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卡扎菲之死:“善治”这样的结果?是谁想要的?

卡扎菲之死:“善治”这样的结果?是谁想要的?

历史一再证明,靠铁腕和个人崇拜,其统治注定是不长久的。民众有好的生活,不仅需要牛奶和面包。

10月20日,利比亚“革命领导人”卡扎菲身亡,终年69岁。

自8月下旬仓皇逃至地中海沿岸城市苏尔特,估计卡扎菲料想自己还会卷土重来:当年军校毕业后,这位一无所有的柏柏尔人,走到首都的黎波里街头,振臂高呼,率领一帮年轻军官,推翻了腐败的伊德里斯王朝,为“后殖民主义”时期的利比亚开启了新的一页。

那是1969年,卡扎菲风华正茂,与今天喋血街头和浴血冲杀的年轻人一样。

历史不能重复。现在他死了。他的车队遭北约轰炸,地面上是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指挥的军队在追捕,他躲进沙漠里一个“帐篷”:地下水泥排水管。他从那儿看倾世皇妃被捉捕后不久,在多种死亡版本叙事之下,重伤而亡,正如他当年在沙漠贝都因人的帐篷里哭喊着出生一样。

42年前,卡扎菲是非洲革命的一个鲜活的符号。他就是纳赛尔主义的追随者,他还进行“制度创新”,推出非资非社的第三种制度,声称“彻底解决了两种制度的弊端”,他的“绿皮书”,成了带领“伟大”的利比亚走向“更大胜利”的思想武器。

但他从来没有谦虚地俯身问下人民:你们又是怎么想的?他用一个狂人的脑袋,代替了人民的意愿。

他或许真的有建立伟大国家、乃至伟大的“泛非世界”、“泛阿拉伯世界”的雄心,为实现这样一个英雄主义目标,他需要把所有权力集中在他身上,不准任何人“说三道四”,甚至在1996年屠杀1200名政治囚犯,派出杀手,在境外暗杀异议分子。

绝对的权力欲,总是来自美丽的借口。从物质主义的数据,利比亚在卡扎菲的领导下,挺进人均上万美元的富国之列。然而,在一小部分财富的确进入民众腰包之时,更大份额却进入了卡扎菲家族及忠诚于他的部落首领这样一小部分人手里。

历史一再证明,靠铁腕和个人崇拜,其统治注定是不长久的。

在过去42年,卡扎菲有足够时间、机会和机遇,建立起受民众拥护的国家善治系统。但卡扎菲辜负了时代,辜负了民意,没有将利比亚引向一个常态社会。

卡扎菲不是孤例,可能也不是这个世界同一模式的最后一个。他们的教训是雷同的:他们开始的成功,是因为民意的支持;而此后违背民意,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民众就把他抛弃。

卡扎菲之死,如能成为后人走向“良治”与“善治”的反面教科书,卡扎菲也算是“永垂不朽”吧。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