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史上最凶险短命的都城

史上最凶险短命的都城

  
今年三月底以来,三个月中,我三至张北。每一次到张北,我都去了距离张北县城有十五公里地的元中都遗址。七百年前的故都遗址,从草枯土黄、树无片叶、满目萧瑟,到绿草如茵、野花点点、枝叶繁茂,我都领略了一遍。
一直没有翻阅相关文献,对那一段历史并不了解。因此,尽管三游遗址,也曾努力想象当年蒙古人在那里时的金戈铁马和趾高气扬。但是,感想仍然不多,无法写成文章。总觉得,无论规模形制还是残存原貌的程度,它都无法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和交河两座故城相提并论。昔日的蒙元四座都城(另外三座是:哈拉和林,在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上都,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市;大都,在今北京市)之一,在我的心目中,无法树立起它应有的巍峨与庄严。我的脑子里,只有几条当地朋友讲述的无稽之谈:从前都城遗址内有过村子,因为村民经常于夜间听见千军万马厮杀之声,深感恐怖。于是,纷纷迁出遗址残垣,在南边几百米开外择地安居。穿过遗址的一条公路,司机夜间行车至此,眼前往往出现白盔白甲之类的人物,平坦如砥的一段路,事故不断。当地政府只好把这一段公路给封堵了,另外修一段路,绕开遗址。如此之类,姑妄言之者,只可姑妄听之,是当不得真的——后来有个司机朋友告诉我,穿过遗址的公路之所以老出事故,并不神秘,那是因为它的弯道不够明显,让司机误以为是直道,忘了打轮,当然要冲进路边沟中,速度快的,就会车毁人亡。
最后一次到中都遗址,是三天前,为带领来自日本、德国、法国的五位留学生而去的。实在没有多少东西可讲给他们听的,就只好领着他们在断垣残壁上走一走,摸一摸南城门遗址上的半球形铸铁砣(现在知道它叫铁制鹅台,用于承受城门门轴),莫名其妙地感叹一声:“七百年前的铸铁都还没有完全被氧化掉呢!”拣几块黄色琉璃瓦碎片,告诉他们,它们可以说明这处古迹原来的至尊地位。因为,这种东西,只有皇城和寺庙的建筑才可以使用。还跟他们说,“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倘若肯认真搜寻,或许能找到当年的箭镞。逗留仅一刻钟左右,在各处拍几张照片之后,大家便轻松愉快地登车离去。
想到中都遗址曾经是“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当然,中都遗址也是张北最为重要的历史古迹……介绍张北,对中都遗址仅有如上的了解,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因此,这两天我花了一点儿时间,阅读了一些关于中都的历史文献。
“开卷有益”这句老话,说得一点也不错。读过一点关于中都的历史文献之后,这处仅存断垣残壁的故都遗址,立即在我的脑海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这座七百年前的塞上都城门外,跟随由骆驼、车马组成的商旅队伍,进入郭城。然后又登堂入室,进入皇城,进入宫城。穿过合乎我国都城建筑传统的“三重城”,来到位于宫城四门交叉连线交点处的中心大殿前,为这座南北长九十米、东西宽四十八米、中部收束略呈腰状的大殿由衷赞叹一句:“真是一座高大巍峨、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然后,在城里各处随意走动,亲身感受游牧民族都城的豪放与奢华,亲身感受塞上都城居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倘若你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不妨走进茶肆书场,或者找一个熟悉宫廷争斗故事的当地人,听一听发生在1328、1329两年中的故事:元泰定帝也孙铁努尔病重期间,朝廷发生了皇位争夺战。从江陵返回大都的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与自上都出发进攻大都的倒剌沙打响了“两都之战”。图帖睦尔在燕帖木儿等大臣的拥戴下,于1328年9月13日在大都即位,改元天历,史称文宗;同一天,倒剌沙在上都拥立泰定帝九岁的儿子阿剌吉八,改元天顺。经过一个半月的交战,“两都之战”以大都政权大获全胜宣告结束。次年,文宗图帖睦尔口口声声要把皇位归还给自己的兄长(武宗长子)和世瓎。可是当和世瓎接受弟弟的好意,离开金山(今天新疆阿尔泰山一带)于和宁(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即位(史称明宗),兴匆匆赶往大都。当年八月一日,来到旺兀察都(即中都),又是皇太子率群臣觐见,又是宴请皇太子及诸王、大臣,以皇帝的身份风光了几天。可是,不等他过完皇帝瘾,八月六日,这位明宗皇帝就“暴崩”了。继续做皇帝的,依旧是他的弟弟图帖睦尔。不过,文宗也没有多少皇帝的福分,二十九岁上就病死了。继位者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史称顺帝),下诏追查旺兀察都事件,并将乃父被害以及自己遭逐的真相昭告天下,“……文宗当躬迓之际,乃与其臣月鲁不花、也里牙、明里董河等谋为不轨,使我皇考饮恨上宾。归而再御宸极,又私图传子,乃构流言,嫁祸于八不沙皇后,谓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祖宗之业,几于不继……”。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