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读一则短语

读一则短语

5: 读一则短语      许亦石
今日的报上登了新闻总署新报司副司长张泽如评说“积弊严重的学术论文制度”。他说“袁隆平发表过几篇论文,但没有人否认他是中国最顶级的农业专家。”
这句话听起来还可以,但想想还是觉得可以再说说。
首先是专家与论文之间的关系:作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一定是持有所长的过人之处。因此,发表论文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向世人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和研究的结果,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其二是作为历史长河中知识的一点点浪花,可供后来人参考,推陈出新。这样作为专家是一定要有论文的,哪怕只有一篇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亦可。
但现在纵观某些人发表的论文,真可谓是面广量大,指导多个学生(大概有几个、十个、甚至几十个硕士生,博士生)进行了多个课题或多个学科课题的研究。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真神人也,非人类可比。要是再仔细地剖一剖,其论作家在这方面是否真有点体会,有点研究。
其次是专家之称,在农业方面把袁隆平称为国内顶级的农业专家,是否过了点头。袁隆平作为一位诚实的知名院士,大概也是不会同意的。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人在大学科方面称得上是专家,而只能在子学科或某一方面能称专家而已。其实这也是常人自明之理,只不过有些爱吹捧的人儿给其扣上的一个光环吧了。一个类似的情况说说医生,比如内科其中分为心脏科、呼吸道科、消化科等等,一个医生只能在一个科、或者在两个科称得上为专家,绝不可能在内科这个大学科上称得起是顶级专家的。设为内科的主任,实际上也只是在一个子科方面的顶级专家,其他子科通晓一二而已。所以把某医生称为某子科的专家更为实际,也更符合科学,比如,消化科专家。要是把某位医生称为内科专家,或外科专家,那是否带有点吹捧的虚假成分。要是把一位医生称为医学专家,那这位医生一定是在脑内、脑外科、内科、外科、皮肤科、等等科方面都有所长。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大学科的学科人物,如何称呼更好呢?
要是把袁隆平称为国内顶级的水稻专家,并不会降低人们对他的尊敬,爱戴。也更符合他本人的实际情况,
再次是现在有一种抬人风尚,也就是有轿子,有轿夫,还有吹鼓手的就可以把人抬了起来。这不今天是个艺人,是个新星,明天变成了红星,怎么又变成了国内知名明星,亚洲巨星,国际明星,国际巨星等等。出道还没有几年,其技艺就练得如此的炉火纯青。这让看的人一头云雾,不知是“封”出来的,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出来的。还有就是“老师”之称,“教授”之称,这也有点司空见惯了。呼之人不觉羞、不红面。受之人欣然受命,正坐中堂,口若悬河,娓娓道来。听之人受宠若惊,如同聆听爹娘教诲。若问之,此公、此母乃何处之师,何处之授。上三类却无人可答也。呜呼!这是何风尚?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