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徒然草》摘抄

《徒然草》摘抄

文东译文:
遭遇不幸而忧愁深重的人,轻率地就削发为僧、皈依佛门,实在不足取。在我看来,还不如闭门谢客,绝来断往,在方生方死、无欲无求中清静度日。显基中纳言说,要在无罪之时,遥想于流放之地赏玩月色。这话真是深得我心啊!
周作人译文:
有遭逢忧患感到悲伤的人,不必突然发心剃发出家,还不如若存若亡的闭着门别无期待地度日更为适宜。显著中纳言曾云,“愿得无罪而赏谪居之月”,其言至有味。
丈二案:知堂译笔隽永,意思通贯,“愿得无罪而赏谪居之月”为前文注脚甚明矣。文东当丫鬟扶侍咳血赏雪梅。“愿得”即不易得,可遇而不可求,自然而然勉强不得。于流放之地赏玩月色,其性自是随和豁达,不滞于物。有此心胸,何待有罪无罪之别?“要”字鄙俗,附庸风雅东施效颦之态尽显。
文东译文:
倘若无常野的露水和鸟部山的云烟都永不消散,世上的人,既不会老,也不会死,则纵然有大千世界,又哪里有生的情趣可言呢?世上的万物,原本是变动不居、生死相续的,也唯有如此,才妙不可言。
天生万物,而以人之寿命最长。其它如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即死;如夏蝉,只活一夏而不知有春与秋。然而抱着从容恬淡的心态过日子,一年都显得漫长无尽;抱着贪婪执着的心态过日子,纵有千年也短暂如一夜之梦。人的寿命虽然稍长,但仍不可能永留人世。以过客之身,暂居于世上,等待老丑之年的必然到来,到底所图为何呢?庄子有云,寿则多辱。所以至迟四十岁以前,就应该瞑目谢世,这是天大好事。过了这个年纪,还没有自惭形秽的觉悟,仍然热衷于在众人中抛头露脸;等到了晚年,又溺爱子孙,奢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他们功成名就,把心思一味地放在世俗的名利上,对人情物趣一无所知,这样的人,想起来就觉得可悲可厌。



周作人译文:
倘仇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倒正是很妙的事罢。
遍观有生,唯人最长生。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过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语云,“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溺爱子孙,希冀长寿得见他们的繁荣,执着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丈二案:文东译笔如此,兼好法师何辜。依文东译文的意思,会老会死正是生的情趣所在,后文却又说四十该死天大好事,心态到底还是不欲老,会老复有何情趣可言?
在互校中玩味文字,更有意思。

TOP

我着重看译文

TOP

周作人和文东的译文相对比,前者精简值得再三品味,后者大白话白至象清水,若存若亡和方生方死,前者深得我心.不过你不觉得周作人翻译得还是比较文言了一些吗? 文东的译文就翻译到底的了. 懒

TOP

白一点没关系,文笔尚在其次,我只是希望译笔能表达作者原文真正的含义。

TOP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