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自相矛盾的“隆中对”

自相矛盾的“隆中对”

1800年前,为请诸葛亮先生出山,刘备同志三顾茅庐,由此引出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对话,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千百年来,人们对“隆中对”赞不绝口,称其为中国古代最出色的策论,是充满天才的构想。人们盛赞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乃卓越的“军事天才”云云。
但是,人们是否想过这样两个问题:现今流传的“隆中对”是真的吗?“隆中对”真是那么完美吗?


众所周知,“隆中对”的内容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同志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为方便起见,下面我们先照录有关“隆中对”的原文: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下面我们来研究上面的两个问题。



一、“隆中对”是真的吗?


从陈寿同志的记述可知,这是一次两个人之间的秘密会谈,由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构成。当然,他们绝不会谈论诸如今天天气不错哦,吃过饭没有啊,今年多大啦,有没有讨老婆啊之类的话题。
关于这次谈话的情况,《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因屏人曰,也就是没有第三者在场。这就奇怪了,既然没有第三者在场,密谈的内容是怎么传出来的?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假的,我们都被陈寿这家伙忽悠了!另一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就有两种流传的途径——写的和说的。
上面那段文字,徐庶投靠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诸葛亮的一对一答,陈寿同志写得是有声有色,煞有介事,甚至连关羽、张飞吃醋的可爱情形都记录下来了,而且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按理说陈寿没有造假。


那么,如果“隆中对”是真的,那又是谁写的呢?
按说当时还没有写自传或者回忆录的习惯,而刘备同志似乎也没工夫写(备:打完赤壁,老子就一直在忙着抢地盘,还有称王称帝呢,哪像你,整天吃饱饭没事做,就会上网敲这些乱七八糟的东东!)
那诸葛亮呢?有没有没有可能借悼念昭烈皇帝逝世X周年的机会,写点回忆的文章,趁机把“隆中对”的内容透露出来,也好显示我诸葛丞相的英明伟大?我看是有可能的(这种事我们今天不也是很多人在做吗),但遗憾的是,本人经过认真核对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中的目录,还是没发现有类似标题的文章(比如《悼昭烈皇帝文》之类)。
看来只有一种情况了,就是诸葛亮或者刘备跟人(当然是自己人)“闲谈”的时候泄露出来,然后一传十十传什么来的,于是就传播开了,再后来就被我们可爱的陈寿同志打听到了,顺便写进了他的得意之作《三国志》。


总之,这是个谜,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考证,不过我们相信,陈寿是个好同志,大家姑且信他一回吧。



二、“隆中对”真的完美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根据“隆中对”的要求,刘备集团必须占有荆州和益州,并且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待到天下有变之时,再兵分两路北伐。
事实证明,这个计划只能是一厢情愿,绝对不可能实现。为什么呢?因为“跨有荆益”和“结好孙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熊掌与鱼,不能兼得。
对于这个矛盾,必须具体论述才能讲得清楚。


(1)从地理上看,益州处于长江上游,荆州处于长江中游,孙权的扬州则处于长江下游。益州处在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荆州和扬州则同处于第三级阶梯。益州四塞之地,东面的巫山,隔开了益州和荆州的联系,荆州和扬州则同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两地之间没有什么险要难越的屏障相阻隔。


(2)从交通上看,荆州和扬州之间,江面宽阔,水流平缓,两岸皆为平原,从荆州到扬州,顺江东下,非常便捷。而益州和荆州之间的交通就不那么方便了,从益州东部重镇永安,到荆州西部重镇西陵,长达二百多里的地段,即为著名的长江三峡。三峡江面极窄,水流湍急,险滩栉比。从荆州到益州,向有“下水(顺流)五日,上水(逆流)百日”的说法。若从汉中浮汉水东下,同样也是山道险远,交通极为不便。


(3)从安全方面看,益州处于长江上游,且有重山之险,根本不需要借重荆州作为屏障,而从荆州到扬州,江面越来越来越宽阔,立足于东南的政权,若不得荆州,则等于无险可守,长江天险亦置于无用之地。
由此可见,荆州对于扬州的重要性是远远大于益州的。刘备失去荆州不要紧,因为益州尚有三峡天险,安全无虞。孙权就不同了,没有得到荆州,或者一旦荆州被敌人占据,则立即处于无险可守的境地,敌人随时都可以顺流而下。荆州好比悬在孙权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砸下来要了他的脑袋,这柄剑只有握在自己手里,才有安全。
所以,对于孙权集团来说,荆州就是命根子。孙权对于荆州是必争的,得不到荆州,他就没有案全感。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没有保障,还谈什么联合刘备,北抗曹操?扯淡!

(4)联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天的盟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明天的敌人。如果荆州不在孙权手中,那么一旦联盟发生破裂,刘备就有可能顺流而下,直取南京。因此,只要刘备占有荆州,孙、刘之间的地位就不会平等,孙权就无法摆脱被动,就会受制于刘备。如此,孙、刘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联盟。


当然,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拥有荆州,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一方面,由于北方曹操的强大军事压力,促使孙权只能跟刘备联合,不能火并。另一方面,当时刘备的实力还没有发展到严重威胁孙权的地步,也就是说,孙刘内部的矛盾尚未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孙权不仅承认刘备对荆州的占有,甚至不惜借南郡与刘备,可谓做了极大的妥协。但这种妥协毕竟只是暂时的,等到刘备打下益州之后,实力大大增强,孙权就坐不住了,孙刘之间在荆州方面的矛盾逐步升级,最终发展到吕子明白衣渡江,擒杀关羽,完全夺占荆州。


很明显,在发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同学的历史地理成绩是不及格的,他对于荆州、益州和扬州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是不深的,甚至是肤浅的,他的“隆中对”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才得出了“跨有荆益”和“结好孙权”这个矛盾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的发展,这个矛盾越来越显著:刘备要占有荆州,就不可能联合孙权,要想联合孙权,就不可以占有荆州。于是,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在荆州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彻底破裂。
可惜的是,无论是刘备抑或诸葛亮,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矛盾,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企图保住荆州。为此,刘备甚至不惜发兵东征,以期重新夺回荆州。


三分荆州,孙权开始动手了!
关羽毁败,孙权已经杀红了眼!
夷陵大战,这是最后的归宿!
认命吧,刘备!
荆州只能归我孙某人所有!
谁敢抢我的荆州,我就要他的命!


孙权在荆州问题上的强硬举动,给了刘备和诸葛亮当头一棒。这两位同志脸皮虽厚,终究没练过铁头功,吃了孙权几棒之后也终于清醒了,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矛盾。
但是,这一切已经太迟了。
此时的蜀汉,已经很受伤,很受伤!
源自网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