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12
发新话题
打印

我看老子——前言

什么是““国民的认识”是指一个国家居民对客观世界的的反映”?客观与实际是啥关系?你的层次太低,还是多学学,少写书,以免误人子弟!
我看老子——第三章(一)
我看老子——第三章(二)
【译文】
治理国家只有不崇尚贤能,才能让国民摆脱生存的争夺,只有不让稀有奇缺的商品值钱,才能使百姓不萌发偷盗之心,只有不允许私欲得逞,才能使百姓不发生叛乱。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最高标准是使国民逐步缩小阶级、阶层的差距,以达到消灭阶级与剥削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帝王不贤,百姓不贱,不分工种,不分城乡。所有的物品不分贵贱,实行按需分配,才能让所有百姓都不萌发偷盗的念头,使帝王与百姓共享社会资源。帝王不崇尚珍宝,百姓不看重缺货,人人大公无私,社会井然有序。因此,在现实阶级社会中帝王的治国思想是:统治百姓的思想并让他们有饭吃,淡化他们的理想并强化他们依赖体力生存的信念,使他们不能有非分之想。通常是使百姓处于无知识、无欲望状态。假若百姓中那些有知识的人没有勇气并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的话,国家就不会不太平吧。(待续)

TOP

我看老子——第三章(三

TOP

【随笔】
在本章中老子首先阐述了实现无阶级社会形态的三大治国举措:第一,消灭阶级及阶级斗争,并缩小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第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商品重新转化为产品;第三,大力提高国民大公无私的思想觉悟,使社会安定。其次阐述了现实阶级社会中帝王治国的三大举措一个目标:三个举措,第一,用衣食住行控制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二,充分发挥淡化理想、强化体力的信念作用;第三,实施愚民政策让国民无知无欲,并实施高压政策使有知识者惧怕酷刑而没有勇气发挥他们的才智。一个目标就是国泰民安。老子从哲学的角度将治国思想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无阶级社会或以缩小阶级、城乡、工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为宗旨的治国思想,在治理国家上要逐步缩小等级、贫富差距,减少“三大”差别所导致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治国目的;这一类治国思想是对无阶级社会或阶级社会中执政阶级代表先进阶级思想的概括与总结。另一类则是在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严格遵守仁义礼制,即奴隶与封建社会的宗法(或分封)等级制度,仁义、宗法等级制度的实质是愚民,礼仪制度、宗法等级制度的实质是愚民加刑民(只约束百姓的刑罚),它们是调整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等级制度的行为准则,更是奴隶贵族与封建贵族治国思想的基本原则。因此仁义(以仁义为主,以礼制为辅)被称为奴隶社会立国的基本纲领,而礼制(以礼仪制度为主,以仁义为辅)则被称为封建社会立国的基本纲领。是否坚持这一立国的基本纲领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会掉以轻心,而是严格坚持与遵守这一基本纲领。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王朝,由夏禹(黄帝部族中颛顼一支的后裔)创建于公元前22世纪或前21世纪,历经近5个世纪(约450年),亡于前17世纪的夏桀,自禹至桀传了十多位帝王。夏禹因坚持仁礼而创建了夏王朝,而夏桀不坚持仁礼这一立国的基本纲领而葬送了夏王朝。夏桀残暴无道,赋敛无度,鱼肉百姓,民怨沸腾。众多百姓诅咒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大意是这个太阳(喻指夏桀)什么时候能灭亡啊?为了推翻他的暴政我们(指百姓)不惜与他同归于尽。成汤利用万民仇怨、诸侯不合的机会,率正义之师出兵伐夏,有“十一征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之称,先剪除了夏的翼羽,再战夏于鸣条(今河南商丘东),夏桀惨败,死于南巢(今安微巢县)。于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灭亡,商王朝正式建立,建都于亳,成汤即位时,约有三千(也有些资料说是八百)诸侯前来朝贺,由此可见商汤所开创的商王朝的盛况。但既是如此强大的一个商王朝也葬送在了纣王的手中,商朝自汤创立,至最后一个帝王纣,共传了30位帝王,历经17世(古代称30年为一世)约550多年。特别是仲丁帝之后历经了历史上称为“九世之乱”(从仲丁至阳甲共传九位帝王)和“盘庚迁都”(盘庚将商都由亳迁至于殷后,商也称殷)的时期,时至纣帝已是“惟妇言是用”(《尚书?牧誓》),即纣帝只听信女人的话,不理朝政,淫乱至极,战乱不断,荼毒生灵,并残暴地鱼肉百姓,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由夏、商的盛衰不难看出,夏禹坚持仁礼创立了夏王朝,夏桀不坚持仁礼而导致其灭亡;商汤坚持仁礼又创立了商王朝,商纣不坚持仁礼而又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由于夏桀、商纣的不仁导致了达官权贵们的胡作非为,这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吧,也就是说在夏桀、商纣丢掉治国基本纲领的同时,也丢掉了他们的执政地位,王朝的灭亡也就成为必然。纵观古往今来诸多王朝盛衰的事例,败亡者又有几人不是自坏规矩而自食其果的呢!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借贾探春之口描述对贾府“抄检大观园”的看法:“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曹雪芹在此也是以家族喻指国家。由此看来这另一类的治国思想是对衰退、腐朽、没落统治阶级思想的概括与总结。(待续)

TOP

我看老子——第四章(一)

TOP

我看老子——第四章(二)

TOP

【译文】
在宇宙这个无限大的容器里,或许你使用的正是没有被其他物体所占有的空间。无始无终、深邃渊远的宇宙时间啊!在一切物体产生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宇宙有四大自然作用:一是锉平所有物体的尖角与锐沿;二是化解所有物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三是调和所有发光天体与荧光天体的光亮。四是聚集与同化各种微粒状物体。澄清透明、无边无界的宇宙空间啊!它的所有空间容积又大大超过了宇宙中一切物体所占有的容积。我虽然不知道宇宙是谁的后代,但我好像知道宇宙是上帝的祖先。(待续)

TOP

我看老子——第四章(三)

TOP

【随笔】
老子在本章中首先阐述了宇宙是哲学与天文学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并以比喻的手法陈述了宇宙的作用特点,即宇宙像个永远都装不满的无限之大的容器,每一个人每时每刻不在占有宇宙空间。其次阐述了宇宙时间的特点是既深远又深邃,既无始又无终啊!假若没有宇宙这个空间在先形成,那么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将无法形成,因为任何物体的形成都需要空间,不占有空间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三是阐述了自然界中的四大作用,老子在《老子?第五十六章》中进一步阐述了人类社会效法自然界中的这四大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所不同的是在自然界是先解决矛盾然后再和谐共处,而在人类社会中是先融入社会,然后再解决矛盾。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四大作用所产生作用的顺序是“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四章》),而在人类社会中四大作用所产生的顺序是“和其光,同其尘,锉其兑,解其纷。《老子?第五十六章》:”。四是阐述了宇宙空间的作用特点是既澄清透亮,又无边无界,并且它的容积又大大超过了一切物体所占有的容积。五是阐述了不是上帝创造宇宙,即不是宇宙统一于上帝,是宇宙统一于物质,也就是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结论贯穿于时空观、物质观和宇宙观之中。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时空观、物质观和宇宙观的话,就时空观而言,唯心主义哲学阵营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上帝或神灵所创,而唯物主义哲学阵营则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老子对空间的认识是“渊兮!似万物之宗。”(见本章解读),对时间的认识是“湛兮!似或存。”(见本章解读)这就足以说明了老子的时空观是属于唯物主义哲学这一阵营的(但有些观点认为老子的时空观是亦唯物亦唯心)。就物质观而言,唯心主义哲学阵营认为物质是由上帝或神灵所造,而唯物主义哲学阵营则认为对物质的认识截止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个基本历史阶段;现在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将老子的物质观归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范畴之内,但从老子对宇宙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认识上看,即“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本章解读)他认为物质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辩证关系,这样就理应划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范畴。就宇宙观而言,唯心主义哲学阵营认为上帝或神灵产生在先而宇宙产生在后,则唯物主义哲学阵营则认为宇宙产生在先而上帝或神灵产生在后,正如老子所说:“吾不知其(代指宇宙)谁之子,象帝之先。”(见本章解读)这也就足以说明了老子的宇宙观是唯物的(但有些观点认为老子的宇宙观是亦唯物亦唯心)。同时也间接阐述了上帝与物质、唯物与唯心的辩证关系。(待续)

TOP

我看老子——第五章(一)

TOP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解读】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天地:天与地,天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太阳,广义是指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地是指地球。在自然界中或宇宙中天与地是一切物质的创造者。有时用天地代指世界或宇宙。
2、仁:两个“仁”字均是对人亲善,仁爱的意思。《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此喻指阶级。
3、以:两个“以”字均作介词。可译为“拿”、“把”。
4、为:两个“为”字均是当作或视为的意思。
5、刍(ch

TOP

我看老子——第五章(二)

TOP

 29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