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浅析前苏联大清洗时期群众的变态心理

暗长。
其二,“左”倾理论政策的影响以及斯大林晚年的错误引导
“大清洗”时期,“左”倾路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它直接影响着群众
的心理活动。比翅,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不适当的阶级政策;又如1934年
12月,在斯大林主持下通过的一份《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
即指导大清洗的纲领性文件更是集中体现了斯大林一整套“左”的理论方针政策.《决议》
规定:<1)有关恐怖组织和对苏维埃政权工作人员进行恐怖活动的侦察工作不能超过十
天;(2)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给被告,(3)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参加审判;
(4)不接受判决上诉书和赦免请求书;(5)极刑判决被宣布后立即执行。@这些命令和规定
的内容几乎是荒谬绝伦的,它不仅对清洗运动走向高潮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而且构成
了大规模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秩序残暴行为的基础,为有意识地制造各种冤假错案大开了
方便之门。根据这些规定,任何不同意见都会被指控为“策划”恐怖活动,被告被彻底剥夺
了申辩、上诉的权利,即使明明是冤假错案,司法机关也可以明目张胆地不予调查复审,只
要愿意,可以把任何人杀了再说,即使造成严重后果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由于在意识形
态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得不到解决,强调的是“人民忠于领袖”,而
不是“领袖忠于人民”,在群众心目中,斯大林的地位因此而不断提高,甚至达到登峰造极
的地步。而雅戈达、叶若夫、贝利亚这帮奸传小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自称是“斯大林路线
的忠实捍卫者和执行者”,打着革命的旗号,到处煽风点火,蛊惑人心,陷害忠良,以至许多
人被他们欺骗、愚弄和利用。
其三,俄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定势 以沙皇为政治核心、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俄国封建传统文化,经过近现代史上外来文
北的多次冲击?虽已日薄西山?但并未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消失,相反,由于历史凝聚
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它逐渐变为一种心理定势而植根于群众的心理结构之中。传统文化
中许多消极的成份.诸如偶像崇拜、个人迷信、绝对平均主义等观念意识,作为一种心理定
势仍然时时处处左右着少、们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大清洗”时期在群众身上体现出来
的“重权不重法,习惯于家长制作风,留恋集权制、终身制”等心态特征,就是封建传统文化
心理的故态复萌。
其四,广播、电影、戏剧、报纸、杂志等复制环晚的刺激作用
“大清洗”期间,塔斯社、《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其他一些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替清洗
“反革命分子”、“右倾分子”、‘恐怖分子”、“间谍”、“卖国贼”张本的喉舌和工具,在复制环
境的刺激和影响下.群众变态心理不断被强化,这样,那些文化素质较差、缺乏明察是非能
力的群众一味地相信欺骗,甚至被宣传弄得神魂颠倒,也就不足为怪了。⑩
三、值得吸取的几点教训
社会变态心理的形成要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产生一
定的消极影响。“大清洗”时期群众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变态心理的驱使下,导致了一系列越
轨行为的产生,使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局面之中,其教
训是极深刻的。
首先,只有矫正群众的社会变态心理才能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大清洗”时期.
群众变态心理滋生和助长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席卷全国的“诬陷”、“审判”风、“揪叛徒”
风等频频刮起,冲击了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和谐、互助、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被冷漠、斗
争、怀疑所替代,社会风气被严重败坏,而群众变态心理又为社会不正之风提供了生存的
心理土壤。所以,要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就必须矫正群众的变态心理。
其次,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群众自身的文化素质,是防止群众心理活动发生变态
的关键。教育能消除愚昧,能增强群众认知能力和免疫力。如果对教育事业不重视或重视
不够,结果只会导致无知、盲从、迷信、保守现象的大量存在。正如启蒙学家和百科全书派
学者歌德所说的那样:无知是最大的祸害。无知一旦当权,就会鼓动无知;依靠无知,就会
产生希特勒主义这样的历史怪物。⑩又如列宁所说:“忽视了高深知识的学习,只会便利骗
子手蛊惑宣传和反动派愚弄那些只学习字母的人”。⑥
再次.要形成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必须有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氛围。前苏联三十年
代“大清洗”的历史实践,从反面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创造健康的文化心态,需要
有合理的社会规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法律的等等;需要有正确而稳定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和根除小生产观念,涤除传统
文化之糟粕,吸收外来文化之情华。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群众才能在急剧、复杂的社会动
荡中不致于因为失去行为规范的“参照系”而发生心理失衡.
总上所述,三十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发展与群众的变态心理是密切相关的。群众变态
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大清洗”所提供的历史条件,同时它对当时的社会又起了一定的消极
作用。在逐步实行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改革的今天,为提高我国人民对改革的心理承受
能力,为了实行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我们对半个多世纪以前苏联“大清洗”时期那
些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观念、心理特征进行一些反思与回顾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