  记者是什么?记者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者。记者职业与刑警、医生最为相似,记者采集多方面的社会信息,刑警采集罪案信息,医生采集病员信息。关键词:采集、信息。刑警采集信息要形成推理和判断,确定犯罪嫌疑人。医生采集信息要形成疾病诊断,开出治疗处方。记者采集信息要进行制作,用于大众传播。
(下)

  
  围绕这个目标,你可以试试:
  
  一、每天写作一千字,像石匠那样把你头脑中的语句和思想刻在石墙上
  
  无论从事以什么为媒介的新闻传播,文字写作是最基本的。即使是信息量最大的“一图胜千文”的图片传播,也需要写文字说明。从有人类历史之初到现在的信息社会,文字信息一直都是信息传播的主流符号。在视频等符号逐渐增多的未来仍然会是这样,文字练好了,一个记者就成功了一半。作为职业记者,你至少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信息和你对信息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好比刑警不会察看蛛丝马迹,医生不会开处方,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从你的帖子我可以看出,你们学校的语言文字基本训练还是不够的。比如文中有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有错别字,如“堪称”误为“勘称”之类。当然你文中的“那些理论条条框框基本(似该用“几乎”)都把同学们灌趴在桌上了”这一句是生动的。用“灌”和“趴”两个动词把师生双方一“灌”、一“趴”的动态和教条框框的效果写活了。如果真正当了记者,像以上这些最基本的文字处理,你每天都会遇到上百处。你要是处理不好,你在媒体工作会比在教室里听课还要苦闷,你在媒体里甚至会呆不下去,因为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程序里,没有人会有时间和耐烦心去给你改作文。现在的一些新闻系学生中,大部分是很想当记者的,但是我听说他们每周还写不到一两千字,四年学习下来总共也不过几万字。才写几万字就可以成为像样的文字记者吗?这肯定是要打问号的,这好比只打过几十发子弹的士兵就要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去打仗,老兵会为他们的性命担忧。我也真为我们的一些未来的记者担忧,因为记者是“吃文字饭的”,文字艰涩,这碗饭就很难吃了,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去写一千字以上,持之以恒,打通文字关。
  任何事情都是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写作主要是靠大脑和手,不是靠耳朵,不要以为我每天都听了课,任务就完成了。不写,你还是没完成。写什么不重要,写没写更重要,写主要是训练你的思维和文字表达。如果一个想当记者的人,又视写作这项最重要的基本功为畏途,那就应该想想傅雷先生的这句话了:“爱好艺术与从事艺术不宜混为一谈,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入歧途。”
  
  二、每天浏览五个新闻网站,像鲨鱼在海量信息中游泳,将千百条小鱼儿一口吞下
  
  既然记者工作的本质是信息采集,那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该浸泡在新闻信息的海洋里,以前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这就是古代的信息采集者和文史学习者采集信息的圭臬。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只有多读书,多走路,直接采集信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这一切都变得极为方便,特别是信息的获取,依赖于互联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要看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一秒钟时间就可以如愿。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也是分秒之间就可以从几千公里之外传到你的眼前,图文并茂,新闻与评论齐发,还有海量的背景链接。所以说互联网的新闻网站是新闻学子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任何权威的新闻教师在互联网面前都只是沧海一粟。
  古人有训:“观千剑而识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观“新闻千剑”的条件,经过大量的观看,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全球的新闻信息,经过认真的比较和感受,我们就可以判别新闻处理的优劣,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你对什么是新闻,怎么判断与选择新闻,就会有直接的认识和体会。一天浏览五个新闻网站实在不算多,最多花两个小时吧。试想一位剑客在一天当中,花两个小时去“观千剑”,实在也是最起码的吧。因为“剑”将是他立身、报国的依仗,他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上新闻网,和写作一样,也是从量变到质变,好比鲨鱼食小鱼,吃不到一定数量,不会变为自己身上的养分。
  比如频繁发生的台风和飓风的新闻,如果你真的把近日中国福建沿海的“龙王”台风的新闻,和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难的新闻从互联网上大量地采集了,不用谁去手把手地教你,以你现有的文化知识基础,足可以从中学到大量有用的东西。例如突发灾难损害,气象预警,政府救灾系统运作,灾害规避与防护,豆腐渣建筑的危害及成因,水利工程维护的失误,灾难中的人性与救助,媒体在灾难中的责任等等相关新闻,这些新闻的采集不能说对你今后当记者没用吧?要知道灾难新闻在任何国家的新闻报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一个职业记者都是最严峻的考验。
  当你像一位身担报国重任,即将仗剑远行的剑客那样投入互联网新闻网站,去观重大新闻之“剑”时,你还会困惑地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吗?我想你作为一个胸怀当记者的宏愿的新闻学子,面对满目的灾难新闻,面对千百万人失去家园的苦难,应该足以点燃你心中的新闻激情吧?虽然你现在还不能投身其中去报道,就好像军校学生现在还不能上战场,但是你毕竟是未来的新闻战士啊,你应该热血奔涌,跃跃欲试吧?至少不应该觉得学新闻很无聊吧?更不该“好象都有些人现在决定以后不从事这一行业了。”在国家的需要面前,在人类的需要面前,在自己的愿望面前,在师长的期望面前,你们怎么可以仅仅因为课程枯燥,就采取新兵在没有听见枪声就逃离战场那样的行为呢?
  再举一个例子,新闻系学生,对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影响巨大的传播现象,总会有所关心吧?例如湖南卫视搅动的超级女生等等传播风暴,不正是学习新闻与传播知识的大好机会吗?也是学习传媒经营的好机会。当然书本上可能没有,但是它在现实中正在轰轰烈烈地发生着。虽然是卫星电视的传播现象,但是在网络上的信息量更大。这些传播风暴当中所包含的新闻传播知识、理论,你们可能一年都学不完,一两本书也写不完。例如:为什么湖南卫视地处内陆省份,它的“娱乐中国”的路线却使它成了中国传媒的“超级娱乐明星”?超级女生利用卫星传播、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的优势,成功地动员了上亿观众参与到大众娱乐中来,形成了何等壮观的媒体传播现象,新闻报道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韩剧《大长今》为什么能够热播中国,热播华人文化圈?虽说文化无国界,但市场有业主,韩国文化为什么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如此的挑战?青春励志剧给我们未来的新闻记者带来了什么?还有很多很多题目,都是和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关系的,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上网搜索,去上网学习,去上网研究,难道我们还会打瞌睡吗?难道我们还会“专业课全班80多人最后只有20多个在听课”吗?不会吧?你说呢,段弦同学?
学新闻 有多少人能去报道真实的新闻.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