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解密档案:百万雄师渡江前的中英炮战真相11

解密档案:百万雄师渡江前的中英炮战真相11

  这次炮战,还留下一桩纷扰几十年的公案,那就是,到底谁先开的火?解放军前委向中央的报告中说是“伦敦”号先开火的,而英国人始终坚持是中方先开火,双方各执一词,究竟真相是什么?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云集长江北岸。长江对岸,国民党部队沿江设防,构筑立体防线,国共双方隔江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当时,国共和谈正在进行着,国民党希望划江而治,这在当时的实力对比下根本是不切实际的,蒋介石自己也知道,早已经准备着逃往台湾,中国*提出的最后期限是4月20日,不签字,就打。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陈兵长江北岸,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多华里的战线上严阵以待,积极准备渡江作战。而战备精良的国民党列兵南岸,双方互相对峙。

  4月20日清晨,长江之上雾气弥漫,漫漫江水缓缓东去,显得特别的平静。此时,距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只剩下一天的时间。长江北岸,解放军渡江作战部队已经做好战斗准备,只见在一张张伪装网下,一门门大炮直指长江南岸,等待着总攻时刻的到来。设在各个前沿阵地的解放军观察哨所高度戒备,透过望远镜,密切监视着对岸国民党阵地的一举一动。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分钟之后,一场震惊世界的长江事件即将发生,由此引发了一场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外交较量。

  4月20日上午8点30分,江面上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这时候,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炮兵三团位于镇江以东45公里的三江营阵地观察所突然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这两军阵前,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异常情况”呢?

  焦山下游约500米处,从薄雾中渐渐露出一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一艘军舰在晨雾笼罩中,若隐若现。观察所炮兵从望远镜中看到,这艘不明军舰自上海方向,由东向西缓缓驶来,若无其事地闯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区,并且朝着解放军阵地的方向开了过来。

  这两军对峙阵前,怎么会突然冒出一艘不明军舰?这到底是哪国的军舰呢?观察所立即把这个情况向团指挥所报告。随后,炮兵3团奉命鸣炮,向军舰发出警告,命令其停止前进。然而,军舰竟然置解放军的炮火警告于不顾,继续开足马力溯江而上,离解放军的阵地越来越近。透过晨雾,观察所炮兵已经清晰看到,这艘军舰悬挂着英国米字旗,编号是F116。

  这显然是一艘英国军舰,英国军舰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突然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区,在国共两军对峙的时候出现?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100年前的1840年,一段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漫长而屈辱的历史。

  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这就是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的100年间,外国兵舰在中国内河可以说是横行无忌,直到中英1943年签订《中英新约》,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才被废除。

  既然已经废除了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为什么这艘英国军舰还会在这个时候进入长江呢?这艘编号F116的英国军舰究竟是一艘怎样的军舰呢?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仔细辨认,这艘军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快速护卫舰。改进型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紫石英”号,由斯蒂芬斯船厂建造,1943年11月2日建成下水,该舰排水量1475吨,长91.3米,宽11.6米,吃水2.9米,主机功率4300马力,航速20节,额定官兵192人。武器装备为双联102毫米高平两用炮3座、双联20毫米厄利孔机炮4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炮4座、深弹投掷器8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紫石英”号在大西洋中为盟军的商船护航。二战结束前夕,“紫石英”号开始直接参与对德国海军的作战行动。欧洲战场的战役结束后,“紫石英”号又被派往远东地区。

  那么,“紫石英”号又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刻出现在国共两军阵前呢?

  1948年末,解放战争大局已定,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岌岌可危。英国政府见国民党大势已去,要求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拉福?斯玳文逊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如下请求:由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请求实施英国在长江上海至南京段江面上的航行权,并在首都南京停泊一艘皇家海军护卫舰或驱逐舰。

  表面上,英国政府是为了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救助大使馆及英联邦国家侨民,但实际上,英国政府有着这样几个目的。首先,当时与南京地区的电报联系不仅慢,而且经常出错,因此,在一个港口停泊一艘配有先进通讯设备的军舰,有利于南京的英国大使馆与外界的直接联络。其次在南京停泊的军舰,可以凭借英国非常先进的无线电窃侦听技术,监听国民党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电报波长,帮助英国远东海军获取急需的情报。

  1948年11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同意由英国远东舰队派一艘军舰停泊在南京附近水面,军舰每月轮换一次。当时英国军舰停泊的位置,位于焦山附近,距离上海200公里航程。

  1949年3月停泊在南京的英舰,名为“伴侣”号。到了1949年4月,这艘军舰就该换防了,而即将和它换防的,正是“紫石英”号。

  英国驻华大使拉福?斯玳文逊知道长江水域国共军队即将发生大规模战役,或许感到了不安。根据档案记载,4月7日,斯玳文逊致电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请他不要在这个危险的时刻派舰来南京轮换“伴侣”号。但梅登不以为然,解放军的炮兵在他眼里只是小米加步枪,是不会主动对英舰开炮的,即使开炮也不会对英舰的强大火力构成威胁。1949年4月16日,梅登决定仍派“紫石英”号前往南京,19日早上8时,“紫石英”号从上海前往南京。

  就这样,1949年4月20日,经过一天的航行,“紫石英”号出现在长江上。此时距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定的渡江日,不到24小时。

  面对这突然出现的“紫石英”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兵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呢?根据我们找到的外交部解密档案记载,在渡江战役前,中共中央有命令:如果和帝国主义军事力量发生冲突,我们不要打第一炮、第一枪,不要挑起冲突。如果他们敢于先打第一炮、第一枪,就要坚决予以回击。那么,解放军对于“紫石英”号,是听之任之,还是应该有所反应呢?

  当时“紫石英”号所在的位置——三江营非常重要,它距扬州东南20公里,距镇江东北30公里,与江中沙洲扬中岛隔江相望。“紫石英”号所处的三江营水面沿岸是长江附近水域的要点,地处长江、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处,这里地势高于周围,从这里向南眺望,运河里的舟楫,周围的港汊,都可收入眼帘。通过望远镜,南岸的田野、茅舍,国民党军炮兵,都历历在目。这里江面较窄,是很好的进攻出发地,便于步兵从这里扬帆起航,而对岸扬中岛平缓、开阔的沙洲无疑又是一片很理想的登陆场。可以看出,这个位置,是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关键位置,“紫石英”号的航线直接威胁到了解放军渡江路线。

  解放军前线指战员决定,向“紫石英”号鸣炮警告,迫使其撤离。早8时30分,解放军北岸炮1团向“紫石英”号发炮警告,为了防止击中英舰,弹着点选择在英舰左前方;但是英舰显然不为所动,于是解放军炮兵第二次向英舰鸣炮警告。

  对于解放军的警告,“紫石英”号不予理睬,继续前进,仅仅在后主炮塔侧面展开大幅英国国旗以表明身份,但同时又命令各炮塔开始转向我方炮兵阵地。

  根据档案记载,从8时30分,解放军对英国军舰进行了警告后,整整过了一个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紫石英”号之间终于发生了交火。

  1949年4月20日,上午8点30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贸然闯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对峙的江面水域,9点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紫石英”号之间发生交火。

  当时,究竟是怎么开起火来的呢?双方交战的过程大致如下:
  1949年4月20日的那个清晨,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警告,“紫石英”号非但置之不理,反而向解放军开炮,军舰上数炮齐鸣,向解放军阵地飞去。“紫石英”号继续全速前进,解放军沿江部队决定予以反击,解放军的炮火向“紫石英”号打去。第一发炮弹从“紫石英”号上方飞过,落入江中。第二发炮弹——一枚75毫米的穿甲弹,直接打中“紫石英”号旗甲板上方4英尺的地方,把舵手室穿了一个直径3英寸的洞,舵手当场炸死,舵手倒下时,将舵卡死,“紫石英”号一时失去了控制。

  “紫石英”号舰长受了伤,副舰长接过指挥权,赶紧下达全速后退的命令,但军舰似乎没有反应,仍然在前进。原来,右舷的电报设备已被震坏,因此无法得到指令,依然全速向前。9点35分,“紫石英”号搁浅在玫瑰岛以西大约150码的泥滩上,动弹不得。“紫石英”号从被炮火击中到陷于瘫痪状态,前后只用了5分钟时间。

  上午10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看到“紫石英”号上升起了白旗,立即停止了射击。不过,后来英国人说那不是白旗,那是印有英国国徽的旗帜,只是国徽比较小,他们没看见而已。究竟事实如何,不得而知。如果英国人刻意隐瞒,那恐怕是与大英帝国的“面子”有关吧。

  “紫石英”号事件引起了人们的疑问,中英双方究竟是怎么开起火来的呢?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首先发表了一个十分简短的声明,称英国军舰在中国扬子江上遭到“敌对”部队炮火的攻击,英舰“紫石英”号被炮火击伤。声明含糊其辞,不但没提人民解放军,甚至连炮火来自长江的哪一边也没说清楚。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双方交手的经过,我们从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找到了相关文件。

  我们来看这份档案文件:“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入侵我内河及我军还击后其受伤的经过报告”。这份文件写于1949年4月26日,陈述人就是当时的我军炮三团政委康矛召。康矛召在成为炮三团政委之前,曾担任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社长,是一位战地新闻记者出身的军人。

  在文件中,康矛召详细讲述了当时的作战经过:

  “四月廿日上午九时卅十分,位于三江营阵地的炮三团七连视察所发现悬挂英国旗的军舰一艘,由口岸(东)方向驶向我军阵地,团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各连待命实弹射击,并指示:如英舰不向我射击,我们亦不向其射击,如英舰竟敢向我挑衅,立即坚决还击。”

  文件中描述,紫石英号军舰通过七连第三炮位后,发现北岸我炮兵阵地,并首先向我开炮射击,我兵立予还击。

  文件中有一段描述颇有意思,是这样写的:“英舰现有华工八名,其任通译之毕世田,证明英舰首先炮击我军,但云或系操演,旋又自问,‘当时不是操演的时间与地点’。我一笑应之并告之,‘国人不应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了,为什么人家打了我们嘴巴还说是摸脸呢?’毕某立即向英军官称,‘我知道确系英舰首先攻击了’。”

  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交战中受伤搁浅,这只是整个“紫石英”号事件的开端,随后又有多艘英国军舰牵连近来,军事纷争越演越烈。

  除了“紫石英”号搁浅,还有被换防的“伴侣”号。“伴侣”号为CO级驱逐舰,由斯蒂芬斯船厂建造,排水量2530吨,长110.5米,宽10.9米,吃水3米,主机功率4300马力。还有郡级重巡洋舰“伦敦”号,排水量9750吨,长192米,宽20.8米,吃水5米,主机功率8万马力。还有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黑天鹅”号,排水量1300吨,长91.3米,宽11.6米,吃水2.6米,主机功率3300马力。

  四艘英国军舰总吨位达1.5万吨,除“伴侣”号驱逐舰外,均参加过二战,实战经验丰富,火力非常强大,仅102毫米以上火炮就有32门,另外还有中小口径火炮38门。那么,究竟事件是怎样发展的,这几艘英国重量级军舰又是怎样卷入了这场事件呢?几艘英国军舰在哪儿?从哪儿赶来的呢?

  它们都是收到紧急电报赶来的。1949年4月20日上午9点46分,距离“紫石英”号搁浅后仅11分钟,和解放军交战后受重创的“紫石英”号就发出了这封紧急电报,电报称,“紫石英”号有严重伤亡,向停泊在上游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请求支援。离“紫石英”号距离最近的“伴侣”号接收到了这封电报后,在三个小时后赶来了。“伴侣”号是一艘驱逐舰,吨位比“紫石英”号大得多,火力装备也更强。

  “伴侣”号加速向“紫石英”号驶来,同时将所有炮塔转向了人民解放军阵地。

  当天下午13时半,“伴侣”号驱逐舰疾驶三江营,试图对“紫石英”号加以援手。它来势汹汹,一边开炮,一边以每小时26海里(相当于时速50公里)的速度顺流而下,企图一举冲过解放军炮火的控制区,接近“紫石英”号。

  挨过打的“紫石英”号知道,在解放军的密集炮火下,“伴侣”号这样做只能是自讨苦吃,毫无意义,于是连忙通过无线电让“伴侣”号赶快撤退,免得跟“紫石英”号一样被解放军炮火击中。

  然而,“紫石英”号的劝告已经晚了,“伴侣”号在靠近“紫石英”号时再次遭到解放军炮3团7连的射击,中弹五发。此后,这艘英舰便利用解放军火炮射界有限的弱点,躲进解放军射击死角猛烈还击,英舰上配备有八门114毫米主炮,加之舰炮射速较快,因此面对解放军的三门75毫米野战炮优势异常明显,给解放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和损失。随后,“伴侣”号便企图靠近“紫石英”号并试图将该舰从泥滩中拖走。此时,解放军炮3团1连的三门日制105毫米榴弹炮与附近步兵部队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先后开火。激战中,“伴侣”号失去了战斗能力,两个炮塔被击毁,舰桥也被击中,航向一度失控,炮战前后持续了约两个小时,弹痕累累的“伴侣”号,冲出火力网,顺流而下。

  “伴侣”号一路仓皇逃窜,直到在上海附近水域与英国远东舰队的“伦敦”号重巡洋舰会合之后才停止了自己的步伐。根据我们查到的英国海军方面留存的档案,“伴侣”号上的《航海日志》记载,当时他们的航速是29节,大约相当于时速54公里,据说创造了当时在长江上航行的最高纪录,真应了英国谚语所说:逃跑的人总是跑得最快。“伴侣”号在当天晚上还给“紫石英”号拍来电报说“早上我们会回来的”。

  在夜幕里,为了配合营救,“紫石英”号加紧抢修,自行浮起,重新驶入了长江,但因损坏严重,只能在原地等待救援。

  4月20日的激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但问题是,解放军与英国海军发生炮战这一突发事件,对我军渡江战役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渡江前夕,中共中央对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是有思想准备的,在渡江战役的部署上,特意将二野紧靠三野,渡江后二野沿浙赣路进军,四野迅速南下,以备不测。突破敌人长江防线后,三野十兵团占领江阴、无锡、苏州;九兵团主力迂回到南京以南,指向上海;七兵团沿京杭公路,直插杭州,完成对南京的包围。二野三兵团出徽州,沿浙赣路前进,保障三野侧翼,其余部队摆在浙赣路沿线。这样部署,用意很明显:万一美国出兵干涉,解放军有足够的兵力应对。

  当时主要防备的是美国人,谁曾想最后却跟英国人打起来了,而且在炮打“紫石英”号之后,针对增援的英国军舰,冲突一再展开。

  1949年4月20日下午17点,英国驻华大使斯玳文逊给英国驻北平领事包士敦发了一封紧急电文,我们从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找到了这封电文,这封英文电文主要强调了两点:

  第一,斯玳文逊希望包士敦采取任何可能步骤,将此不幸消息告诉最高当局,并要求即下令其沿江军队,以保证此三舰之安全,并给予援救工作的充分便利,第二,他希望包士敦向当局强调这三舰之人道主义的及和平的任务,其任务是在秩序混乱时能撤退外国侨民。

  就在英国方面仍在担心所有英舰安全的时候,前方军情又有了发展。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可以从这份档案中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前委粟张致八兵团电

  (转中央指示四月二十二日)

  遭我炮击之悬英国旗兵舰为英舰,现南京英大使馆邀北平领事向我提出要求予以保护并允其营救被击毁之兵舰,现向你们立即查明以下诸事:

  一、被我击沉之F116号舰是否确系国民党舰?

  二、作战时的确实情况如何?是否该两舰先向我开炮?
  三、英“黑天鹅”号“伦敦”号现到何处?是否有报复行动,是否有帮助国民党阻我渡江之阴谋?

  这份电报的时间是四月二十二日,从这份电报中可以看到,前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似乎是把“紫石英”号当作国民党的军舰痛打了一顿的。在这份电报中还提到了两艘英国军舰,“黑天鹅”号和“伦敦”号。也就是说,长江之上中英之间的冲突已经扩大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英国远东舰队1949年4月22日发出一份紧急命令,三艘英国舰队被先后派出去救援“紫石英”号。英方派出的是:前面说过的“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万吨级重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伦敦”号有八门八英寸重炮,八英寸,20公分!那是当时解放军根本没见过的重武器。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计划用重炮压制解放军炮兵阵地,掩护“紫石英”号撤退。那么,这次两军交手结局又如何呢?

  21日上午,英舰两艘,即“伦敦”号、“黑天鹅”号,一为巡舰,一为炮舰,由嘉兴向西行至七圩港以东时,速度减慢,沿途以望远镜观察北岸,在该段停留约两小时后,继续向西行,并将炮渐移向北岸,我亦通知炮兵准备应付。经七圩港时,该舰即向我阵地发射猛烈排炮,我即予以还击,该舰旋即西去,驶至泰兴以西江面时,复遭我炮击,复东返。沿途不断向我炮击,我亦不断还击,下午该舰即向江阴方向逃窜。据观察,该舰中炮九发,有炮两门为我击毁。我阵地被轰毁一部,并有68师202团团长邓若波、参谋长王保哲中弹阵亡,团政委侯葵负伤,共伤亡40余名,打坏民房多间,群众亦有伤亡。

  粟4月26日9时。

  在整个炮战中,英方统计,“伦敦”号共发射八英寸炮弹155发,4英寸炮弹449发,阵亡13人,伤54人。解放军方面统计最后伤亡252人。但经过这场激战,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武力解决“紫石英”号事件的计划彻底破产。两艘英国军舰带着累累弹痕脱离战斗,朝下游上海方向逃去。

  而这次炮战,还留下一桩纷扰几十年的公案,那就是,到底谁先开的火?解放军前委向中央的报告中说是“伦敦”号先开火的,而英国人始终坚持是中方先开火,双方各执一词,究竟真相是什么?

  几十年后,当年任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将军在回忆录中讲述了当天的情况,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1949年4月21日清晨,在发现英舰之后,23军阵地前沿的炮兵进入临战状态。虽然并未下令装弹也未下达射击诸元,但实际上各炮均已自行装定了射击诸元,也已装填完毕,只要一拉火索,炮弹就会朝着英舰而去。10点左右,1排2炮炮长梁学路见英舰即将从自己的火炮射界内驶出,也可能是过于紧张,便一声令下“放!”,炮手闻声手动几乎是条件反射一般的拉动火索,第一发炮弹呼啸出膛。炮声一响,其他各炮乃至附近阵地上的友邻部队误以为上级已下令开火,于是也纷纷开火,一场空前激烈的炮战就此爆发。

  叶飞将军在回忆录中记载:

  野司(就是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来电话查询:“你们怎么同英国军舰打起来?谁先开的炮?”我立即回答:“英国军舰先开的炮。”电话搁下后,我马上摇通了陶勇同志的电话。我说:“江面上的军舰是英国军舰,我们把英国军舰打伤了,上面来查情况哩。”陶勇同志气冲冲地说:“有什么好查的!我最好的团长都给他们打死了!文武双全的人才哪……”他说不下去了。于是我和陶勇订好了“攻守同盟”,不论谁问,都说是英国人先开的炮。

  当时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的五位总前委成员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那位擅自开炮引发了与“伦敦”号军舰炮战的1排2炮炮长梁学成,据说他后来被关了5天禁闭,还得到了“梁前委”的外号。这是大家对他的戏称,因为在当时,只有总前委才能够下令对英军开炮。

  而当时的23军军长陶勇,得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评语,毛主席说“那么喜欢打军舰,就去海军吧”,陶勇后来调到海军,任东海舰队司令,1955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头衔。

  关于这段掌故,叶飞将军在回忆录中最后写道:

  “解放后我和陶勇同志谈起这段往事时,只有一笑了之。如今,这件事已经成了历史事件了,我想,不妨把当时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吧,不知陶勇在天之灵以为如何?”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此时,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仍然搁浅在长江之上。

  “紫石英”号事件令英国朝野乃至世界都感到十分震惊。一时间,纽约、伦敦、巴黎、日内瓦等地的报纸媒体纷纷在各自显要位置刊登相关报道。世界舆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对英国人在此时此刻闯入待命渡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控区域,并与之发生武装冲突的做法感到困惑不解。

  下面是档案中记载的当时英、美等国媒体的有关报道:

  1949年4月21日,伦敦自由党《新时报》称:英国人要问为什么在昨天与扬子江上被炮轰之英国船只,要恰在这个时候向上流航行呢?

  纽约《先驱论坛报》(巴黎版)军事记者撰文,认为英舰事件属“强有力英舰队的失败”,认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真正战斗力的一个“清楚的指标”。该文称,西方军事领袖必须完全重新评估远东军事局势,事实上是必须估计全世界的军事局势。

  在媒体的一片喧嚣声中,英国官方对事件的反应比较复杂。扬子江上的炮声震动了英国朝野,一时议论纷纷,其中以保守党议员、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最为激进,他质询政府为什么不向中国派遣航空母舰武力解决,但更多的意见还是比较务实,英国政府开始寻求外交解决的途径,关于“紫石英”号,艰难的接触和谈判开始了。

  解放军渡江以后,“紫石英”号虽然经过修理可以恢复航行,但处于两岸炮火的监视之下,不敢有丝毫动弹。

  被困的“紫石英”号官兵供应短缺,英方十分焦急,希望早日与中共高层直接会谈,但由于双方没有外交关系,中方不承认英方外交人员的身份。英方通过各种渠道与解放军高层接触,均未成功。

  1949年4月27日凌晨,康矛召收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报指示。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并不想为“紫石英”号的滞留问题花费太多精力,对第三野战军作了如下指示:为创造和谈气氛,早日解决问题,以利日后中英友好,对“紫石英”号只采取监视措施,不准缴其武装、集中其人员、断其燃料,要协助其医治伤员,供给其生活用品。

  根据“紫石英”号代理舰长克仁斯的回忆,1949年5月2日下午,炮三团政治部宣传股股长戴国良带着两名战士,乘坐舢板登上了“紫石英”号,同舰长克仁斯进行了简短的会谈。戴国良向克仁斯转达来自南京刘伯承将军的信函,信函中表示,只要“紫石英”号待在原地不移动,他可以保证“紫石英”号的安全。克仁斯非常高兴这次会谈的结果,当晚,他就把谈判的结果电告了梅登。

  在这次谈判中,克仁斯还向戴国良提出了请解放军帮助购买蔬菜的问题。三天后的5月5日下午,一名当地商人,用小船载着65磅马铃薯靠上了“紫石英”号。这名商人名叫倪金才,他还给卡伦斯顺便带来了一封写给船上华工的信,邀请他们参加在镇江警备司令部举办的免费招待会。

  根据档案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紫石英”号上的英国官兵曾进行过多次近距离接触。在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我们找到了这份材料,这里记录了在1949年5月24日至7月22日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前线司令部,中方和英方共进行了11次有关“紫石英”号的谈判。

  这里有谈判记录的对话:

  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前线司令员袁仲贤:英国军舰侵犯中国内河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阵地,这显然是一种侵略行为,这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原谅的。

  克仁斯:请允我陈述:我无权讨论该事件之责任问题,我可否与袁将军讨论使“紫石英”舰安全驶离长江问题。

  从谈判记录中可以看出,双方关心的问题完全不同。中方希望英方就原则问题道歉,而英方则避重就轻,希望中方先放走军舰。也正因为此,从5月到7月底的三个月期间,双方谈判一直僵持没有任何结果。

  中方因为掌握主动,显得并不着急,而英方则十分焦急,难道“紫石英”号就要这么永远的留在长江之上了?

  这几个月期间“紫石英”号上船员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从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此也作了指示:“对‘紫石英’号燃料粮食问题,许其向市上购买;并允许其晚间点灯及派人进城买报纸。”

  在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我们找到了一封“紫石英”号军舰受伤水兵写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的信。写信的英国士兵名叫班纳斯特,在信中他向照顾他的解放军表示了感谢和惜别之情:

  “我要感谢你对我们所表示的好意,以及你们每一位给我们的待遇和关切,使得我们感到如同在家里一样,感到在离开时的难过。在我们与你们共处的短时间中,你和你们的士兵使我们非常快乐,我们还得到了很多朋友。”

  信中还写道:“我们但愿你和你们的人民能够有一天来看我们,让我们酬答一部分你们曾对我们表示的好意。我乐于说,我和我的同伴都信仰你和你们的人民所信仰的、为之战斗并获得成功的事业。我希望我的国家也将跟上新中国的步伐。”

  1949年5月18日下午,康矛召等三名解放军指挥官乘坐小船登上了英国军舰。康矛召受命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炮兵第三团政治委员的身份,照会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舰长卡伦斯,关于“紫石英”号的接触和谈判艰难地展开。在谈判中,英方要求释放“紫石英”号,而中方要求英国政府对“紫石英”号擅自闯入中国内河做出道歉,而这一点涉及大英帝国脸面,英国人无论如何不愿意答应。谈判毫无进展,双方在许多技术细节上不断纠缠,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谈判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一直到7月底,一个意外的发生,突然结束了“紫石英”号事件。究竟是什么事件呢?

  7月30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结束了“紫石英”号三个月的被困生涯,究竟这一事件是怎样结束的呢?海军对气象最为敏感,台风来袭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沿江许多炮兵阵地纷纷调整部署,疏忽了对“紫石英”号的防范,“紫石英”号乘月黑风高之夜潜逃,沿途只遭到解放军零星炮火的袭击,7月31日凌晨5时许,“紫石英”号终于逃到了长江外宽阔的海面,结束了它长达101天的被困生涯。

  “紫石英”号逃出长江以后,给英国拍发了这样一份电报:“重返舰队,天佑吾皇。”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以后一直成为皇家海军得意扬扬吹嘘了多年的一次成功突围。

  然而,英国官方却明确表示,“紫石英”号的逃跑未经政府批准,英国外交部对“紫石英”号擅自行动极为不满。

  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位官员听说“紫石英”号事件后,不由得连说了三个“愚”字:

  人家打仗时你把军舰开进去,是第一愚;

  受了伤又要派军舰去增援,和中世纪英国人在刚果河上打土著人一样,是第二愚;

  救不出有吃有喝就留在那里好了,而又要逃跑,是第三愚。

  而中方对此又是怎样的反应呢?经过我们认真研究当年的档案材料,又发现一些这次“突围”后面的秘密。

  在这份中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委的电令中写道:

  如果英舰接应“紫石英”号或“紫石英”号擅自逃跑,则给予坚决打击,但在打击“紫石英”号时不要将其击沉。

  我们来看一下前线指战员是如何理解中央指示的。“在打击‘紫石英’号时不要将其击沉。”看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战员对中央的指示是心领神会了。有史学专家分析,事实上,在无法获得英国政府的认错和道歉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不愿因此耗费过多的精力,面对“紫石英”号的逃跑,持默许态度。而在事后,中方除了发表一个声明予以谴责外,再无进一步反应,英国外交部对“紫石英”号的逃跑却大为恼火。……

  可以看出,从“紫石英”号的顺利逃脱中,也显示了当时中方灵活的外交政策。

  一场震动世界的外交事件,就这样结束了。与此同时结束的,是外国兵舰在中国内河横行的历史,是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炮舰政策,是上百年来“弱国无外交”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6月17日,英国成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1972年3月13日,中英发表联合公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最后,介绍一下“紫石英”号的下落,在英国导演Michael Anderson1957年拍摄的电影《扬子江事件》中,有一件道具非常真实,那就是这部电影里最大的道具,“紫石英”号。据说为了拍这部电影,英国皇家海军慷慨地把“紫石英”号提供给剧组随便折腾,军舰在拍摄爆炸场面的过程中受到严重损伤,不得不在拍摄结束后,被解体回炉。而我们今天在节目里看到的许多“紫石英”号的画面,就来自于这部电影,那不是道具,真的就是“紫石英”号本身。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