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31年真实的中国,论不抵抗政策出台的背景 精华 推荐

31年真实的中国,论不抵抗政策出台的背景 精华 推荐

要说1931年中国,就不能不提在此之前发生的中原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929年蒋介石以各个击破策略打败李宗仁、 冯五祥后,只有阎锡山的第 3集团军还保持着完整的实力,有20多万人,控制着

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和京、津地区。阎锡山预感到下一个打击将落到自己头上,于是主动于1930年 2月10日给蒋发电,建议

第1、第2、第3、第4集团军总司令同时下野,脱离部队,将军权交给党,由国民党中央征求全体党员意见, 以总投票方式决定如何

解决党争。蒋介石当然不接受,于2月17日复电, 指责阎割据称兵,威胁中央,制造内乱。但阎的建议在国民党内得到广泛响应,

各派代表云集太原,对阎表示支持,向阎献策。一时间,阎锡山成为各派联合反蒋的核心。

  3月14日,第2、第3、第4集团军57位将领联名通电促蒋下野,15日,这57位将领又通电共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

,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否认蒋介石的地位。4月5日,蒋下令讨伐,大战爆发。双方都想拉张学良以壮大声势,张则表示中

立,不参与任何一方。阎、冯的部署是:以第 3集团军主力在津浦路北段作战,目标是夺占济南、徐州;以第2、第3集团军各一部

在陇海路郑州以东作战,夺取徐州,然后与第3集团军主力会攻南京;以第2 集团军一部在平汉路南段作战,目标为夺取武汉;同时

李宗仁部由广西出湖南,协同冯军会攻武汉。阎锡山设大本营于津浦线,冯玉祥坐镇郑州指挥。蒋介石也摆出决战架势,命何应钦

为武汉行营主任,节制平汉、粤汉两方面作战;蒋则亲到徐州,指挥津浦、陇海两线战事。 大战开始后,阎、冯军5、6月间颇有进

展:在津浦线,阎军攻克济南,直下兖州;在陇海线,冯、阎军占领河南归德(今商丘)、安徽毫县,逼近徐州;在平汉线,冯军攻

占河南漯河;在南方,李宗仁也很快占领长沙、岳阳。但正当反蒋军在各线推进时,蒋又收买冯部将领刘茂恩在陇海前线倒戈,打

乱了阎、冯部署,使其攻势顿挫;又令粤军将领陈铭枢攻占衡阳,切断李宗仁后路,逼李撤回广西,战局逐渐转为对蒋有利。

  在此期间,蒋又多次派人向张学良游说,任命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许以华北和青岛地盘。9月18日,张学良发

出拥护中央的通电,随即率两个军11万人入关,进驻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和平、津一线,实行武装调停,使阎、冯全盘陷于不利。10

月中下旬,阎、冯军全线撤退。11月4日,阎、冯通电下野。蒋再次获胜。

  这次大战,反蒋军兵力约70万,蒋军兵力约30万,张学良东北军11万,总计各方投入兵力在100万以上,历时半年,伤亡约30万

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因战场主要在中原地区,所以历史上称为中原大战,或蒋冯阎大战。”

  根据上面的引用资料相信大家可以看出,中原大战给北方主省带来的伤害不是短短一年就可以平复的,何况连一年也没有,很难

相信满目创痍的北方能成为抗日的后勤基地。

  而中原大战除了造就蒋以及南京政府的权威以外就是北方势力的大洗牌。韩复渠等一批新军阀开始执掌一省大权而阎西山等老

军阀们也在自己的地盘舔着伤口,休养生息。而在中原大战时取得重大利益的张学良正在整和自己新得到的地盘。而蒋以及南京政

府才刚刚开始启动军队、政府、金融等各个方面现代化建设。可以说上上下下对于日本都没有任何防备,也没有人会知道日本将在

31年9.18日吹响侵略中国的号角。

  东北军的领袖张学良将军在已经调了11万军队入关的情况下(其中包括东北军仅有的三个炮兵旅)为了平息河北石友三的叛乱

又调了2个旅进入关内。实际上东北军30万大军中的精锐以及半数部队在9.18爆发时已经不在东北了。

  大家也不要忘记东北幅员辽阔的边境线也需要部队镇守,实际留在东北军军事以及后勤基地沈阳部队可想而知会有多少。

  而此时在北方的军阀们又会有多少人支援张与东北军呢?首先阎西山刚刚因为张学良而输掉中原大战,恨不能食其肉,可想张

与日本一旦起了冲突,阎只会火中取粟决不会雪中送炭。而韩复渠执掌山东不久加之日本在青岛等地驻军,并且根据韩在抗日战争

时期的表现几乎可以肯定,韩不会也不敢出兵帮助张学良抵抗日寇。

  而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根据抗日战争中中日陆军伤亡比例,中日陆军之间综合战力比为3:1应该不会是乱说。如加

上日本空中优势,这种差距更明显。可以说日本一个师团与6、7万东北军战斗力相当。如张决定对日作战,毫无疑问,关内东北军

精锐将会遭受日本航空兵空中轰炸。其他损失不敢说,那三个炮兵旅的火炮十有八、九是保不住的(东北军有防空训练?怀疑中)

,加上东北军的后勤以及军工企业集中在沈阳,日军占领沈阳几乎意味着东北军的补给被断,根本没有短时间消灭日本师团或者说

将日本人驱逐离开沈阳的能力。而一旦旷日持久,朝鲜以及日本本土的日军必定会支援沈阳。(也许战斗结束后日本政府会惩罚擅

自发动9.18事变的军官,但是绝对不会愿意看到中国军队战胜日本军队,所以增兵是必然的)。从朝鲜、日本本土经海路援助沈阳

日军实际用不了多久。而失去后勤基地的东北军拿什么来战胜日本军队?

  也许有人会提出国民政府支援,可是根据31年中国现状,国民政府几乎没有能力在31年与日本开战。

  “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以中国的整体的环境与状况而言,到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一九三一年,可以说是到达一个历史危机的

高点:当时的中国正陷在最为严重的分裂、内战与严重的天然灾难之中,她共有三个政府(南京、广州、瑞金)、两个国家(中华

民国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十几个分裂的军政系统(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川军(又分三个系统)、粤军、桂军

、湘军、滇军、黔军、红军,以及实际接近独立的边陲地区,新疆与西藏),在这些的分裂势力之间,不断地爆发军事冲突以及地

盘争夺,严重的耗损国力,也妨害了国家的建设与经营。

  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表面上号称中国的中央政府,实际上直接掌管的地区,只有长江中下游的几个省而已,这个地方型的中

央政府,还需要负担从满清、北洋军阀政府所有欠下、有如天文数字的外债与国债。同年一场空前的水患,几乎把中国长江流域的

精华地区,全都泡成水乡泽国,上亿的灾民流离失,国民政府为了救灾与财政负担,正弄得焦头烂额。这就是日本关东军坚持选择

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最佳发难时机的主要原因。

  因此当时面对九一八事变的中国政府,其状况甚至要比满清时代甲午战争前夕的局面,还要危急。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至少

还是个统一的朝廷,但是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只是一个管理长江中下游的地方政府而已,面对中国内战与分裂的挑战,经

常连政府自己是不是还能维持下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还能拿什么力量跟当时世界一等的军事强权,日本,拼命?”

  首先这些割据势力眼中是只有“家恨”没有“国仇”这个概念的。当时的广州国民政府居然会为了“倒蒋”而跑到日本去寻求

日本的支持,实在是大大的鼓舞了日本灭亡中国的决心。

  “因此在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高层派系,为了是否应该制定约法、实施训政的问题,再度爆发水火不容的政争。这次政争激烈

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见的,蒋介石竟然采取软禁党国元老胡汉民的强硬手段,因而激起国民党中的粤、桂系统,正式的叛离南京国民

政府,而在广州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并且开除南京国民政府所有领导人的党籍。他们特别愤恨张学良的迅速兴起,因此广州的国

民政府,进一步的准备联络其它割据的军政势力,再度发动讨伐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战。当时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竟然

到日本进行活动,要求日本政府以军力,支持广州政府讨伐南京国民政府。这种做法,虽然当时没有被日本政府接,但是给与日本

政府相当大的鼓舞,认为中国事实上已经陷在分裂与亡国的边缘了。 ”

  如果说这些分裂势力还不能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不对日宣战的理由的话,那么发生在1931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就基本断绝了蒋以及

南京国民政府在31年对日宣战的可能性。

  “1931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淹没农田4620万亩,死亡14.5万人”虽然南京政府

其实是一个地方型政府,但是作为名义上代表中国的政府,他不可能对灾民无动于衷,事实上南京政府的确也做了他所能做的全部



  “据8月6日《申报》报导:浔关浩渺,火车、飞机、电报均停。圩堤冲塌,田野悉成泽国,房舍牲畜农作物尽遭淹没,灾中有

2000多人被淹死。80%以上灾民因饥饿四处逃荒;又疫疠流行,病患者占灾民人数的11%以上。国民政府救灾委员会,委托中国华洋

义赈救灾总会给江西包括九江、德安、星子、湖口、彭泽、瑞昌、永修在内的一等水灾区共12县,运粮拨款。各县分别举办了施粥

场。”

  在这种内有水患外、国力贫弱;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希望国民政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无疑于妄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这么说是不是认为国民政府、蒋本人对日本人的侵略无动于衷甚至是“以我国之物力,结彼邦之欢心呢?”虽然很多人愿意

这样认为,但是这是和事实不相符合的。

  “国民党军队近代化,首先把重点放在陆军。国民党政府成立伊始,即把整顿当时多达两百万的臃肿军队、统一军令事项作为

当务之急。1927年4至5月间,颁布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规定全国陆、海、空

军的最高指挥机关的职能;8月,军事委员会决定裁并军队,裁撤非紧要的军事机关,整顿兵站;10月,军委会决定军队编制案,审

定全国陆军以军为单位,每军三师制。这些工作,为全国陆军整编作了必要的准备。

  1928年11月,南京政府下令改组陆军中央机关,重建指挥系统,并颁布了一系列陆军规章制度。次年1月,又召开编遣会议,制

订陆军编制方案,但由于军阀混战而未能付诸实施。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在击败国民党内部其他各派系军阀后,全面

开展了陆军建设的各项工作。其中包括进一步调整陆军的中央指挥系统,规范陆军的编制及其行政制度、后勤供给制度、军事教育

制度等。1933年6月,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兵役法,改中国传统的封建募兵制为征兵制,实现了中国兵役的近代化。这期间,南

京国民政府又先后筹建和整顿了装甲兵、炮兵、工兵、通讯兵、辎重兵、铁道兵等特种兵种,筹设了步、炮、工、骑及辎重兵等军

事学校。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拟定于1936至1938年三年中调整60个师作为甲种常备兵师和乙种预备役师。并向西方购置了大量先

进武器,调换部队装备,划一武器种类,改革训练方法,充实和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在陆军近代化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加强了海空建设。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遇到了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辛亥革命后,

除清未遗留下来的几艘舰船外,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海军几乎没有发展。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海军部,下设四个舰队。

此后,海军部曾提出造舰60万吨的方案,并向德、英等国购买舰艇,整顿海防、江防要塞。至抗战前,海军共有大小舰艇120余艘,

总吨位达62800吨。

  中国空军起步较晚。辛亥革命后,第一批飞机才进入中国领空。1914年,袁世凯曾出动飞机镇压白朗起义。 1911年11月,北洋

政府虽设立了航空事务处,统管全国航空行政,但空军仍隶属于陆军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空军才作为一支独立的军种,与陆

军分开。 192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航空处改组为航空署,隶属于军政部,管理全国军民用航空事务。1934年5月,又改航空

署为航空委员会,建立航空队,设置空军总站,购买飞机,开辟机场,创办航空学校,培养飞行人员。至杭战爆发,国民党空军共

有9个大队,5个直属中队,4个运输队,拥有314架战斗机,300余架运输机、教练机,有飞行员3000余人,机场262处。当然,国民

党海、空军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远远逊色于当时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如海军的总吨位,在抗战前仅为日本海军总

吨位的1/30。但是,同陆军一样,国民党海、空军建设,都大大超越前辈,进入了地主,资产阶级军队建设的全盛时期。

  毋庸讳言,国民党军队的近代化,有其一定的历史地位。国民党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民族战争中起过必要的作用,给日本侵略军

以应有打击,究其原因,接受近代化熏陶,可以说是最主要的环节之一。”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