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纵深与闪电战 [打印本页]

作者: ~太傻~    时间: 2010-1-22 14:09     标题: 大纵深与闪电战

要说大纵深,就不得不提一提二战以前苏联吐哈切夫斯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论,所谓突破口理论就是,将进攻部分分为几个梯队,其中第一个梯队主要有步兵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在炮兵的协同下用于突破敌人防线,扩大并巩固突破口, 第二个梯对主要有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穿过突破口,并向纵深发展胜利。。。这是一个静态的模型,但是在实战中,当第一梯队突破突破口时,往往遭到敌人反冲击,封闭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队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继续突破。。。所以,这时候就分为两种看法,一种是等突破口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时,就投入第二梯队,协助第一梯队完成突破,并发展胜利。。。第二种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队完成突破之后,拓展并巩固突破口之后,再投入完整的装甲部队发展胜利。。。不管怎么说,何时投入发展胜利的第二梯队是获得胜利与否,战果大小的关键,也是指挥官对战场战机把握能力的考验。。。当然,不是所有的指挥官都是天才,投入第二梯队的时机往往难以把握,所以,在二战中苏联的进攻梯队往往不是两个,而是三个甚至四个。。。

按照突破口理论,第一梯队是缺少装甲部队的,但是在第二世界大战中,由于苏联步兵缺乏足够的火力(由于素质等诸多原因,往往按照计划炮火准备做的还行,但是在投入步兵进行攻击的时候,缺乏协同)和防护缺乏攻坚能力。。。。所以,在实战中,往往用于打开突破口的第一梯队也装备有坦克自行火炮等大量装甲战斗车辆,所以一句话,坦克装甲车辆是大量需要的。。。

但是战争初期,中期,苏联的大纵深进攻并没有发挥(主要是被德国闪电战打得喘不过气来,处于战略被动)。。。但是大纵深防御确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莫斯科保卫战(纵深达数百英里,既然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火力和装甲力量,那么就用距离来防御巴,因为,坦克一次纵深进攻,会耗费大量的燃油,摩托小时弹药,也就是说,坦克不是核动力,每一次经过周密的作战准备之后,进攻距离是有限度的,将防御纵深扩大,那么敌人一次进攻难以突破防御,那么,战役就会陷入持久化之中,优势将随着时间向防御者转化。。。当然,也只有朱可夫对装甲战友深刻理解的人才会做出这么一个方案)。。。

在二战中突破口战术逐渐得到了完善,比如,利用黎明,技术(比如朱可夫的探照灯战术)营造突然性,利用佯动,佯攻等牵制迷惑敌人,突破口往往选择在适于装甲突击的地段,往往集中大部分兵力并在狭窄正面展开,航空兵炮火准备在战役发动时往往按照计划对突破地段进行火力准备,营造一种兵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等等。。。前面说过,在苏德战场初期,苏军由于处于战略被动,不能有效的使用突破口战术,但是在战争末期,苏军的突破口战术才稍见成效。。。比如,白俄罗斯等连续发动的十次战役(我国的刘伯承元帅曾在南京军事学院讲解分析过)苏军对盘踞我国东北日本精锐关东军的突击。。。而在战后,苏联为了谋求对北约的战略优势,将突破口战术发展成大纵深战略,即强调在宽大的正面上,实施多点(多个窄正面)突破造成敌人防线的崩溃,同时,快速向敌人纵深插入,切断敌人补给,占领交通枢纽政治中心,夺取机场,摧毁指挥通讯中心等。。。

在核武器到了可以普遍应用的程度后,大纵深更是如虎添翼,因为,突破敌人的防线不在需要周密的计划,与付出相当大的牺牲,一颗核弹就可解决问题。。。而且,坦克可以在核爆后几分钟就可向爆心发动冲击,这是其他武器所不具备的(这也是T-72装备铅衬层的原因,可吸收中子流),这对于进攻方极为有利。。。

当然,这一切依赖的就是苏联强大的装甲优势,苏联在鼎盛时期拥有5万辆坦克,这引起了北约巨大的恐慌,为了平衡苏联的装甲优势,抑制大纵深突击,北约曾经想过许多办法。。。比如,德国和日本同样是战败国,可是为什么西德发展出强大的陆军没有多少阻力,而日本却阻力重重呢,除了德国真正认识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中造成的危害以外,苏联的威胁也是迫不得已。。。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陆军非常强大,也发展出了非常优秀的装甲车辆,但是空军却很薄弱,这就是因为西德处于苏联华约威胁的第一线,他的任务是阻挡苏联滚滚装甲洪流,其防空任务则有其他北约国家承担(就是现在的德国空军也不是很强,这是后遗症)。。非但其陆军强大,还发展了一系列阻止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装备战术。。。比如,西德发展的快速布雷车作为装甲部队的标准装备(这在别的国家很少见),还有工程师设计出,将装有液体炸药的软管埋入地下,可以控制起爆,快速形成不可逾越的反坦克壕。。。北约还曾经设想过使用战术核武器(比如核地雷,280核炮弹等)中子弹阻挡苏联大纵深突击。。。甚至有西德将军提出,要将国防军分成小分队分散配置在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以上的隐蔽军火库,利用单兵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在苏联突破北约战线,占领德国后,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可间北约对大纵深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为了挡住在核条件下苏联的坦克优势,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认为,以坦克对坦克是最佳的选择,所以,美国德国开发了M-1豹-2坦克,其根本目的在于以质量的优势换取数量的优势,以高成本,新技术的大量采用,重量的大幅度增加而设计的一种防御性坦克,要达到以一挡三的地步。。。我们可大略看出美德坦克几乎走的是一条路子。。而英,法坦克则大相径庭,这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直接面对苏联坦克的直接威胁有关。。。

苏联的坦克优势一直到80年代以后,美国提出新的作战理论---空地一体战得到了平衡,空地一体战说白了,就是发挥空中部队的优势,对敌人进行全纵深的火力打击,可以说空地一体战就是为了应对大纵深而来,如果说大纵深是一种强调进攻的战略战术的话,那么空地一体战就是一种强调防御的战略战术(但是,这种情况再倒萨战争中可能有所改变,地面部队孤军深入,实际上,就是依赖于空中打击力量,一旦地面部队遭到打击,完全可以转为防御,由空中力量收拾敌人,美国防部长说空地一体战有所变化可能指的就是这个,空地一体战也可用于进攻)。。。苏联为了针对于空地一体战友提出了快速集群的概念,就是在第一梯队在突破口取得进展时,投入快速集群,向敌人机场,远程打击兵器推进。。。而美国则第二次修订了空地一体战,强调机动防御。。。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空地一体战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地面部队是否能够挡住敌人的装甲优势。。。要说空地一体战和大纵深孰优孰劣,难以下定论,因为,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兵员的素质,武器装备的性能质量,数量等等。。。但可惜的是,苏联的解体导致大纵深这种发挥装甲优势的战略战术烟消云散,不过避免了毁灭性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是值得庆幸的吧。。。
作者: 期待~~    时间: 2010-1-22 14:10

文章来源于网络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