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官员批全运会劳民伤财 应暂停申办

官员批全运会劳民伤财 应暂停申办


●近几届全运会每届总投入多在千亿元以上,开、闭幕式场面越来越宏大,耗资惊人。但与此同时,高额投入的体育设施在赛会之后大多无法为普通百姓所享用。
●比赛内容的社会公信力不足。一方面全运会成绩是考核各省市体育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高额奖金背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据了解,部分省(市、自治区)对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官员等的奖励总金额高达上亿元。
本报讯 昨天,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大会发言时,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苏省主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建议,暂停全运会申办,由已具备相应设施条件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六省市轮流主办。
现象:每届总投入达千亿元
建议:严控开闭幕式规模
赵龙指出,自2001年以来,全运会主办城市均采用申办形式产生,但从实践来看,一方面往届举办城市大量场馆资源闲置,使用率极低,另一方面新的承办城市又新建设场馆和其他配套设施。
他说,近几届全运会每届的总投入高达千亿元,但高额投入的体育设施在赛会之后大多无法为普通百姓所享用,造成浪费。
赵龙呼吁,要制止在全运会举办规格上的攀比之风,严格控制开、闭幕式规模。
现象:比赛公信力遭质疑
建议:加强对奖励资金监管
赵龙还指出,需树立奥运战略与民生体育战略并重的体育发展新思路,“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
赵龙认为,各地将全运会成绩作为官员考核重要标准,高额奖金背后利益链错综复杂。“部分省(市、自治区)对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官员等的奖励总金额高达上亿元。”
“压力和诱惑下,对全运会成绩的追求存在‘走偏’的危险。”他指出,近三届全运会主办地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巧合,以及不断见诸媒体的赛场上各种不正常现象,虽然大多没能得到确认,但已经引起公众对全运会比赛公信力的怀疑。
赵龙建议,改革地方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大幅度提高开展“民生体育”在考核指标中的比例,加强对奖励资金的监管,特别是对体育行政部门的奖励要遵循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
支持
病态政绩观致劳民伤财
金汕,北京社科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金汕看来,全运会是中国被国际体坛隔离期间的特殊产物。“现在已经不需要用体育展示国力了。”虽然支持缩减全运会,但金汕认为短期内还无法将其取消。“很多体育人才还是通过全运会进行选拔的。”
他表示,缩减全运会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从下届开始先把开、闭幕式砍掉。
金汕说,现在的全运会“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不过,在现有的干部评价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金牌论政绩的局面也不会发生改变。“这是一种病态政绩观。需要上层领导改变对体育精神内涵的理解。”
开支应经纳税人点头
陈培德,浙江省前体育局局长
“我当然支持。”陈培德说,中国需要召开一次体育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发展经济上来,体育届也需要类似的改变。”
对于全运会的改革,陈培德认为动力在内部,而不是外部。具体做法是:一、用单项锦标赛取代全运会,既可兼顾培养人才的需要,又可带动单项突出整体落后的地区的体育发展;二、学习奥运会进行瘦身;三、全运会经费开支要经纳税人点头,经人大批准。“香港亚运会预算20亿没通过,广州1200亿随便花。这说明香港法制更健全,而咱们的纳税人没权利。”
反对
申办全运会有助促经济
李振国,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副主任
对于赵龙的发言,李振国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竞技体育如果没有比赛就变成了全民健身。“全运会的内容和项目可以进行调整,但不应该取消。”
李振国建议,有能力的省市应继续申办全运会,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全运会不仅是体育赛事,它是一个载体。为什么各地申办热情这么高,这符合各地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方向。”
李振国表示,真正花在赛事上的资金并不多,更多的是当地政府的前期投入,“得到承办权的政府会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环境、绿化,甚至空气治理等。可以看到,每一个举办过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城市,之后都会留下一个很好的环境。”
链接
崔大林:全运会不会取消金牌榜
在去年的两会上,赵龙就曾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全运会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的提案。当时,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崔大林回应称:“我也不赞成以全运会的金牌数量来考核省市体育官员政绩。全运会的金牌数量,并不能反映一个地方的体育全貌”。“但是,全运会还是要搞金牌榜,因为是一种‘奥运模式’”。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静 张磊 孙海光
作者:张静 张磊 孙海光

(本文来源:新京报 )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