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次韵东遨先生《春日偶成》

次韵东遨先生《春日偶成》

次韵东遨先生《春日偶成》
涨破寒冰柳渐青,暖风犹识草多情。
鸿泥破石星星挂,雪爪残枝缓缓争。
松下溪声惊鹤梦,湖边梅影结鸥盟。
攀峰不觉天涯远,原是根从地底生。
鸿泥破石星星挂,雪爪残枝缓缓争。
涨破寒冰柳渐青,暖风犹识草多情。
鸿泥破石星星挂,雪爪残枝缓缓争。
松下溪声惊鹤梦,湖边梅影结鸥盟。
攀峰不觉天涯远,原是根从地底生。
-----------
一首诗能不能成为佳作,最重要的是“立意”。第二就是“框架结构”。
这首诗立意虽然不是很新颖,但她还是鲜明、集中、积极向上的。她的结构也符合传统的审美观。从草木的欣欣向上、自然环境条件到溪声梅影,以及最后胸臆的抒发,一系列安排得恰到好处。
可惜的是,在细部情节上处理得比较潦草。也就是练字、遣词、造句这些润色的细节上很马虎。
“涨破寒冰柳渐青”这一句的主角或者说主语----哎呀,反正他说的是“柳”。“柳色渐青”应题,又给“攀峰不觉天涯远,原是根从地底生”尾联铺笔,可以说用意是“相当地”妙。因为春天的柳在诗词中,大都寄以一种欢快地、积极地、向上地、生命力地,给人愉悦的感觉:“傍花随柳过前川”“春风杨柳万千条”“绿柳才黄半未匀”“柳絮池塘淡淡风”。
不过,从诗词角度看,“柳”跟“冰寒”好象离的比较远,它也不象松、梅、竹那样与冰寒抗争。“涨破”一词更是无稽。一、他不是从土里冒出来,二、冒芽时已是春回大地了。
“涨破寒冰--柳渐青”如果这样断读,也就是说这句是并行的。如冯延巳《醉桃源》中“青梅如豆柳如眉”,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太液芙蓉未央柳”,他前四后三可以分开读。而“涨破寒冰”无依无靠,这四字就很难解释。
再说,“涨破寒冰”跟“寒冰涨破”不一样。一个是无主句,一个是主谓句。第二,当一句话能解释得通的,它不能作倒装句用。第三,就算是倒装句,寒冰也是不能用涨破的。

TOP

“鸿泥破石星星挂,雪爪残枝缓缓争”。这一联很费解。
曾试探着“从后面往前”的方法来解释:“雪”是形容词,“爪”是名词,“雪爪”整个比喻“鸟”类,那么后面三字“缓缓争”不好解释。如果比喻成花木的嫩芽,那前面的“鸿泥破石”该怎么解的问题又来了。
“鸿、破”作形容词,鸿有大的意思,象“鸿图”“鸿儒”,破:破烂、零散。在本诗似乎不能这么解释。
“破”作动词用。泥来砸石头溅得到处是?相信一般人不会这么写。
这一联单独解释。七律一般都是这样。老道的律诗大都采用这一结构。这样写,视野比较开阔。“开春了,雪呀泥啊污水烂石头破树枝整得满车身脏不啦叽的”。不过,这种应用方式在本坛也只有复兴中华兄一人写过,当时牛鬼蛇神也没反应过来,是小生哥解读的。其他的网友没见过这么写。
“鸿泥雪爪”意用苏轼的“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形容时间?好象也不是。
我能联想到的就这几个方面的了。因为我不敢把它作心理方面的猜测,虽然这是一首“诗以言志”的作品。

TOP

“攀峰不觉天涯远,原是根从地底生”。尾联回到首联接应“柳”和“草”。
“柳”和“草”表现的是“小人物”。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朱子的《春日》。我觉得这时的你更应当采用这一表现形式。
“官场言志 忌讳歧义”。
总之,这首比较不错。相对比,那阕《金缕曲-与书为伴》就差劲得多。有时间再去扒他。

TOP

过来欣赏学习诗与评。问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