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惨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和他的金陵机器制造局遇到了最大的危机。
据有关资料记载,平壤战役,清军丢弃大炮48尊,步枪10000余支;鸭绿江防之战,丢失大炮78尊,枪4400支;大连湾、旅顺口失陷,日军缴获大炮270多尊,枪600支。以上数处清军遗弃的炮弹达数百万发,子弹达4000万发以上。而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日军仅仅消耗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两相比较,怎不令人触目惊心!李鸿章曾哀叹,淮军部队遗弃大炮,“令我寒心,再发再弃,当如之何!”
遭遇如此重创的李鸿章依然没有放弃对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支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仍然能够逐年扩建,到1899年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机器近1000台,工匠近1700人的大工厂,其产品包罗了20多种军用产品,成为当时我国主要军火生产基地之一。
不过,这些辉煌在外国人眼中显得还是不堪一击。英国人贝思福1899年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很大部分的机器,用来制造抬枪。中国官员很兴奋地展示一些仿造毛瑟枪机的后膛抬枪,一个官员告诉我,抬枪子弹可以穿透4寸的木板,他看来既满足又得意,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类似的武器。看到这些官员和工人们得意地尽心尽力地制造一些无用的军械,实在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