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媒:中国短程导弹数量年均递增多达100枚
[打印本页]
作者:
密西西比河
时间:
2010-1-19 10:08
标题:
美媒:中国短程导弹数量年均递增多达100枚
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中展示的东风11A型近程弹道导弹,该弹精度在东风11上有进一步提高。
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中展示的东风15B型近程弹道导弹,该弹已具有末制导能力。
中国在60周年国庆阅兵中首次公开展示了二炮长剑10陆基巡航导弹。
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网站13日公布了美国国防部亚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格雷格森在有关中国军力最新进展听证会上的报告内容。格雷格森称,中国部署或正在研制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型号至少十种,中国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项目项目在世界上是最活跃的。在过去十年间,中国部署的常规短程弹道导弹以每年大约100枚的数量增长。
“中国2009军费开支或达1500亿美元”
格雷格森称,五角大楼肩负着监督中国军事现代化、保持威慑的特殊责任。正是因为如此,国防部长于2009年向国会递交了《2009年中国国防军力报告》。尽管这份报告由国防部准备,经国防部长签字认可,但这却是密集的机构间协作产物,反应了美国政府各部门对中国快速扩张的军事能力的关注。
正如《中国军力报告》指出的那样,解放军正在进行全面改革,从旨在打赢持久消耗战的大规模部队向能够打赢短期高强度战争的军队转移——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受对外军备采购、国内国防及科技工业的巨额投资、武装部队内部影响深远的组织及理论改革等刺激,近年来中国军军事改革的步调与规模有所增加。
中国近期侧重点仍是准备台海冲突,尽管自2008年3月以来,两岸关系已有所缓和。在这一点上,格雷格森重申了美国的立场:“我们仍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与台湾关系法》。我们将继续认真对待这些义务,为台湾提供可维持足够自卫能力的防务项目及服务。”
从长远角度来看,解放军现代化趋势说明北京正在发展军事力量,以便利用军事力量支持其在其他地区形式下的政治目标。格雷格森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真正的转型,解放军所有部门都在某种程度上展开了改革或现代化,从力量结构资本调查及理论演变,到焕然一新的人事制度——解放军的人事制度进行了从建立专业士官部队,到检修专业军事教育体系的广泛的人力资本改革。
格雷格森称,政府注资不断增加正是中国全面军事现代化的根由。中国宣称其2009年国防预算约为706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了14.9%。这延续了中国军事预算二十多年来一直呈两位数字增长的趋势。然而,鉴于中国军事缺少足够的透明度,且该国仍未从计划经济完全转型,所以评估中国实际国防支出并非易事。
“解放军短程弹道导弹数量年增100枚”
在这一方面,格雷格森罗列出了中国军事现代化领域的一些具体而重大的发展:目前,中国部署或正在研制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型号至少十种;中国二炮部队至少部署了五个短程弹道导弹旅,每个旅的射程都足以覆盖台湾地区;解放军地面部队还在台湾对面部署了另外两个短程弹道导弹旅;在过去的十年里,在过去十年间,中国部署的常规短程弹道导弹以每年大约100枚的数量增长,其已在台湾对面部署了1000多枚短程弹道导弹。
格雷格森称,中国仍在升级其现有短程弹道导弹,增加其射程、致命性、精确性及可靠性。二炮部队还正在发展并部署常规战区远程弹道导弹及巡航导弹系统,使之能够从位于中国腹地的发射场发射,威胁台湾及处于短程弹道导弹射程之外的其他潜在敌人。二炮部队正在打造的常规反舰弹道导弹库存也为北京提供了其他部署选择,以加强其应对与台海想定有关或之外的海上威胁有关的反介入战略。
除这些常规攻击系统之外,中国还在继续列装其公路机动固体燃料推进的东风-31及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其也在从质量方面现代化及升级其早期型号战略导弹,继续利用其新型094式(晋级)弹道导弹潜艇及JL-2潜射道弹弹导弹打造海基威慑能力。这些发展将扩大中国战略部队的活动范围,并提高其机动性、精确性及生存性,使具备攻击世界许多地区的能力,其中也包括美国大陆在内。
中国还斥重资大力发展水下作战项目,包括第二代核动力潜艇,即093“商”级核动力攻击潜艇,以及包括“宋”级及“元”级潜艇——后者配备有不依赖空气动力装置——在内的常规柴电潜艇。而且,中国还从俄罗斯采购了12艘“基洛”级潜艇。
中国还在投资发展旨在提高解放军海军反舰防空作战能力的新型水面战舰。解放军最近接收了两艘配备有国产远程地对空导弹的“旅洋II”级导弹驱逐舰、两艘配备有俄制 SA-N-20远程地对空导弹的“旅州”级驱逐舰、以及4艘(很快就会变成六艘)“江凯II”级导弹护卫舰。
中国还在继续建造新型“侯北级”穿浪型双船体导弹巡逻艇,该型巡逻艇配备有中国设计的反舰巡航导弹。此外,中国还正在研发航母。格雷格森认为,只要中国领导层作出决定,中国造船工业就会启动航母的建造工作。中国可能计划到2020年之时建造多艘航母。(资料转自网络)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