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97.5%的人确认身边存在形象工程 七成人反对

97.5%的人确认身边存在形象工程 七成人反对


漫画 CFP供图


一个贫困县斥资数百万元建“山寨世博中国馆”、“山寨悉尼歌剧院”;年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计划一年内完成20多亿元的市政工程建设……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62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97.5%的人表示自己身边存在形象工程,其中50.0%的人表示“很多”。
73.0%的人认为形象工程问责机制有待完善
北京市某高校建筑学院学生小刘,最近上网搜索“亚洲最大喷泉”时发现,我国竟有7座城市的喷泉号称“第一”,其中几座城市所在地区还严重缺水,“比如西安的音乐喷泉,总投资5亿元;洛阳的喷泉号称有世界上最长的369米数控跑泉。”
小刘说,城市喷泉确实让市民赏心悦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造。但这种以创“纪录”为荣的观念,可能造成巨大浪费,是否该刹车了?
本次调查中,70.0%的人明确表示“反对”兴建形象工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形象工程主要是指没有根据当地民生需要,建造的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不过,形象工程并非中国独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官员因政绩需要,也会寻求资源,耗巨资建“面子工程”。
为何当前形象工程越来越多?60.6%的人认为是“社会弥漫的形式主义风气使然”。但更多人(73.0%)归因于“对形象工程的问责和惩处机制有待完善”。
此外,71.6%的人觉得原因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健全”;69.1%的人选择“缺乏公开透明机制,难以监管”;另有64.5%的人表示原因在于“对领导干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考核过多过滥”。
“形象工程的出现,主要源于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的好大喜功。”赵成根指出,部分地方“一把手”的权力缺乏监督。在长期以GDP为导向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下,有些干部存在“论功行赏”意识,自己就由着性子做事。
“形象工程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执政水平有限。”赵成根说,不少官员特别是基层干部,很想干出一些大事儿,但由于视野较窄,作出了一些错误决策。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有时是‘身不由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说,不少形象工程之所以出现在贫困地区,是因为当地官员希望通过建设大型工程引起社会注意。
乔新生指出,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支配的资源有限。他们往往会拼命申请项目,以期获得更多资源吸引各方注意,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乔新生提醒,一些“形象工程”也应引起社会警惕。其中包括大型集会中的形象工程,比如一些地方热衷搞大型文体活动;还有当前普遍的“软性形象工程”,比如大学里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在特定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全不管这样的要求合不合乎学术规律。
如何避免形象工程?调查中,75.7%的人首选“重大工程必须全程透明”,72.0%的人建议“引入并扩大民意对干部的‘考核权’”,67.6%的人期待“完善问责机制”。
此外还有:进一步完善预算审批和公开机制(66.6%);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65.7%);严惩形象工程(56.0%);健全举报渠道(55.7%);社会应发扬求真务实作风(54.1%)等。
“一些形象工程,往往被曝光并引发社会反响后,才被问责。如何从源头上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还有待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赵成根指出,各地政府在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首先应经过专家或专业机构论证,并经过地方人大审议。在决策过程中还应对预算等相关内容进行公开公示,给民众更多“投票权”。
“普通百姓才是城市形象最好的代言人”
形象工程是否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形象?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部分形象工程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面貌,还可能带动经济发展,“比如一些城市的‘灯光工程’,虽然对民生意义不大,但也许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不过,立即有网友对此表示反对,“今年旱灾这么严重,把每天浪费的电费节约下来帮助受旱地区民众不更好?”
调查显示,68.5%的人明确表示,形象工程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那么,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应该是什么?
江苏电视台职员刘晓贝(化名)上世纪90年代来到南京工作。南京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许多道路两旁都长着高大的梧桐树。但是,近年来梧桐树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扩容的街道。“现在城市的街道、房子越来越新,树木却越来越少。全国各个城市商业中心就像连锁店一样被标准化,毫无特点可言。”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让在外地工作的青年有时回到故乡仍疑似在他乡。
刘晓贝说,如今城市的历史内涵和原生态文化,仿佛与经济发展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一些城市的“古董”,要么因经济发展而被无情抛弃,要么被旧款翻新,成为被利用的“面子”。“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而是对城市的洗劫。有些‘古董’,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形象和元气。”
调查中,65.1%的人认为,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应该是“历史文化遗迹”,56.8%的人选择“特色的风土人情”。仅17.9%的人认为“现代建筑、街道”最能代表城市形象,“新建的大型工程”的获选率只有6.3%。
赵成根认为,民众的精神面貌和幸福感,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气质。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应转变执政理念,明确社会的核心是人,人生活得是否幸福,才是做各种建设,制定各种政策方针的根本目的。比如现在一些地方开始进行“农超对接”,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这样一来,老百姓购买的蔬菜就比一般的大超市便宜30%,比一些早市还便宜10%。“这类惠民的好政策,才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


乔新生说,一座城市的气质和修养,与这个城市居民长时间的生活积淀相关。而当前不少城市的形象广告,总是对准高楼大厦,对准当地明星,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政府应该把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作为城市形象的主体,普通百姓才是城市形象最好的代言人。”
调查中,79.4%的人认为,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应该是“民众的精神面貌”;75.7%的人选择“民众的幸福感”;68.0%的人认为是“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61.8%的人觉得是“社会安全状况”。另有60.0%的人表示,“公共管理的人性化”最能代表城市形象。
作者:肖舒楠 实 习 生 吴曼至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