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是194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1965年当他和大伙一道受命研究设计核潜艇外型的时候,桌面上放着美国一位新闻记者50年代的一则报道:美国试验成功了一种水滴线型的潜艇,试航结果证明非常理想,此后,美国建造的水下火箭之母—————导弹核潜艇几乎都是采用这种新式型号。
不少人反对搞水滴线型,而主张搞常规型,理由是前者毫无把握,没有金钢钻,不敢揽瓷器活。黄旭华说:“我要同美国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少,我们不能被他们抛得太远……”水滴,晶莹剔透的水滴形状,变成核潜艇的艇体轮廓。
要想获得潜艇线型在水下的阻力参数,必须做模型的水下试验。由于水池只有200多米长,拖船启动时的加速度和停止时的减速过程去掉只有很少一段水路能用来测量流体动力参数。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只有苦干多做来弥补试验条件的不足,一个动作重复多遍,在上千次的试验中去寻找那个出现最多的数据。
为了掌握好水滴线型艇体水下高低速时的操纵性能,又反复进行风洞、悬臂水池和水下自航模等大量试验,又经过潜操仪仿真试操,取得了上万个数据后,才使方案获得可靠的科学依据,使设计变成了现实可能。
水滴型核潜艇设计出来了,浮起来了
水滴型核潜艇设计出来了。那么这种线型的核潜艇将来造出来后究竟能不能在海下操作呢。这又是一个难关。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可操性试验就是由仿真系统完成的。他们终于成功了。1971年,张林在核潜艇实艇上出海试操,输入闵耀元他们的仿真数据。
1969年初秋,一支核动力革命的雄师继建筑安装大队和解放军之后,开进了西南某地一片丘陵峡谷。经过几年数千劳动大军的奋战,一万多套机器设备逐个安装完毕。
1970年12月24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下水仪式在大连开始了。
巍峨伟岸的核潜艇今天披红戴绿,像一道蓝黑的山脉上栽满鲜花,横亘在突击队面前,它是那样巨大。站在它上面往下看,突击队的队员们就像童话中袖珍国的小人儿。时间已到。于是命令下达了。……钢铁的蓝色巨鲸被水平地托起来,抬架小车森林般举起的千斤顶,那是全厂一万多双大力士的手!“好!”指挥员按下电钮,“前进!前进!”……蓝鲸继续向船台伸出,船体越来越长,好像没有尽头,“核潜艇前移到位了!”人们欢叫。它被平坦地稳定地移到船坞浮箱上。这是最后一道关键程序。船体必须保持绝对稳定,与浮箱彻底脱钩,浮在水上。终于,忽然震天动地一声喊:“核潜艇浮起来了。”群情激动,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