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你我身边都有《老男孩》

你我身边都有《老男孩》

冯小刚为什么总抱着“票房”不放?又为什么非要把票房这个元素,强行加进从来不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金马奖评审中去呢?一个职业共同体内部丧失互信,缺失共识,只好拼命强调某个量化标准,不是偷懒,就是别有用心。一个出生在革命年代的人,饱受革命话语教诲,后来成为商品时代的弄潮儿。这样的人多着呢,冯小刚导演只不过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最近冯导演因为老婆徐帆落选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在微博上猛烈抨击(台湾叫“呛声”)该奖。他的论点是因为《唐山大地震》票房过了6亿,金马奖评委会不爽这一点,故意把徐帆给“生态平衡”掉了。这个认知,又触到了冯小刚的一个痛处。一直以来,冯导的电影票房不成问题,海内外艺术评价却马马虎虎。《老男孩》享一个多月排片独尊之势,挟6.6票房之威,这次金马奖不仅提名甚少,最有希望的最佳女主角还花落别家(还是隔壁不太好对付的老孙家),冯小刚的光火,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光火之下,老话题又被提起,那就是“票房VS艺术”。冯小刚最新的表述是:“电影的好坏是没有标准的,完全可以各执一词。唯一可以被量化的标准就是票房。票房好=观众认可。”冯小刚为啥激动,我不知道,也不关心。冯小刚这一代人背景太复杂,他们从出生到长大,再到功成名就的50年间,中国就像被解压的大型压缩文件,一天过成二十年。传统江湖规矩,革命宣传需要,市场社会法则,文学艺术标准,一股脑儿砸在这个时代身上,365根筋,你哪知道这次是哪根筋在跳?我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总是死抱着“票房”不放?当然,票房是他们家的,主场优势,可以理解。但是,他为什么非要把票房这个元素,强行加进从来不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金马奖评审中去呢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