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龙门飞甲》到一线具体操作

《龙门飞甲》到一线具体操作

  剧本与人才,是徐桑楚治理上影乃至致力电影事业一生所凭借的两大杀手锏。以此思路,上世纪60到80年代他任制片人的影片,包括了《林则徐》《李双双》《红楼梦》《从奴隶到将军》《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喜盈门》《牧马人》等200多部。

  徐桑楚1916年出生,浙江鄞县人。他1949年开始从事电影事业,担任上海电影局副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是在“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的1978年。经历十年浩劫,上影家底已所剩无几:摄影棚年久失修,照明车间的灯一通电就被烧掉,服装车间里数以千计的戏服也都发了霉。徐桑楚接手之后,细细算了一笔账:家底虽败了,但上影还保存了一大笔财富,那就是人。

  “文革”后,“海燕”与“天马”两厂合并时,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等基本创作人员和技工尚有500多人。那些老技工不但手艺好,心也细,给一张图纸,马上能估算出多少工料、多少成本,很会精打细算,懂得为制片人省钱。厂里的高级文艺骨干共有108位,号称“一百单八将”。徐桑楚说,这就是我们上影翻身的本钱。

  当时剧本供应不足,一旦有了本子,总是老导演先拍,而年轻一辈已在“文革”期间荒芜十年,眼看人到中年,却一部片子也没拍过。徐桑楚就提出“让年轻人跟老导演一起拍行不行?”老的年纪大,体力不支,退到二线指挥,年轻的到一线具体操作。就这样,李歇浦跟着张骏祥拍《大泽龙蛇》,黄蜀芹、石晓华跟着谢晋拍《啊!摇篮》,吴贻弓跟着吴永刚拍《

龙门飞甲

》 石破天惊,一炮而红。这些新人的崛起,把上影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1979年起,上影基本摆脱了青黄不接的窘境,老中青三代导演中,全国知名的就有50多人。顶峰时期,全厂有16个剧组同时开机拍戏。在今天,但凡上影的人,不论是第四代、第五代,每每讲起徐桑楚,都会说:“没有老厂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