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女记者箴言 精华

女记者箴言 精华

 
 孟勇


  我因为写过开导新闻学子的长文《在新闻学中重拾生命的激情》,流传很广,所以经常收到新闻学子和青年记者的来信,探讨各种问题,积累多了,也来不及全部答复。但是,最近收到一封女记者的来信,说到一个想法,感觉到有点异样,而且最近北京刚发生了年轻体育女记者轻生的事情,所以觉得有必要从一个受人信赖的老记者的角度,写几句话,也许可以对心绪不佳的女记者有点益处。下面就是这封信。

  阿兰记者:

  你来信说:自己是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记者了,但是现在经常感到情绪低落,每到秋天,秋雨绵绵,特别明显。虽然结婚不久,也没有孩子,但是觉得人生已经走得很累,早先刚刚当记者时的那种热情,好象逐渐淡化下来。以前有采访任务总是兴致勃勃,争先恐后,现在喜欢事情少一点,一动不如一静。实在推脱不掉的时候,也不太愿意去和生人谈话,好象有了社交恐惧,无论是工作还是应酬,都觉得是一种压力,失去了以往的兴趣和乐趣。日常生活也缺乏太大的兴趣,以前最喜欢的购物,也提不起来精神。对于媒体的一些人事纠纷,不和谐因素,不公正事情,非常敏感,厌烦,反应往往过度激烈。

  你还说:经常失眠,不眠之夜读李清照的词,好象深有同感。心绪不佳,状态不佳,好象已经影响到家庭生活和新闻工作,而且担心这样下去,“人比黄花瘦”。现在,媒体的市场压力这么大,金融风暴已经很快就波及到了媒体,国外的一些知名媒体都已经开始受到冲击,我们作为女性记者,在新闻职业竞争当中,比男记者已经付出了更多的体力和心理的代价,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应对新闻职场的变迁和动荡,怎样使自己保持对新闻的长久的激情呢?

  1、面对工作压力 不可过分强求

  阿兰记者的话,结合北京女记者的事,使我想起了我工作过的报社里一位才华横溢的美女记者的命运。大概在三年前,这位女记者因为和丈夫吵架,从家里跳下楼去,花消玉陨,震动四川新闻界。这位女记者和她的丈夫,以前在另外一家报纸,这家报纸停办了之后,上级要求尽量安排这上百号的记者,避免造成社会问题,报社作为文化产业,竞争的激烈是外人所难以体会的。在这种背景下,这位女记者和她后来的丈夫来到了我所在的报社,当时两人好象有师生关系,丈夫在业务上带过她,这在报社是普遍的现象。突然有一天,听说她俩要结婚了,大家都给他们很多美好的祝愿。当时他们的确是幸福的一对,虽然他们自己可能还是有一些隐忧,但是一般外人不太清楚,后来就发生了那场悲剧。

  我当时和记者们一道去太平间向她的遗体告别,在惨白的节能灯光之下,看见她的脸面有细微的血痕,但神情非常淡然,没有痛苦的遗迹。看来,她是在寻求某种解脱。这件事,使全报社的几百号人,唉声叹气压抑了好久。联系到最近北京那位女记者在水中的消逝,还有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女记者的生存和危机问题,看来珍视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健康,把握自己的命运,面向自己的未来,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女记者们应该认真起来。

  女记者,在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很辉煌的名词。女记者比女运动员更有文化;比空姐更有深度;比女企业家更有社会责任感;比女演员更严肃;比女医生关怀得更宽广;比女作家更有政治头脑;比女教师更风急火燎。

  正是这样一个社会群体,给我们的社会注入了活力,送来了温馨,承担了道义。我见过的,领导过的,共事过的,参与面试招聘和培养的女记者,给我留下了极为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虽然说美女记者人人喜欢,但是有些明显的不是美女的记者,你会从她对新闻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从她的不辞辛劳,细心周到,感觉到她是一个美女记者。从心理层面来说,女记者对男记者的影响和教化是春风化雨,功不可没的。从我自己来说,在二三十年的记者生涯当中,就受到过许多女性记者的帮助,它们当中有的人后来已经是国家级大报的领导了,我曾经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不少优秀品质和新闻业务本领。80年代,我发表的第一篇有重大影响的几万字的长篇通讯《红岩英魂逢春记》,报纸还在连载即已经同步出书,就是因为我向一位知名的女编辑提出的选题,受到她的大力支持。复旦大学校长谷超豪亲自在文汇报写评论文章评论这篇通讯,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转载。

  目前的传媒界,女记者的数量有了惊人的增加,这是和十几年前大不相同的地方。在有的电视台和报社,已经超过了男性记者。一些出头露面的采访报道,女记者更是争为人先。可能是因为我处在四川这个地方,四川妇女的能干泼辣是全国出名的,这从历史上的红军妇女团这支红军中女战士最多的部队就可以知道。解放军当中军衔最高的女将军也出在四川。我专门在中国青年报上报道过这支中国历史上传奇的女兵队伍,后来这篇文章选入了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作为新闻通讯写作范文。文中有一个细节是:担架女兵为了保护伤员,在爬陡坡石梯的时候,前面的女兵将膝盖跪下来走路,一路鲜血淋淋不吭一声。一些中学生被感动得哭了。从女子帆板奥运冠军、中国女排,女子短跑等等体育项目就可以知道四川女性的力量。

  到了近年,传媒业这个朝阳产业吸引了更多的有文化有理想的女青年,女记者的数量和力量都令人刮目相看。虽然我没有全国性的统计数字,但只要是传媒界的人,对这种现象应该心里都清楚。现在甚至有的新闻院系的女生数量都超过了男生。如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说的不愿意让女生当班长管他儿子的事情,今后要是他儿子进了新闻学院,也就保不准了。

  女性进入传媒界,至少说明;一是知识女性喜欢新闻传媒这种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二是知识女性适合传媒产业。三是知识女性在传媒产业已经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传媒业不可能拒绝女性。但是,在妇女顶了半边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顶天人有顶天人的难处和艰辛,全社会应该理解她们,关爱她们,帮助她们。

  现在我重点谈谈女性记者的自我珍爱。因为长期在报社担任领导工作,从管理当中也知道女记者的许多困难,结合一般的知识,我认为女记者,特别是正在走向成熟的年轻女记者,大概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自己以强烈的照顾和珍爱。

  现在的媒体,男女记者是同工同酬的,只认采写编辑等工作量,实行基本工资加稿费编辑费等薪酬制度。这就使得女性记者编辑,要比男性记者编辑付出更多的劳动代价。人们从小在家里就可以看出,爸爸要比妈妈强。但是在媒体工作中,似乎体现得不明显,通过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电视节目,可以看见众多的女性记者穿梭往来在非常危险艰苦的地震现场,我甚至听说过,女记者在灾区正在洗澡就遇上了令人惊悸的余震,其艰苦和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女记者多数都很努力,客观的说,有自己争气的因素,也有媒体竞争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可以转变为心理的压力,心理的压力可以转变为生理的压力,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的压力,可以转变为内脏的压力,神经的压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闻工作的快节奏,大强度,高消耗,对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美貌都会象《红楼梦》中说的“风霜刀剑严相逼”。当年林黛玉等贵族女性,衣食无忧,整日优游戏耍单相思,都会感到“刀剑相逼”,何况现在的知识女性担负了激烈、沉重、快速、挑战的新闻工作,其压力可想而知。以我的亲身经历,媒体工作的女性,有两个岗位是压力最大的,一个是跑口子的记者,一个是值夜班的编辑。跑口子的记者,不能漏掉新闻,他要张开一张信息网。有用的她又不想应酬的人,必须得打交道。交通不便的地方,危险的地方要去。采访完了要发稿,稿子不合格要被编辑打回来,见报之后如果同城媒体做得更好,自己还要受批评。

  夜班的女编辑,一直要到两、三点钟才下班,我亲眼看见不止一个美女编辑才到报社时如花似玉,半年之后,就面带菜色了,令人不胜唏嘘。奇怪的是,再半年之后,由于她们调整到了白班,又如花似玉了。女性其实自身的修复能力是非常强的,身体很坚韧,不象男的“硗硗者易折”,但是女性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底线显然比男性差,在同工同酬做新闻的时候,其实是很吃亏的。不过我们的社会由于没有着重注意这种差别,特别是在媒体没有注重这种差别。女记者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面前,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想方设法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让过大的压力伤害自己的健康,伤害自己的心理,伤害自己的青春美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自己不要过分的强求,根据我的经验,在很多情况下,女记者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和竞争意识,是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是不是有时要出门了,丈夫拦都拦不住?许多事情,是别人和媒体都难以照顾的,女记者自己珍爱自己,就从这里做起。

  上面说了女记者要自我减轻压力,不要过分争胜好强,压抑心态,摧残健康,导致对新闻工作,对家庭,对生活等许多方面的厌倦。这不是要让女记者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而是因为新闻工作的快节奏和高强度已经很容易把女记者逼成一个精神角斗士。

  再加上我们的劳动保障制度和媒体并没有专门照顾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那么,如果女记者要保证自己是一个正常的女人,一个身体健康,不面带菜色,不忧郁世界,不厌烦社会,不回避友人的快乐的文化人,的确是需要自己对自己多一点照顾和关爱。

  比如说明天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成天采访各种节日奔波繁忙了一年的女记者,自己所在的媒体是不是对她们有什么专门的照顾和表示呢?据我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应该基本上是没有的。女记者该忙啥还是忙啥,采访回来还得照样写稿,夜班女编辑也不敢晚一分钟到岗。这不是哪个总编辑社长对女记者不尽人情,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就是这样一个以公众视线为自己的眼光,以信息传播为自己的职能的机构,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显示它的温情脉脉。

  最近,不是央视有一个女主持人当着镜头化妆受到人们的批评吗?这就是典型的新闻媒体的特点,既需要女记者有优美的形象,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让女记者像古代的西施那样从容的浓装淡抹,连象当代的女歌星那样从容地化妆都不可能,而是匆匆上阵,还要记住新闻的内容。这一切,只要我们思考一下,就可以体会到女记者的不容易。所以我要说——女记者面对工作压力,别过分强求。

  以上说了面对工作压力,女记者不要过分强求。下面说说女记者珍爱生命的第二点。

  2、面对感情压力,不可过分沉湎

  女性坚韧的一面,是指的对待事物,而在对待感情方面,意志是比较薄弱的。现代的知识女性,虽然从五四运动之后就不再是以泪洗面三寸金莲的林黛玉形象了,现代女记者更是有了崭新的强人形象,但是作为一个性别,无论古今,都一定具备有自己的特征。这是在人类进化的几十万年间形成的。

  面对感情压力,过分沉湎其中,就是女性记者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好的一面,也有问题的一面。好处在于柔情似水,自我感觉良好,爱心有所寄托,亲和力四射,招人喜爱。问题在于难以承受感情的挫折和波动,更不要说失去感情特别是爱情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和愤懑情绪,往往可以把一个美女记者变得面目全非甚至面目可憎。也完全可能把一个美女记者变成孤鸿野雁,厌倦尘世。

  女记者也好,女作家也好,总之是文化女人,这种事例就太多了。面对感情的奢望越多,感受越幸福,憧憬越美好,沉湎其中而反受其害的可能性就越大。最近出事的那个贵州电视台的女记者,就属于这种情况,至死不逾,在遗书里还在絮絮叨叨的诉说着爱,既给人以震撼也给人以深重的遗憾。

  再说远一点,台湾女作家三毛,轻生之前流浪的最后一站,就是成都。当时我们一堆记者还采访过她,她住在成都当时最好的饭店“锦江宾馆”,三毛离开成都一回到台湾,就香魂永逝。后来在华人圈里的传闻太多,我就不重复了,但是其中有一个谜,我一直弄不懂:当时成都新南门“锦江宾馆”旁边,有一条老街,名叫“柳荫街”。这条街,现在早就拆完了,如果当今还在,一定是文物景观了——江边,木搂,石墙,垂柳、岁月。后来的报道说,三毛去了柳荫街好几次,每次去她都特别关注街上那段石墙上涨水留下的道道印痕。据传说这里留下过一个水鬼美女的凄切爱情故事。几天之后,三毛就消失了,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这好象是一部惊棘片,今后如果有人拍成电影,其情感深度绝对很锐,画面绝对很美。

  我这里的意思是,女文化人,包括女记者,是感情动物中的感情动物。生,在于情,灭,也在于情。这是人类几十万年进化的结果,如果没有种炙热的情感因素,人类也就不可能统治这个兰色星球了。

  由于女记者是知识精英圈子里的人,新闻工作又是社会活动面第一广泛的职业,女记者通过优美的文字,通过热心的服务,通过各种媒体的舞台,亮相的机会也是最多的。现在的新闻大学,已经把需要亮相的节目主持等媒体专业,归入了艺术类招生。女记者实际上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交流媒介。社会上认识女记者,了解女记者,崇拜女记者,爱恋女记者的人都非常多,这当然很好——尊重知识,热爱美女嘛,没错。但是问题来了,女记者的选择多了,看得眼花了,心也往往容易乱了。

  现在,“女博士”有的时候成了“女大当婚”的隐喻词,但是女记者很少有这种担忧,因为女记者比女博士出众的机会多多了,展现美丽和才华的机会多多了。现在,会喝酒,会抽烟的女记者也增加了,虽然有压力大的原因,但很多是被动的被“贯坏”的。我长期在新闻界,也见过许多女记者在酒席上的表演,有的婉约,有的海量,但是从来没有看见过哪个官员或者老板敢强行把女记者灌醉,这就是女记者社会地位的体现——很有尊严。这和有的企业的女士在同样场合的情况是不同的。

  谈恋爱,据我在报社的观察,也是女记者选择挑剔男朋友的多。女记者无论怎么优越,怎么挑剔,如果有了一份真感情,那是相当的容易沉湎其中的,这已经被无数的文学名著千百遍的表现过了。最近的关于女记者的北京故事贵阳故事,又一次强烈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女记者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保卫自己。”

  一个女记者,不管她是不是美女,一旦在工作压力极大的职业背景之下,又纠缠于个人感情,特别是自己单方面感觉很幸福,很不愿意失去,但又很可能失去的感情,面临这种压力,问题就严重了。如果自己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是有相当危险性的。没有结婚的女记者在上述前提下,面临失恋。结过婚的,面临解体。有孩子的,面临孩子等问题,都是一些难过的坎。感情崩溃的考验,比较起新闻职场的考验,对女记者来说,更加严峻。两个考验加在一起,就绝对不是一句两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之重”之类的文学语言所能够涵盖的。

  沉湎有多深,伤口就有多痛。这应该是常理,但是由于女记者的知识精英性质,对社会感知的超敏感性质,情感的细腻过人性质,特别是自己在一定范围内的公众形象性质,就决定了女记者其实面对一段变迁的感情,是相当不容易处理的。这种烦恼,时间一长,自然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失去平衡,自然又要严重破坏生理的健康。

  情感负面信息的渗透,对于人的心灵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不然就不可能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说,众所周知,工程师是要修造灵魂堤坝的。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真正能够直接进入人的灵魂的,惟有信息。感情信息就是其中最强烈的一种。

  人类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最古老的品种,并不是新闻,而是文学。文学就是记载人类情感的载体。文学与感情的结缘,文学的生命,都远比新闻古老很多,就说明感情这个东西的厉害。在诸多感情当中,男女感情,才是真正可以使人生生死死的的那种感情。在轻身的女记者,女作家当中,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为了父母而逝去的。这一次的北京和贵阳女记者的悲情故事,再一次为女记者们证明了这一点。爱,是一种压力。不爱,也是一种压力。但是,爱,最危险,特别是许多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北京和贵阳的故事,应该是这种危险变为现实的最好的注脚。所以,女记者在工作压力如此之大的同时,不能过分沉溺于某些危险的感情,在关键的时刻,恶劣的环境,一定要华丽转身。

  越是文化知识程度高的人,对不愉快信息在内心世界的感受就越是强烈,对以“新闻敏感性”为意识思维认知特征的女记者,就自然具有极大的的冲击能量。这些关于信息与人体、意识的知识,其实很多女记者是应该懂得的,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知易行难”,知道是一回事,面对感情挫折和心理信息冲击波究竟如何去做,又是一回事。

  信息获取的敏感化,社会地位的尊崇化,情感体验的深刻化,社会角色的显著化,新闻职场的白热化,混合成势,势必对面临感情困境的女记者一击必中。其中当然有缓急,有轻重。急的情变于突发事件,缓的起源于微渐之中。轻的心绪不宁,重的抑郁成疾。归根到底一句话——面对情感压力,不能沉湎其中。

  明天就是又一个记者节了,我这个老记者,已经数不清过了多少个记者节了,自从中国有记者节,我就在过。但是这个记者节,心头确实有点块垒——怎么不断的的有女记者香魂飘散呢?难道我们仅仅是默哀三分钟就可以聊以自慰了吗?我们的新闻人,应该反思这些问题。我们的新闻学,应该研究这些问题。

  以上文章发了之后第二天,有报纸在记者节报道了传媒人的亚健康问题。毫无疑问,女记者群体比较起男记者群体,对于亚健康的承受能力明显偏弱。我们的传媒界,用科学的观念和措施来真正地关心女记者,已经刻不容缓。

  2008年11月08日09:10扬子晚报报道:

  11月8日是中国的记者节,不规律的生活、饮食、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这一人群的健康大打折扣。由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国内最大的体检机构对传媒从业者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6日公布的结果显示:媒体从业体检者中亚健康检出率为97.5%,媒体属于亚健康高发行业。

  此次抽调该体检集团200万体检电子档案中存有的媒体从业者体检数据,分析23640名媒体从业体检者中亚健康检出率为97.5%,比国内百万受检者73.1%的亚健康检出率高出25个百分点,媒体属于亚健康高发行业。

  报告称,传媒人将比普通人群提前十年进入亚健康状态,这除了与超长时间工作、睡眠严重不足、体育锻炼过少、膳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有关外,身心压力过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根据抽取的媒体行业人群体检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媒体从业人员健康消费情况偏低,每年投入500元以下的为17.8%,500至1000元为53.2%,1000至2000元为18.5%,2000元以上为10.5%。专业人士认为,媒体从业人员应增加健康投资,提高健康消费水平。

  有关调查结果发现,传媒人感到工作压力大,有疲倦感,睡眠质量较差、食欲不振、视力差,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头痛、头昏和全身酸痛症状,经常便秘或腹泻。

  据调查数据显示,记者除了常见的胃病、肩周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眼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腕管炎外,去神经内科和心理门诊的记者也日趋增多。专家介绍,传媒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满负荷状态,生活无规律,给传媒人身心带来损害。

  读者黄蓓蕾:

  中午间隙时间把这篇文章贴了上来,然后就开会一直到晚上。

  孟老师应该说从我大学时候就给我了不少启发,他对新闻的理解,对于后辈的关照和提点,我想对于我们这一代新新闻人来说都有很好的指导。

  作为记者,还是女记者,对于孟老师所提到的现象也是很有感触的,贴上来,给所有从事着新闻事业的朋友们共勉。

  前天记者节,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短信,感触~感动~现在一些行业的人们也都有节了,还能想起护士节,算是我们在关注社会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点点的关注吧。

  如白岩松所说,痛并快乐着,这两天的个人签名改成了“似乎远离,又似乎靠近。心中总有一份情意~”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我想很多此前深爱着这行事业的人们应该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吧。

  
对于某些人而言,这言语是一剂良药:)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