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生死归途》的观众会称创作十年的“石氏”作品

《生死归途》的观众会称创作十年的“石氏”作品

看了《生死归途》的观众会发现,这部号称创作十年的“石氏”作品,在《生死归途》、《地下地上》等石钟山众多作品中显得尤为“另类”。它没有了以往欢快的节奏,聚焦“赴缅远征军”的题材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没有喜感十足的情侣,剧中的男男女女凄美得让人心疼;更重要的是,这部剧也是石钟山加盟华谊成立工作室、宣布正式转型制片人之后的首部作品。
    有人说,《生死归途》处于《生死归途》的中间点,没有《生死归途》写实,又不像《团长》那般虚构。剧中的主人公们,在艰难的处境下不断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作斗争,“活着回家”是支撑他们的唯一信念。和石钟山那些内容欢快的前作不同,该剧沉重的题材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不讨喜”。对此,石钟山很清楚:“相比收视率,我写这部作品时更多考虑的是责任感。作为一名军人和作家,我觉得需要这份良知去呈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并告诉现代人,几十年前曾经有这样一支中国军队。”
    《生死归途》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出境作战的部队,规模那么浩大,前前后后投入了20万人,那段历史是最难再现的,除了资料少,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导致说法不一。《生死归途》谈到如何辨明资料的真伪,石钟山表示这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书我写了近十年,时间基本耗在了查资料上。好在这些年,很多材料开始陆陆续续公布,一些老兵陆陆续续回国,我才有机会采访他们。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叙述口吻和方式,加上当时党派纷争,好多真实的声音是发不出来的。这个时候,我会采用多数人证实的、相一致的东西,如果只有一种说法的资料,我便不采用。”(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