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资料:基督教在中国

* 1840年代鸦片战争后,中国被炮火打开国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亦被列入条约,传教士以此为护身符进入内地传教,基督教也随之进入中国。大批西方传教士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扩展基督教,建立教堂,同时也办立学校、医院、孤儿院等机构,基督教开始在中国获得了很多信徒。英国和美国宗派,如英国循道会,继续派遣传教士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驱逐传教士。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新教传教士在介绍中国方面的作用超过任何人。太平天国的起源就与传教活动有关。但相当部分传教士行为不端,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传教的范围而成为侵略中国的西方国家的工具,引起了中国人对基督教的不满与仇恨。例如,1900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中,许多传教士拿起武器,参与巡逻和枪杀义和团,当然,也有很多传教士与基督徒被杀。又如,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许多西方传教士也是烧杀抢掠的一员,趁火打劫,大发横财。
近代
由于基督教教义强调只能拜耶和华上帝,不能拜其他偶像,因此与"祭奠祖先"等很多中国传统习俗产生了很大抵触,使得基督教之前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直到后来来中國传教的剛恆毅(1922年-1932年)与雷鸣远神父教宗解释中国人祭祖敬孔礼并不违背教会的信仰,中国人这么地做是为了向已亡的父母和祖先表达尊敬。教宗碧岳十二世因而在1939年12 月8日删除了祭祖敬孔的禁令,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彭育申,2000)直到民国成立以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保障了宗教自由,加上當時很多革命人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也是新教徒(例如: 孫文 、宋教仁、廖德山,以至後期的蔣中正和張學良等),因而在民國初期新教的發展比清朝時好。
1919 年巴黎和会对中華民國的不公,引发五四运动,之后也引发了一场从1922年到1927年间的“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不同的是,主要参加者是激进知识青年。
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同年底蔣中正與宋美齡完婚,宋家是基督教家庭,蔣中正也為此受洗為基督徒,也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正式信奉上帝的領導人,由於國家領導人信奉的關係,新教在中華民國的發展變得相對寬鬆順利許多,甚至政府還給予某種程度的支援與鼓勵發展。
抗战时期,因为战争,男性都参军去,外国传教士被抓进集中营去,为了延续教会事工,中华圣公会决定在香港按立一位女性(李添嬡女士)成为牧师,然后派往澳門赴任,成为全世界第一位被按立的女性牧师。中华圣公会的决定引起当时全世界教会的反弹,因为过去女性从来没有担任过教会内任何重要职位。在普世圣公宗其他教省要求之下,该位女牧师被逼辞去牧师职位;另一方面,中华圣公会努力斡旋,陈明当时中国形势的险峻。最后,中华圣公会的决定终于得到普世圣公宗及其他教省的认同。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基督徒人数不到70万。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