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内地尚未发现"超级细菌"感染病例
新京报8月19日报道 昨日,一场有关“超级细菌”的研讨会在卫生部举行。一名与会专家对本报表示,“超级细菌”是一种感染,并不是传染病,公众无需恐慌。我国内地目前也未发现“超级细菌”感染病例。
昨日的研讨会由官员和20多名专家参加,对“超级细菌”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经过简单修改后,将正式上报卫生部。
“超级细菌”不是传染病
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8月11日刊登的一篇论文称,研究者已经发现一种“超级细菌”,它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目前,这种“超级细菌”已经从南亚传入英国,并很可能向全球蔓延。
在经历了非典和甲流后,多地报道称公众开始担心,是否又出现了一种暂时无药可治的传染病?
对此,昨日,刚参加完研讨会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系主任徐小元说,“‘超级细菌’和甲流、非典不一样,不是传染病而是感染。”徐小元说,感染和传染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比如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可能会被感染,但并不会在常人间传染,大家不必恐慌。
徐小元还担任卫生部甲流临床专家组副组长,非典、人禽流感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他表示,目前,中国内地并未发现“超级细菌”感染病例。对于内地何时会出现“超级细菌”,他并未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超级细菌”并非传染病,而是一种感染,公众无需恐慌。
“超级细菌”并非无药可医
昨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向本报证实,在我国,香港曾有人感染“超级细菌”,但已治愈。
人民网报道显示,香港卫生署近日宣布,英美等国近期相继发现的新型“超级细菌”NDM-1,早于去年10月已经被发现存在于香港一名男病人的尿液样本中。
据媒体报道,香港病例早已治愈出院。瑞典的两例感染者经过综合治疗,也已经治愈出院,感染“超级细菌”并非无药可医。
徐小元还认为,“超级细菌”这一名字并不准确,而且容易被人误解,称为“多重耐药菌”或者“多重肠杆菌属的耐药菌”更为准确。
对于“超级细菌”的产生,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是抗生素的滥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
“抗生素的滥用,医生有责任,但是,有的时候也是病人自己愿意使用抗生素。”他提醒公众,抗生素药应该规范使用,而不能滥用。
新闻背景
细菌耐药性是个老话题
昨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接受央视采访时称,这次的“超级细菌”其实是一种酶,2008年以后已经被发现了,比甲流病毒的发现还要早一年。它的耐药性虽强,但是致病力并不强,死亡病例不多。
广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长何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细菌耐药性是一个老话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像几年前出现过的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没有引起全球危害。他认为,这种基因只是增加了治疗难度,但不会出现像非典、甲型H1N1流感这样直接攻击人类的新型病毒。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者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
专家建议
疾控中心专家建议,建立细菌持续监测系统
“要严格管理抗生素使用”
《柳叶刀》中有关“超级细菌”的文章称,这种细菌其实是一种被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的基因,简称为NDM-1。这种基因与细菌结合,能使绝大多数抗生素失去效力。而且多国报告了病例,并且有病例死亡。
中国内地虽然还未发现“超级细菌”病例,但是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刘起勇昨日认为,在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我国还应对某些细菌建立起持续性的监测。
刘起勇认为,“超级细菌”具有“多重抗性和高抗性”。而这意味着,很多抗生素对“超级细菌”发挥不了作用。“出现多抗和高抗的问题,就是因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他认为,我国应及时采取综合性的策略。
一是政府应进行导向性的措施,比如要求医生开处方时,没有必要用抗生素就不要用,如果必须要用,就必须提出临床的指标,在用的过程中,尽量留有余地。
另外,药品销售要严格把关。药店卖抗生素必须看处方。
同时,刘起勇提醒要重视兽药的使用,比如牲畜得病也在使用抗生素,也应该按规使用。“好多细菌是人畜共患的,比如结核病。好多动物也可以感染结核和携带病菌。”
最后,刘起勇说,加强监测,统一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细菌监测,但是从总体来讲,还不是很系统全面,持续性也不是太好。
他认为,建立对抗生素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网络,有助于科学的有意识的对其耐药性进行追踪。“如果有细菌发生了耐药性,我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对某种抗生素先暂停使用?这样过一段时间,细菌对这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就会恢复。”刘起勇说。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