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8月11日报道 近年来,来自越南、柬埔寨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境外黑工大量涌入广东,冲击着珠三角的用工市场。记者调查发现,“洋黑工”入境已形成产业链,非法中介提供介绍、运输、提供假身份证等“一条龙”服务。
“洋黑工”正在考验着我国入境人员管理的相关制度,专家表示,中国未来可能将广泛面临劳务输入问题,相关法律
法规的健全须提上日程。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广东省的高度重视,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两位副厅长昨日已带队到珠三角调查“洋黑工”情况。
“洋黑工”涌入珠三角
外籍劳工肯干、能吃苦、工资低,很多珠三角工厂明知用的是非法入境的洋劳工,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月中旬,佛冈县公安机关在位于广东清远市佛冈一家名为“万兴电子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的工厂内,发现了24名涉嫌非法偷渡入境的越南籍劳工。其中一位名叫中良的越南劳工说,他14岁就从越南偷渡过来,已经在珠三角几个工厂打了5年工。
“他很少与我们打交道的,平时都是独来独往,非常警惕。”国内工人告诉记者,最多时厂里有30多个越南人,大多在回收车间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说起对越南人的印象,厂里工人挺有好感。“很能吃苦,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就是工作,每天大包小包地背来扛去,不少我们不太愿意做的辛苦工作,都是他们做了。”
记者了解到,“洋黑工”现象并非佛冈这一家工厂独有,深圳、东莞、云浮、肇庆等地都曾发现。一段时间以来,广东的“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住、非法工作)黑工,除越南人外,也有不少来自东南亚的缅甸,南亚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甚至还有非洲的。
东莞某制鞋企业的李老板告诉记者,柬埔寨、老挝的工人工资待遇的水平比国内工人少1/3,一旦经过3—6个月的适应期,他们的持续劳动能力要比国内工人强。“国内很多年轻工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在广西、广东等地,一些企业老板对境外打工者抱有好感。在珠三角一带的玩具、制鞋、皮革等工厂,“洋黑工”的收入平均为每月800—1000元人民币,要比他们在国内的月收入高出不少。
近两年广东民工短缺,外籍劳工肯干、听话、能吃苦,从事的一般是最艰苦的工作,因此很多工厂明知雇请的是外籍人士,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洋黑工”蜂涌而入。
此前广东省公安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仅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查处的非法就业的外国人就达154人。
非法入境“一条龙”产业链
组织偷运一个越南劳工到广东工厂可得到1200元好处,扣除车费、食宿费用后至少还有700元以上的利润
“珠三角市场繁荣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周边国家贫困阶层人口流入。就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内地民工涌入广东一样。”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甘文传说。
据了解,2005年之前,东南亚黑工大部分都是用在边境有亲戚关系的中国边民为“跳板”。近两年来,用工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催生出介绍、运输、提供假身份证等非法“一条龙”服务产业链。据了解,从事这种业务的大多数是广西边境地区的劳务服务公司,“洋黑工”不再需要亲戚关系就可以大批直接进入珠三角、甚至长三角打工。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越南与广西东兴、凭祥两个口岸地区水陆相连,边境贸易通道多,越南人很轻易便可偷越边境线。那些从事“洋黑工”生意的中介公司,常常把招聘点明目张胆地设在离边境线不远的地方。
据知情人士透露,“组织偷运一个越南劳工到广东工厂可以得到1200元的好处,扣除车费、食宿费用后至少还有700元以上的利润,组织偷运非法劳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
转运黑工的非法中介组织与用工企业往往达成“利润默契”:中介组织将非法劳工交到企业之后,企业每月从黑工中获得的利润,有一半以上要分给非法中介。玩具、制鞋等企业,黑工工资要比正规工人少1/3,全部归非法中介,而且年底的时候还要按人头给“人头费”。
据悉,广东省政协早在2008年就已经“围绕我省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现象日趋严峻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用洋工带来管理新难题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大批劳务人员入境,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法律
法规都存在空白和滞后
广东省劳动学会顾问张荣发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大批人员入境,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也给中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一项新课题,法律
法规都存在空白和滞后。
据了解,有关部门对境外黑工等“三非”现象,基本的处理办法就是———“发现一个、查处一个、遣送一个”,对私自雇用外国人的单位和个人,在终止其雇用行为的同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其承担遣送私自雇用的外国人的全部费用。但这并不能有效制止外籍工人非法进入我国务工的现象。
在监管层面,尽管相关执法部门不断加大对“洋黑工”的查处,但要堵住“洋黑工”入境实非易事。100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有许多人通过小道或者趟过界河,几分钟就能越过国境线,边防监管往往鞭长莫及。
有专家认为,目前通过对监控设施的投入来试图缓解外籍黑劳工,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我国对非法入境的务工人员的处理比较“宽容”,一般就是遣送出境,而且费用大多是由雇用方承担,处罚成本实在太低。
该人士表示,我国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1986年开始正式实施,距今已经20多年,是否还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值得探讨。
专家表示,中国未来可能将广泛面临劳务输入问题,相关法律
法规的健全须提上日程。
对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这个问题来得更早一些。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甘文传透露说,广东目前正在着手修改《流动人员就业管理条例》,其中就涉及到雇用外籍打工者的相关内容。
珠三角开放外籍劳务市场?
有学者指出,中国只希望输出劳工,而不希望引进,甚至把外来劳工视为洪水猛兽,从长远来看比较保守
“洋黑工”现象有其存在的土壤。有专家称,“洋黑工”潮几乎与“用工荒”同步,折射了珠三角隐藏的巨大劳力危机,值得警醒。
据预测,未来中国劳力缺口达到1亿以上。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的阵痛转型中,是否可以依靠放开部分外籍劳务市场,来解决“用工荒”问题,值得探讨。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着各种肤色的洋人来华“淘金”。广东省劳动学会顾问张荣发认为,如果我们像日本、香港一样开放部分外籍劳务市场,对这些进入珠三角打工的外国人就能够进行比较有序的管理,就会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
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甘文传却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是否开放外籍用工市场涉及到我国的主权问题,也涉及到就业结构问题。解决用工荒问题不能简单依靠放开外籍劳工市场,“要看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劳动就业问题,要重点培育、发掘自己的劳动力。”
他说,现在用工市场不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是许多企业给予的工资太低,人们就业的愿望降低。如果再放开外籍劳动力市场的话,势必工资水平会降低,这样会扰乱目前的就业市场,也会冲击最低工资标准,对广大的劳动者是不利的。
他认为珠三角中低端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对于非法入境的“洋黑工”应该重拳打击。
但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只希望输出劳工,而不希望引进劳工,甚至把外来劳工视为洪水猛兽,从长远来看是比较保守的。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