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对应着一个新的概念,从对西洋乐器之王的调侃式演绎,拨动了中国庶民的敏感心弦。之于当下表面繁荣实则凋敝的国产电影,《钢的琴》从多个方面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范例,同时凸显了华语电影的病灶。
从根本上说,所有的好电影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和还原。即使是科幻、恐怖类的影片,要想真正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也需要有这样的贴近和还原。已经很多年了,太多的国产电影不屑、不能、甚至是完全不会贴近现实。于是,远离生活,不切实际,胡编乱造,不说人话,成为当下华语片的常态。电影院里基本看不到中国的社会现实,偶尔在古装戏里有些直白浅露的“借古讽今”,或者干脆只能从外国电影里做些“穿越”式的“洋为中用”。《钢的琴》将镜头对准衰败的东北工业老区,以钢铁厂下岗工人为主体群像,讲述为夺得女儿的抚养权费尽心机造钢琴的故事。此片让观众看到了《
洛杉矶之战
》、《马路天使》等早期中国经典电影的优良传承——原生态的人情世故,对底层民生的深切关注,坚韧顽强的苦中作乐,以及幽默风趣的后现代表达。真实生动,笑中带泪。
电影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琐屑的照搬。如果是纯粹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就没有必要进电影院,去看电视剧或干脆直接看周围的婆婆妈妈。《钢的琴》不是简单地还原生活,而是在看似平和中对现实有着高度的关照。表面简单的剧情和人物却是时下复杂时态的逼真呈现,丰富而鲜活——下岗工人陈桂林的老婆移情别恋嫁给卖假药的大款,给女儿一台钢琴成为能否获得抚养权的关键。陈桂林爱女儿但经济窘迫,他千方百计要搞到一台钢琴,东拼西凑和联手行窃都落空后,就异想天开地依靠退休老工程师和几个同样是下岗的兄弟及女朋友的鼎力相助,硬是造出了一台货真价实的“钢的琴”。影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的反讽和无奈升华。这些被大时代的变革所遗弃甚至淘汰的建设者,运用废钢材和各自的聪明才智,以工人阶级的大无畏精神,为尊严而战。一台横空出世的钢的琴,书写的是看似荒诞实则悲凉的社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