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阳》深深触动新的一代
近日,电影《大太阳》正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作为一部献礼巨制,《大太阳》更是长影的重生之作。对于此举,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不是长影集团深化体制改革后的第一部电影,更不是最后一部,但它本身的重生概念,让我们新一代长影人想起来,都会触动深刻。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大太阳》,浓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三年,背后却是长影缠斗市场、曲线救己的十年往事。刘丽娟说,“《大太阳》能让观众在哭声里自然而然地笑出声,长影十年,泪中带笑,是因为我们每当想起往事,都会倍加珍惜总结每一次因为前进一小步带来的鼓舞。”
汶川曾经是一座灾难之城。一场发生在那里的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不仅把大地山川震塌,也把人们的心撕碎。尽管已经时过三年,尽管这座灾难之城已以崭新的姿态在废墟中重新站起,但那种心被撕裂的感觉和残留在心头的疤痕,却依然不时在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也永远不要忘记被灾难激发起的万众同心、守望相助的可贵民族精神。
令人颇感欣慰和欣喜的是,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具有拍摄直面现实影片传统的长影,怀着对汶川人民的深厚感情及对关心、支持汶川人民的全国同胞的真诚敬意,推出了一部纪念和祭奠之作《大太阳》,令我们可以在银幕前重温那段并不遥远的往事,深切感受汶川人民曾经遭受的心灵创痛,以及驱走阴霾、走出创痛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部纪念和祭奠之作,影片《大太阳》没有走传统故事片的老路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一些诉诸人们视听的震撼场面。而是独辟蹊径,将叙事重点放在人物和细节上。简单来说,就是“重人轻事”、“重细节轻情节”。
影片在故事发展间隙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片段和细节,例如,各地涌来的形形色色的参观、凭吊者;真实的地震废墟场景;充满悲情的川剧表演、变脸表演;剧中人在周年纪念日搞的各种形式的祭奠活动;灾区的心理咨询、征婚等活动场面;汶川人民祭奠亲人的真实纪录片镜头;汶川重建的场面等。包括银杏向参观者介绍自家的“房中石”旧居,孩子们坐在吊车的翻斗里过江,石大川在吊车前跳舞等。这些表面看来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实际上却是具有重要表意功能和抒情功能的细节和片段,如同一颗颗珍珠缀满整部影片。尽管有时故事情节,即那条连缀一颗颗珍珠的线被珍珠的光芒所遮盖,显得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但那些珍珠在大太阳映照下反射出的光芒,足以弥补影片的这一缺憾。
电影导演杨亚洲,在片中比较有诚意的一个举动,就是让很多有了孩子的夫妻,让他们抱着自己孩子的照片,站在废墟上呼喊自己孩子的名字,当时这些都是真实的受害者。那场戏非常感人,在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时,家长们痛彻心扉的泪感天动地。在影片最后,这临时演员的父母们,都有体现,片子也想让大家知道,生者如何能活下去,支撑生者活下去的就是死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