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探访金三角:“国军”在中国边境的最后基地(图)

我们首先来到了山腰上的段希文将军墓前。正是这位“美斯乐”之父,一度接管了军队权力,称霸金三角达二十年,把自己变成金三角的太阳。希公墓坐南朝北,规模宏大,据说耗资上千万台币。俨然是美斯乐的“中山陵”。主人的遗像悬挂在正面,供游人凭吊。
段希文,云南宜良人,云南讲武堂19期步兵科毕业,与朱德和胡志明同为校友。曾任滇军师长兼武汉卫戍区司令,军阶少将。1949年所部在广西被歼,逃到香港。后为李弥招募到金三角,历任军区司令、第五军军长等职。残军两次撤台后,他奉命成为滞留金三角残军的最高总指挥。
段氏墓前,一个身着美式军服,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的士兵纹丝不动地肃立着。我突然想到,这就是那个十几年如一日,自愿为将军守灵的老传令兵!我的心一阵颤栗:在21世纪的今天,还会有这样的忠诚卫士,志愿天天陪着那早已西去的灵魂?
老人对我说,“我叫黄家福,今年74岁了,老家在四川重庆。我15岁那年当兵打日本,参加过松山战役。后一直跟随段将军。离开大陆后,与缅甸政府打仗15年,又帮助泰国政府打了4年。将军去世后,我一直为他守灵。我跟随他多年,离不开他了。这是我自愿的,没有什么薪水。如今年纪大了,又有哮喘病,天热时还可以来站一站,冬天就不行啦。”
看着老人腰上的匕首,老人拔出来递给我。只见刀刃已被锈蚀得没了一点光泽,牛皮裹着的刀把早已松脱。老人说:“这是我当年用的那支美国造卡宾枪上的刺刀,1982年缴枪,我把刺刀留下来了,它已跟随我50多年了。”
我问:“回过老家吗?”他说:“当兵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没有钱哪。再说,家里也许早没有什么亲人了。唯一的愿望就是死了以后能够回到老家。当然啦,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能怪我的长官,只能怪自己命不好,都是命中注定的啊,只有认啦。”据说,老兵的义举感动了许多人,台湾救济总会定期补助他的生活。
往事不堪回首
让我们将目光追溯到51年前。那是1950年3月9日,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支部队800余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追击下,随团长李国辉越过云南边境,闯入缅甸境内,与谭忠带领的另一支残军会合,组建“复兴部队”。并招兵买马,队伍从1400人扩充到3000多人,成为金三角一支不可一世的武装力量。缅政府为维护主权,要求他们撤离缅甸,双方多次谈判无效,缅甸政府军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战斗进行两个多月,最终以缅军的失败而告终。
残军的活动引起了台湾蒋介石的注意。为了建立一块“反攻大陆”的基地,1951年蒋派曾任国民党第8军军长、中将李弥来领导这支残军。李将“复兴部队”改为“云南反共救国军”。1951年4月-7月,李弥率部反攻云南,曾攻占了边境的4个县。至1953年,李已将兵力扩充至18500余人。
与缅政府的军事冲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1953年4月23日,联合国作出决议,要求他们解除武装撤回台湾。在联合国监督下,从1953年11月至1954年3月,李弥率6000人撤台。但还有一部份留了下来。一方面,台湾方面不愿最后放弃这一基地;另一方面,残军内很多官兵也不愿赴台,对反攻大陆仍存在幻想。
1954-1955年,缅军又对残军发动攻势。再次以政府军的失败而告终。直到1961年1月,缅军精锐部队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配合下,将残军击溃。在缅政府及国际舆论的再次压力下,联合国要求“国军”残部余部撤退。台湾当局只好要求“国军”残部撤回。并于1961年5月第二次从缅甸撤回台湾。这样,只留下李文焕、段希文的第三军和第五军共2000多人。
他们为什么不撤台呢?残军一部份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背景,撤退到台湾,挤在一个小岛上,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事实证明,老军官撤回台湾后,升官发财者绝少。那些因对缅军作战有功而受封为将军、师长、司令等官衔,不被国民党军部所承认。他们或降回原职,或复员当低级职员,或为人打工。这些消息传回金三角后,怎不使他们的老部下、老朋友唏嘘叹息!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