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浅析前苏联大清洗时期群众的变态心理

浅析前苏联大清洗时期群众的变态心理

特定的社会氛围造就特定的社会心理特征。本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大清洗时期的群众,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其心理活动自然也受其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历
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大清洗”是一场以“肃清反革命”为直接目的,又以“免职、控诉、审
判、流放、处决为表现形式的政治运动。”①透视和剖析大清洗时期群众的心理态势和心理
活动,对于认识“大清洗”发动和持续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于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亚文
化,无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
的具体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作一初探。
    一、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的种种表征
    正如社会个体具有不同质态的心理特征一样,社会群体亦有常态性心理和变态性心
理之分。仔细考察“大清洗”五年之中群众心理活动的轨迹,可以看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方
面,从大清洗一开始,就有不少原苏共党员、干部对这一运动表示怀疑,不愿积极跟着跑,
不愿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原则②;另一方面,举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审判会是随时可遇。从党
的高层领导.到军队、共青团、职工会、科学界、文化艺术界、经济界……各行各业.尤其是
其中的优秀分子,许多都遭到镇压.’在大清洗的浪潮中,不仅几十万党员曾举手表决赞成
把“人民敌人”开除出党,而且几百万普通苏联人也参加了集会和示威游行,他们都要求对
“人民敌人”进行严厉镇压。大多数苏联人之所以真诚地对“人民敌人”的活动表示愤怒,是
因为“他们信任斯大林和内务人民委员部机构的缘故”。③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作用于社
会.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社会效应。具体言之,“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主要有以下六方
面的特征。
    i、狂热的索拜心理
    由于对领袖人物的爱戴和信赖而衍变成宗教式的顶礼膜拜,在心理机制上它具体表
现为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少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片面强调个体的作用并加以神化.以
至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许多非常现象,诸如对斯大林的无以复加的歌功颂德,亿万人民对
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等等。这种对领袖人物狂热的崇拜心理,沉淀、弥漫于“清洗”时期的群
众心际,并贯穿于“大清洗”的始终。
    2,病态的恐惧心理
    由有限度的恐惧病变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恐惧,是“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的
又一显著特征。在“大清洗”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由于全国所有企事业单位包括公共场
所都有内务部工作人员驻足。全国建立了一大批情报员和告密者组成的、掌握每个人命运的庞大情报网;内务部还为几千万人建立了专门的档案,以便随时都能给某人加上一个罪
名。④因此,“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对党多么忠诚,也不论他的历史多么清白,都有朝不保夕
之感。每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厄运临头,于是,大家都象被判死刑而又不知何时行刑的
囚犯一样,处在高度的恐怖之中。”⑤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社会现实,许多人说话言不由衷,
行动时也总是心有余悸。对于“大清洗”,不是保持沉默,就是唯唯诺诺。“唯其如此,他们
才得以荀全性命,免遭池鱼之殃”。⑥长期、无限度的恐惧感在群众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发挥
作用,从而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抑和忧郁。
    3、固执的自大心理
    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非常时期、非常条件下往往也会演变成虚骄心和自大狂。在那个政
治冲击和鞭答人头的运动里,似乎人类科学史上一切发明和创造都是来自俄国人,俄罗斯
大地是世界文明的唯一不尽的源泉.时时是“俄罗斯第一”;处处是社会主义至上。许多人
为自己祖国享有大国的殊荣而感到自豪和陶醉。因此,“就沉溺在‘自己的’、‘本民族的’之
类的沙文主义的‘夜郎自大’声中,一切‘西方影响’均被宣布为危险的和有害的。”⑦在这
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反面,也形成了一种虚骄心和自大情绪。在国际社会这个大系统
中,苏联社会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有机系统,对外来文化,无论是先进的还是
落后的,都斥之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反动文化”,而对自己的文化状况又作不切实际的夸
大。
    4,消极的保宁心理
    与积极的求稳心理不同,消极的保守心理也属于一种心理变态。在俄国文化心理的长
期发展过程中,广大群众形成了朴素勤劳、积极进取的品格。但由于受“大清洗”历史条件
的限制,群众身上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很少能发挥它的功能。相反,那种安于现状、不思
进取、缺乏开拓竞争精神、害怕新鲜事物的保守心理⑧,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却得到了充
分体现。在全盘集体化之后的苏联集体农庄中,人们“出工一窝蜂,大家磨洋工”、“干好干
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无疑可以看作是这种心理特征的最好注脚。“大清洗”年代这
种心态也反映在群众一般生活和习惯之中,办事常常不讲时间和效率,循旧性思维方式支
配着人们的行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等观念、态度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
当然”,而且还“理所当然”地传递给后来者。
    5、幼稚的盲从心理
    相对于从众心理而言,盲从心理是一种缺乏理智感的心理障碍。群众中的相当一部分
人,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分不清是非、美丑和善恶,仅仅把对领袖人物的态度作为判别
“左”和“右”、“革命”与“反革命”的唯一标准;一切都以领袖个人的是非为是非,毫无自己
的政治判断力。比如,当年除少数反对派外,广大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还都是拥戴、支持斯
大林的⑨;再比如,那些坚信党的口号、一直把斯大林当成“自己人”的人,就真的相信“清
洗过程中被处决了的社会革命党人、被流放出国的托洛茨基、被消灭了的反对派、被枪决
了的元帅们确实是‘帝国主义的雇佣者’”⑩,清除这些雇佣者是有深远意义的,因为,“他
们相信:他们每消灭一个叛徒,就可以在以后挽救成千人的生命,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命
运。n ,^,所以,对于被清洗的大量死难者,没有谁公开表示过不满。@
      6、扭曲的逆反心理
    顺从心理的对立面是逆反心理。如“大清洗”期间关于阶级斗争的观念被漫无限制的强调,各种报纸、杂志、广播以及大大小小的审判等无时无刻不在传播“阶级斗争新动向”
的信息,虽然它在开始的时候对增强人们的阶级斗争观念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信息超过T
社会的实际情况及其承受能力的时候,人们就对它感到淡漠、厌倦乃至憎恶了。比如,“人
民对斯大林专制的憎恶日益加深,甚至影响到党内的积极分子,就连国家政治保安局内也
士气不振,……工厂的墙上,处处可见反对斯大林的愤怒标语”便是明证。⑩群众开始由关
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最后发展为对政治敏感、甚至反感,这种反常现象所体现出来的心
理特征,在“大清洗”的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影响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形成的基本因素
    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群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和非自身的客观因素两个方
面所起的作用。影响“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
如下几点:
    其一,封闭式的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大清洗”时期苏联的社会格局基本上是垂直隶属型结构。反映在政治体制上就是自
下而上层层隶属,高度集中,社会内部各组织、组织内部各个人没有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
独立的地位;就经济体制看,国家以指令性计划和统一的经济模式来调控整个经济领域的
活动,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粮食生产,长期忽视经营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在意识
形态方面同样也表现出高度集权的特征。这种集权又和大清洗交织在一起,造成意识形态
领域里极不正常的状态。这种封闭式的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作用于群众的心理活动,使
得群众常态性社会心理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压抑,而变态心理却能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潜滋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