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不看不知道:中日战争“十大惊世之语”!

七、“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中坚……”
以上是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的开头,我在《抗日战争中的十大豪言壮语》一贴中已经收录过,之所以再次提及,只是想强调一点,中华民族就算在武力上会遭到挫折,但中华文化必不会失败,虽经九死,但必定能凤凰涅磐,辉煌再起。
八、“……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日本平时国防军有二十个师团,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芦沟桥战事发动前夕,日本便动员全国,首批派遣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攻击,与其南下的主力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凇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既无异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峡,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而占领中国各重要城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等到大势已去,纵使我们的极端主战派也只好钳口结舌。则以蒋、汪为首的反战派和三日亡国论者自将振振有词,率全国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然后,一俟德、意向外侵略,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狂风掳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余。如此,二次大战结束的面貌,恐将完全两样了。”(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每次读抗日英雄李宗仁的这段事后分析,总是惊出一身冷汗,1937年如真发生这般情况,我等今日该是如何?1937年没有发生的,以后就不会发生吗?慎之、慎之。
九、取缔、取消、引渡、样、手续、的、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又、若、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律、大律师、代价、让渡、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各各、法人、重婚罪、经济、条件付之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
1915年,一位署名“将来小律师”的作者在一本《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书中列举了流行的日本新名词五十九个。有少数除了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还能见到,如##、哀啼每吞书(哀地美敦书)之类,有个别词汇现在已不大使用。但绝大部分我们至今还广泛的使用着,并且早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还是民国初年的粗略统计,如果现在再来做这项工作,结果会更令我们惊叹。如:干部、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什么什么族、派出所、警察、宪兵、检察官、写真,……简直俯拾皆是。
日语受汉语的影响更深,这连例子都不用举了。两个如此密切影响的国家,能和平共处才是两国之福啊。
十、“如果实施赔偿,负担就会加在和那场战争一点也没有关系的战后世代身上。”
2002年9月,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同国会议员讨论是否向受到侵华战争遗留毒气戕害的中国人提供医疗援助时,竟深思熟虑地做如上表示。

之所以把这句话作为结语,是想增加一点警示意味,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竞争不过才拉开序幕,如此强邻在侧,如此没有历史感的强邻在侧,如此一直坚持在二战中不是败于我们,而是败于美国的强邻在侧,同胞们,深思啊!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