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草原》更是成为经典
三十多年来,三峡一直吸引着中国电影人的目光:1980年代有《巴山夜雨》、1990年代有《巫山云雨》、2000年代有《三峡好人》。这些影片在当时都曾令观众眼前一亮(现在也是)。《巴山夜雨》以诗化的风格从一批伤痕电影中脱颖而出;《巫山云雨》问世后在小范围内引发轰动,至今仍被视为国产片中的经典之作;《三峡好人》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摘得金狮。
侯孝贤说:“电影是一种乡愁。”小时候的我们总以为乡愁长着一张苍老的脸。没想到人未中年,一个背转身,熟悉的街道或是小镇就已经消失不见,而三峡,正是这漫无边际的乡愁的缩影。感谢不少中国电影人用胶片记录了这个让中国人曾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淹没之前的美景。“在整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上,它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都是很特殊的。”今年73岁的《巴山夜雨》导演吴贻弓日前向南都记者表示,电影人对三峡如此留恋是很容易理解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吴永刚、吴贻弓在1980年完成的电影《巴山夜雨》,在一艘客轮从重庆开往武汉的旅程中,通过对几个形象鲜明的乘客的刻画,展现了“文革”后期的社会缩影。扮演小姑娘的茅为蕙已成为著名钢琴家,她6岁时吹蒲公英的可爱模样至今还留在不少观众的脑海里,那首歌谣更是成为经典:“我是一棵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欢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里飘散。”该片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张瑜)、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石灵、欧阳儒秋、茅为蕙、林彬、仲星火、卢表)、最佳音乐奖;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
拍摄旧事
少小离家老大回,拍《北京草原》返乡
拍摄《巴山夜雨》的时候,吴贻弓刚过40岁。他做执行导演,吴永刚负责把关。虽然出生在重庆,但吴贻弓在抗日战争胜利时就离开了那里,对于那个城市的印象,只有些孩童的记忆。那也是他那么多年之后,第一次回到重庆。但吴贻弓当时已经感觉到巨大的变化,他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原来住的地方他们都找不到了。以前都是平房,我念书的那所小学也就是两层楼,后来去那个地方已经变成农业银行十几层的大高楼。”
7岁从重庆启程去南京走的是水路,吴贻弓当时年纪小,对三峡并没有很深的印象。编剧叶楠写的剧本里,开篇第一幕就是在朝天门码头。之后剧组为拍摄登上了客轮“东方红40号”,“船上也没有其他的旅客,就跟着我们在三峡里头上上下下上上下下地拍,拍了有差不多二十来天。”这才让吴贻弓好好地看了看三峡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