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她为什么总是被强暴...... [打印本页]

作者: rmbq    时间: 2007-1-15 15:30     标题: 她为什么总是被强暴......

强暴”这个词似乎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用语,从前我们习惯于使用“强奸”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我手头有一本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其对“强暴”与“强奸”是分别这样定义的:

【强暴】①凶恶而使用暴力的:~的行为。②强暴的人:不畏~|铲除~。

【强奸】男子使用暴力与女子性交。~民意(反动统治者歪曲地把自己的意见硬说成是人民的意见)。

由此可见,“强暴”与“强奸”本来是具有不同含义的两个词汇,然而现在大家似乎都比较偏爱使用“强暴”这个词来表达“强奸”这个含义,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所以我的标题也就使用“强暴”这个时尚词汇吧。但有时也不能胡乱替换,比方说“不畏强暴”,如果替换成“不畏强奸”就有些不妥了吧?

强奸,也就是说强暴这种行为,肯定属于犯罪行为。法律上有强奸罪这样一条罪名。(在正规的法律文件中,还是不能随便使用“强暴罪”这个说法的)。

然而,在如何证实强奸罪是否成立这个问题上,有时也很令人伤脑筋。据说,法医学是不承认客观存在强奸这种行为的。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好汉难操打滚儿逼”。这话有些糙,但话糙理不糙,望诸位见谅,俺们劳动人民说话就这么直白。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女人不想让一个男人那样的话,那个男人怎么弄都无法达到目的。因为经过一通折腾,男人刚刚调整好位置,只要女人稍微扭动一下,男人就会偏离方向,最后让男人累死都干不成。

但是法律上为什么强奸罪名能够成立呢?就如上述词条定义的那样,男子对女子施加了暴力,让女子心理恐惧,屈服于淫威,不得不在性交行为上配合男子,以免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危害。当然,也有那种先奸后杀毁尸灭迹丧心病狂的强奸犯,在满足了自己的兽欲后,担心遭受法律制裁,干脆杀死猎物,逃之夭夭。

还有一种情况,在男子对女子施加暴力的过程中,使得女子在生理反应上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莫名其妙遏制不住的兴奋,最后竟然会服服帖帖甚至积极主动的配合施暴者的强奸行为,自己则沉浸在被强奸的美妙享受境界中。据说这种情况还很普遍,大部分女子在经过前期反抗后,都会出现那种莫名的兴奋状态。

对此现象,心理专家会告诉我们说,这就是女人潜意识中的受虐渴望,有些女人就喜欢男人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据说有些女人会在梦境中幻想自己被某个男人强暴,梦醒过后不但没有恐惧感觉,反而会感觉自己的身心获得了某种满足。

大部分强奸行为,基本上都会化解在施虐者与受虐者之间的默契中,出现所谓的快感。这恐怕就是法医学不承认强奸行为客观存在的原因吧?

动物界似乎也有强奸行为,但基本没有成功的强奸案例。比如牛马驴等大型动物在发情期会出现雄性追逐雌性的现象,雌性在前面跑,雄性在后面追,只要雌性不想让雄性干自己,最后雄性都干不成。因为那类动物只有一种交配动作,就是雄性需要从后面把自己的身体趴在雌性身上从后面顶入。客观上讲,这样交配看起来就很费劲,更甭说强奸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强奸动作的。

我们一直以来总是认为强奸属于男性对女性的施暴,实际不然,也存在女性对男性施暴强奸的情况。甚至于也有男性对男性,女性对女性,或者人类对动物,等等等等。

上述强奸行为,在逻辑上,属于一个较小的范畴。强奸这个词汇所引伸出来的外延含义是很深很广的。例如强奸民意这个词汇,就是我们使用其外延含义最多的词汇。民意如果可以被强奸,那么组织也可以被强奸,国家也可以被强奸,文化更可以被强奸。

上面说过,“好汉难操打滚儿逼”,如果女人坚决反抗的话,强奸犯通常是不能得逞的。但往往大部分女人为了生存,或者因为感受到了快感,最后基本上都会配合强奸犯,让强奸犯最终得到满足。

民意遭受强奸时也是如此,如果坚决反抗,民意也许就能够避免被强奸的命运。但令人遗憾的是,民意有时或者由于恐惧不得不配合强奸者,或者因为感受到了快感而纵容强奸者。自从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以来,人类社会的民意不知道已经被强奸强暴过多少回了。

文化遭受强奸更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历史上的文字狱,就是对文化的莫大强奸。对文化的强奸很可能会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变得面目全非或者残缺不全。“文化大革命”就是有史以来对文化最疯狂的一次大强奸。“文化大革命”打着革命的幌子,让人们如痴如狂地享受着被强奸时的快感,在被强奸的同时也成为对文化的强奸者,举国上下都在疯狂蹂躏着自己的固有传统文化,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饱受摧残。在破四旧的呐喊声中,很多极具文物价值的庙宇佛像都遭受到无情的强暴而被摧毁。

强奸行为通常是一种主动行为,强奸犯为了自己难以遏制的欲望去寻找猎物并发动袭击。但也有特殊情况,就是某个主体本来并没有强奸的欲望,但由于某种客观刺激,最终使得那个主体被动做出了强奸决定。

比如某男追求某女,某女实际上根本看不上某男,如果巧妙应对婉言谢绝,可能大家都会相安无事。但那个某女对那个某男却出言不逊,还讽刺挖苦,激怒了某男。一般情况下,某男会采取什么措施呢?这当然因人而异,不同性格脾气会做出不同决定。但肯定有人会因此而疯狂报复,手段之一就是对某女施行强暴,以打击某女之嚣张气焰。

类似问题,有时也会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强暴行为上。例如大清国被英国的强暴,就很象上述的某女被某男强暴。

1793年7月,英国政府派遣一个700余人的庞大外交使团,抵达天津大沽口,准备与大清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而能够与大清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但大清国乾隆皇帝以天朝大国自居,将大英帝国视为番属国。乾隆皇帝把大英帝国送来的很多具有世界尖端科技成果的礼品视为贡品,虽然破例召见了使团首脑马戛尔尼勋爵,但因为其不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没给使团任何说话机会,短暂召见后立刻命令使团迅速离开中国。

1816年,英国再派阿士美德率团来华,然而英使仍不愿向清朝皇帝跪拜,故他们刚到北京便被驱逐出境。使得大清国两次丧失了了解英国并于英国建立良好外交关系的机会。

英国使团第一次来华,曾携带的礼品是世界尖端科学技术的结晶:其中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也有吊灯、座钟、机织布料、韦奇伍德瓷器、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用特种钢制作的刀剑等生活用品;也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和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另外还准备进行机械和光学示范以及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也准备进行陆军、炮兵表演和铜管乐队的演奏。但整个大清国没一个人看出这些东西的价值,马上将之当作贡品封存起来。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劫掠圆明园后,又将那些被清王朝当作贡品的机器枪炮重新运回到伦敦。

大清国当时的态度,就犹如一个盛气凌人的漂亮娘们儿一样,碰上了大英帝国这种得理不让人的硬汉,能不被大英帝国数次强暴吗?

几经强暴后,大清国进入了被强暴惯了的恶性循环阶段,招致来了更多的强奸犯,是个国家就想强暴大清国一下,因为强暴大清国既可以给自己带来快感又可以获得巨大利益。虽然后来大清国不复存在了,但整个中国在其恶果的影响下,被强暴了长于百余年的时间。

有句话说,落后就要挨打。

其实这个话说得并不准确。当年大清国并非一个落后国家,直到1820年,大清国GDP还居世界之首呢。大清国最后之所以落入被强暴命运,主要不是因为经济国力的落后,而是因为其狂妄无知,排外自闭,先辱人而后自取其辱。
作者: rmbq    时间: 2007-1-15 15:31

就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是大清国自己挑动的。

之前英国在与清朝的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这很让英国人耿耿于怀。英国从大清国大量进口茶叶、丝绸,但对大清国的出口却微乎其微。特别是,英国商人到了清朝犹如进了监狱:外国人只能在广州经商,而且只能和清朝指定的十三个商家来往。外国人在十三行不得外出,不能接触十三行以外的中国人,不能坐轿,不能学说中国话,不能带女眷来广州,不准在广州过夏和过冬,有事只能通过十三行转禀。十三行行总和穷凶极恶的官吏对商人们随意敲榨勒索以中饱私囊;每批货物该交多少关税,也由官吏们随口说定。英国方面认为,中英贸易不畅,皆因清廷官吏贪赃枉法而致,因此英国政府必须和清政府直接沟通,敦促清政府改革吏治。然而与大清国沟通的结果如上所述,英国使团无功而返。

后来英国商人发现,只有两种商品官员们从不禁止进口:棉花和鸦片。棉花主要产出于埃及和印度,埃及的运输成本导致无利可图;即使印度的棉花也获利菲薄;而产于印度的鸦片却有暴利可图,官员们特别需要它来发财。中国虽然已经盛产罂粟,但鸦片质量却不是印度鸦片可以比拟的,何况国产鸦片远不能满足需求。

虽然清廷很早就发现了鸦片危害,并数次下过禁令阻止鸦片买卖吸食,但由于很多王公大臣本身就吸食鸦片,加之官员的贪污腐败,禁令反而推动了鸦片走私活动更为猖獗,致使大清国白银迅速流入英国商人的腰包。

实际上当年马戛尔尼勋爵出使大清国时,在英皇乔治三世给他的授权书里,不仅有自主做出让步决定的权力,而且还有必要时同意禁止东印度公司把鸦片输往中国的英王允诺,以符合中国的鸦片禁令。然而由于大清皇帝的傲慢无知,对外交使团的非礼对待,最终导致了鸦片大量流入中国的悲剧。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指挥打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政府全权代表查尔斯·义律本人就是一个坚决的鸦片贸易反对者。他报告英国政府:“无论什么时候,英国政府要我们制止英国船只参与鸦片非法贸易,我们都能够完成。但更确实的办法是禁止英属印度的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但这个建议导致了印度当局的强烈反对。当时英国有些有识之士都不主张进行鸦片贸易,但大部分商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坚决反对禁止鸦片贸易。

当年林则徐下令收缴鸦片时,义律未经请示伦敦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就命令英国商人交出所有存货20283箱鸦片,并代表英皇承诺赔偿英商的损失。此举令林则徐都感觉惊讶不解和满意。虎门烧烟,林则徐仅仅销毁了当时收缴的那些鸦片,但并没有真正销毁中国存在着的巨大的鸦片市场。

之后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并派兵封锁广州的所有外国商号。后来又进一步下令,禁止村民为英船提供生活用品及淡水,派战船封锁英船,见外国人上岸即可就地正法。在双方如此剑拔弩张的僵局下,9月5日,义律派英商郭士立作为特使,交给林的信件之一,要求解除对英国船只的封锁,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之二则要求制止村民在英船取得淡水处投放污垢物甚至毒物。林则徐拒绝了。下午两点,义律发出最后通牒,得到的是置之不理。3点,英国军舰向封锁的中国战船开火,以图突破封锁。这样就爆发了鸦片战争。

战争爆发后,鸦片走私虽然规模缩小了,但价格却一路飚升,英方商人与大清官吏同时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林则徐虽然表面上看是个硬汉,但也是由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无知,拿不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阻断了一切与外国建立良好沟通的途径。这种全面的禁止一切贸易一直持续了四个多月,矛盾的焦点已经不再是鸦片的问题,而是闭关锁国与自由贸易的冲突。腐败僵化的清政府与实行炮舰政策的英国政府已经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分歧的地步。

实际上远涉重洋的英国炮舰虽然船坚炮利,但想真正打败大清国也决非易事。可由于整个清廷的懦弱无能,举措失当,难以避免的遭受到英国的强暴。

后来一次次的反复被强暴,大清皇帝仍然不知悔改,始终不能放下天朝大国的架子,虽然割地赔款被迫通商,仍然不愿意跟外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但经过第一次强暴后,外交关系多少还是有了些变化。过去大清国视所有海外国家为番属国,对外往来的文书没有正规外交文书的特点,对欧洲国家的往来行文一律用敕谕,谕旨等字眼,表示了对欧洲国家的极大蔑视。第一次鸦片战争被强暴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平行照会”;《中法黄埔条约》第四款“中国地方官与该领事等官均应以礼相待,往来文移俱用平行”。以后条约如《中美条约》都有这种规定。这就由原来不平行变平行了。文书名称也改变成了照会和国书,照会用于政府官员之间,国书则用于政府之间。

清廷的对外事务处理机构一直以来称作理番院,意思就是处理番属国事物的机构。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京城,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后,才在各国逼迫下,同意建立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名称为“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实际就是外交部。至此大清国才不得不承认,大清国与外国并非番属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往来的关系。

虽然与外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但大清皇帝的内心始终不服气,在方方面面一直不肯按照正常的外交程序办事,结果后来又招致很多次强暴,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入京,不单单是被一国强暴,结果是被多国轮奸,搞得大清国是死去活来。

综上所述,大清国被一次次反复强暴的深刻原因已经是不道自明了。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如何做人,如何不被别人强暴,或者虽然被强暴了一次,如何避免被再次强暴,主要还是看自己是怎么做的吧?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