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肩上蝶》空洞的表演和台词

《肩上蝶》空洞的表演和台词

 《肩上蝶》闹出的纠纷比电影本身要抢镜得多。片方组织的上海电影节宣传见面会,导演张之亮缺席,后又爆料说片子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从120分钟剪到90分钟。  这背后大概是商业利益和艺术工作者创作自主性的矛盾,然而,即便120分钟能充分展示导演意图,我一样确信它还是年度性价比最低的院线片之一。几千万的特效打了水漂,毫无节制的拖沓,四处开花却无从凭依的主题,还有空洞的表演和台词。
  张之亮曾经是我最喜欢的香港导演之一,这要从他最拿得出手的作品,1993年的《笼民》说起。那一年,此片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候选,竞争对手有《92黑玫瑰对黑玫瑰》、《阮玲玉》、《武状元苏乞儿》和《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最后,是《笼民》杀出重围。
  提到港片的现实主义,就不能不提《笼民》,它所关注的,是住在“铁丝笼”中的老弱病残。香港贫民区的公寓楼密度极大,为了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住下更多的人,就只好出此下策。即便此立锥之地,也往往无以藏身,那些被地产商收买的议员,勾结政府机构,将笼民骗出笼屋,又借警察和消防之手强拆,令“笼民”终成历史。
  光鲜亮丽商品楼的钢筋铁骨,锈着多少笼民的血与泪。香港的商业片多注重戏剧化,节奏上长于起伏而不擅克制,但张之亮此次不骄不躁,耐心给出演员空间,最终得出一幅全景画,创造出他导筒生涯的高峰。
  《笼民》之辉煌,张之亮自己也太难超越,这么多年过去,他却再没有拍出哪怕勉强可以相提并论的作品。如果真是才气已尽,那真是有些可惜。当然,除了《笼民》以外,张之亮也有那么几部值得一提的小品,都是各自类型片领域的上佳之作。
  比如,1989年的《飞越黄昏》。格局很小,说的是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释然,冯宝宝、叶童、吴耀汉三个人演技大比武,温馨、诙谐、好看、有趣,没有叙事野心,但以情动人。这部电影至今很难看到,几年前,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刚刚开张之际,曾经有过一个香港新浪潮电影展,其中就有这部,实属难得。
  1993年的《新抢钱夫妻》也是张之亮代表作之一,许冠文、萧芳芳主演。许扮演一位知名电视主持人,被诊断患上绝症,据说只有几个月的命,于是电视台利用他的病情来搏收视率。一个多么具备讽刺价值的社会段子,尽管结局是好人得完满、坏人得报应的大团圆结局。
  张之亮自己最满意的电影,是1997年的《自梳》,连个像样的男主角都没有,归亚蕾、杨采妮(微博)、刘嘉玲(微博)、李绮红,四个女人的大戏。时代背景是战乱,但并非重点,着力刻画的是新旧时代女性情爱观,以及彼此间的情义。是不是女同题材,其实都没关系,重点是这片子可算将张之亮文人气发挥到极致,如小说般绵密入里,气场到火候了。
  《流星语》、《慌心假期》都还可说“不错”,但要归入一流甚至划为经典那就是抬举了。不过前者让他债台高筑,据张自己说,从1997年到2007年,花了十年才把拍此片的所有债务还清,达到收支平衡,此时主演张国荣都已仙去数年。当年拍摄时Leslie只收了1港币片酬,是因为港片正处低迷期,为电影业振兴出钱出力,人人有份。
  《墨攻》是一部很难评价的电影。一方面,张之亮比起内地那些明明不懂武侠却偏要霸王硬上弓的“大导演”,怎么说都显得清心寡欲些,因此比较起来作品不落下风,更能胜在诚意;一方面,多年心血筹备出来的一部大场面大制作电影,说教口气迫不及待,仿佛传教布道一般,这真是一己书生气的典型体现。
  后来的《车票》也是通篇冒出功亏一篑之感。影片深入怒江,赞颂母爱,在边境演绎基督教的救赎命题,既能脱俗,又有机会在控制力下不流于猎奇。尝试是好事肩上蝶,但既然是尝试,当有不破不立的决心(如徐克那样)。张之亮,温和近乎谨慎,宽容近乎保守,似乎时时能触摸到他破茧之心,但游离之后又宁可守于既有的安逸,这恐怕也是多年来不能更进一步的缘故吧?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