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准备
连队规定,所有参战人员必须写一封遗书或录制一盘录音带放在储藏室的个人提包内,一旦在战斗中牺牲,其亲属来队时好有个交代。虽然军长说祝愿同志们一个不少的胜利归来,但祝愿归祝愿,战争必有伤亡!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连部有台录音机,每人可留三分钟遗言,需排队。有个兵才刚说了两句话,旁边的人却先哭了。我不想等,干脆自己写吧:
妈妈、哥嫂、姐姐:
你们好!部队马上要开赴前线了。写下这封信,放进大哥给我买的这个提包里。一件棉衣给妈穿,棉裤给二哥留着,一双新的解放鞋(鞋里有25元)给大哥大嫂留着,我穿走一双旧的就中了。一件的确良军上衣给三哥留着,姐呀,你别伤心,弟没有东西给你了。我当兵时间太短,发的衣服少。另外,我在太湖边捡了一盒小石头,光溜溜的,拿回去给我两个侄女红沛、红霞抓仔玩。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牺牲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哥嫂、姐,我走了。咱伯(爸)死的早,妈吃苦太多,千万别让她伤心,咱妈就交给你们了。
听老兵说,战士如果牺牲,国家会补给500元。这五百元钱妈留100,大哥100,二哥100,三哥100,姐100,就写这些了。
妈,昨晚我睡不着。自个到山上向着北方咱家的方向跪下给您叩了十八个头。我今年十八岁,一年磕一个头,报娘的养育之恩。
另:这块上海手表表带上有指北针,汪班长说到战场上有用,我也喜欢,俺带上走了。
儿跪,再叩头。
公元1984年6月29日,小九遗言
连队的储藏室已有不少人在往自已提包里放遗书,我把遗书放进从老家带来的提包里边的上方。假如我真的回不来,家人打开拉练,就能看到。放完这封遗书,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1984年6月30日上午11时,全连列队。
这是出征前最后的午餐,连长许正楼(安徽金寨人)说:“大家唱首歌。”
这是出征前最后一次合唱,平时都是由肖平生(安微霍山人)或赵铁成(河南唐河人)发歌齐唱。今天由连长自已发歌,歌名是:
再见吧,妈妈
再见吧,妈妈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
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你不要悄悄流泪(歌声唱到此处时,哽咽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全连官兵满面泪水)
......
你不要为儿牵挂
假如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
......(歌声时起时伏,数次中断,个个泪流满面。)
假如我在战场上光荣牺牲
......这首歌最终没能合唱下去,生死离别,谁能体会?!
今天的午餐是四菜一汤,为了照顾北方士兵,炊事班特意做了些馒头。要在平时,这顿饭大家都会高高兴兴。而今天的午餐却很特别,虽是离别餐,看这场面有种吃断头饭的味道。大家没有说笑,面部表情流露出紧张和心照不宣的不安。有很多人只吃了少少一点,把剩下的饭菜“呼嗤”豁进水池。有人蹲在凳子上抽烟,有人在开水果罐头。我心里也另有一番悲酸的滋味,但还是坚持咽下一碗米饭,又吃了一个馒头。就是明天会死,我也得吃饱了。
1984年6月30日下午14点30分,炮九师十六团二营全体官兵准点出发,由营长王玉江(山东人)、教导员谭学华(浙江人)率领,做为全团第一梯队,开赴云南前线对越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