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男子4次冒充名人诈骗 “中石化处长”骗471万

男子4次冒充名人诈骗 “中石化处长”骗471万

带病受审的冯燕宾。本报通讯员 王鑫刚 摄

骗子冯燕宾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诈骗人生。其曾假冒央视名导郎昆,成功诈骗文化圈若干名人,因此轰动京城。昨天,冯燕宾再次走上市二中院被告席,被控冒充中石化处长诈骗471万余元,这已是其“四进宫”。
多次冒充名人诈骗
47岁的冯燕宾是海淀区无业人员,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诈骗经历可谓传奇。1996年,其因诈骗某单位电瓶,被判刑2年。此后,他因冒充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主任马国力,在3年的时间内诈骗40多位体育界大牌教练和裁判总计10万元,于2000年获刑6年。出狱仅4个月后,又冒充央视文艺中心戏曲音乐部主任郎昆,谎称央视举办有奖活动并赠送电脑,骗取了金铁霖等多位文艺界名人的电脑税金。法院判了他有期徒刑1年半,2008年1月刑满释放。
自称中石化处长骗中年富婆
据检方此次指控,出狱两个月后,冯燕宾又干起了老本行。其自称“中石化公司处长”,经人介绍,结识了陈女士,并住在陈家。2008年5月,陈女士将其前夫在某研究院的法人股权证拿给冯燕宾,让他咨询是否可兑换现金。冯燕宾并未咨询,而是伪造了公章、收据等,以某研究院需要购买股权为名骗取陈女士5万元,被陈女士发现后两人分手。随后,冯又通过婚介所认识了孟女士。交往期间,冯燕宾称可低价购进劣质汽油,同时利用自己“在中石化的关系”将这些油变成合格油,转手就可赚钱。孟女士听信了冯,从去年2月底至6月,不断借钱给冯燕宾投资,总计数百万元。
检方建议从重判决
对于指控,冯燕宾起初全部否认。其把与被害人的每笔经济往来都说得非常详细,称自己有借条,还让法院查他银行账号。不过,当法官让他提供具体银行账号时,他又说包被人抢了,凭证丢了。冯还否认自己和陈女士等人谈恋爱,称只是普通朋友。然而,公诉人出具的被害人证言称,冯燕宾非常能说,主动和女人搭讪,在地铁站就能提出和人谈恋爱,当晚就住人家里。
公诉人在发表意见时指出,冯燕宾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且是累犯,建议法院对其从重处罚。案件没有当庭宣判。
■现场
托病不想受审炒律师自辩
昨天的庭审原定于上午10时开始,冯燕宾却通过书记员转达,他因心绞痛暂不能受审。对于记者来说,这并不陌生。2007年2月,冯燕宾因冒充郎昆在东城法院受审时,也曾左手捂着右胸,称自己有心脏病。
法院随后联系医生去暂看室给冯燕宾检查,医生称冯的血压有点高。经过与法官沟通并服药,冯燕宾最终于10时30分表示可以坚持受审。随后,穿着病号服的他步履沉重地走进法庭,歪坐在被告席上。与3年前相比,冯面容憔悴,眼眶深陷,眼神空洞。
记者注意到,冯燕宾没有家属旁听,也没有请律师。据悉,法院曾试图联系冯燕宾的家人,询问是否给冯请律师,但冯燕宾提供的电话号码都不对。法院于是为其指派了一名律师,但冯燕宾会见一次后觉得不满意,把对方炒了,称要自己辩解。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冯燕宾申请吃了一次速效救心丸。随后,他坐直了身子,开始接受法庭调查。
■分析
被告或存人格缺陷
受过牢狱之苦的冯燕宾为何反复诈骗?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李教授说,诈骗罪的特点是不伤害人,只是骗取被害人钱财,实施这种犯罪的被告人,自我谴责的内在因素不严重。
李教授分析,重复实施诈骗的被告人往往存在人格缺陷,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早年家庭教育。她举例说,如果家长从小教育孩子“人穷志不穷”,一般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去骗。
李教授称,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刑罚处罚只能教育人的认识问题,但不能教育人的习惯问题。所以,对于像冯燕宾这样的惯犯,尽管受过牢狱之苦,并不能解决诱发他诈骗的心理问题。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刘薇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