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胡紫薇地产经济栏目透视“中国式”礼金清单

胡紫薇地产经济栏目透视“中国式”礼金清单

胡紫薇地产经济栏目透视“中国式”礼金清单 红包越送越厚人情越来越薄
  不久前,重庆有对新人邀请了数百位亲朋好友参加自己的婚礼。在婚礼结束后,新郎的父母发现了一份特别的红包,里面装的不是礼金,而是一张欠条———“今日王某欠张某200元整,明年本人结婚之日该欠条将自动作废。”根据记者调查,王某现在一个月要接到好几份这样的婚帖,所以就打白条了事
  记者观察
  长期以来,结婚送贺礼似乎已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既代表祝贺,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结婚者的资金压力,到现在已基本变成了相互之间人际关系好坏的衡量标准。这让搭礼者在感觉到礼金重负的同时,也让收礼者无奈。变味结婚礼金,竟成了国人难以承受之重。
  遭遇“红色罚单”
  国庆节是新人喜结良缘的繁忙时节。面对一张张如雪花般飞来的喜帖,有人为这个好容易等到的还礼机会而欢欣,也有人为这“罚款单”而感到头疼。且不说收了单子得小小破财吧,这礼该送多少、以什么形式来送,都值得斟酌。送对了,大家皆大欢喜;送不对,弄不好反倒成了这场喜事中的一件不愉快的憾事。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中,家住沈阳市皇姑区的张大明在国庆节期间赶了三个婚礼场子,用他自己的话说,简直成了喝喜酒专业户。早在几个月前,一位同事就发出了10月1日要他参加婚礼的邀请。本来以为假期里只参加这一场婚宴,没想到,节前半个月,他竟又陆续收到两个邀请,一个是远方亲戚、一个是大学同学,而且又都在同一天。同事、亲戚、好友,一个都不能得罪。10月1日,张先生连赶了三常幸好,亲戚那场婚宴他蹭在爸妈后面不用送礼,不然,整个9月份的工资就全贡献出去了。
  结婚礼金节节高
  张先生说,现在结婚“随份子”的钱是越涨越高,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随份子”已经由原来的表达祝福变成了现在的人情“强征”。“本来结婚是好事,大家都觉得特别开心、特别高兴,但如果说一个月要是碰上三四次的话,真的觉得受不了。”“记得十多年前还是50元或100元一份,而如今,普通朋友200元,好朋友必须300元以上了,亲戚还要再翻番。”张先生同记者说。的确,二十年前,那时几元贺喜钱就可以了,而现在则涨了100多倍。婚宴要摆上几十桌,酒店经理眉开眼笑。一些酒店把婚宴当作了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来经营。记者通过对不同年代结婚的人进行采访,可以看出结婚礼金呈节节高的趋势。
  婚礼“份子钱”历代变迁
  上世纪40年代:不兴送钱,那时人们腰包也不鼓,一般都送普通等级的被面,布料。
  上世纪50年代:送的礼品主要是脸盆、暖瓶、茶具等,五六块钱算超大方的了。
  上世纪60年代:人们还给新人送毛主席著作。
  上世纪70年代:大家凑份子,每人一元两元,买个高压锅啥的。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毛毯,被面,澡盆,每人5块钱凑份子。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少则20元,多则五六十元至百元以上,至亲重礼,远亲薄礼,朋友四五十元。也有送被面、衣料等实物。
  上世纪90年代:流行送金首饰,财礼上千元。
  到了21世纪:稍好关系一人300元,两人500元,全家800元,关系密切的朋友上千,直系亲属甚至上万。
  外国人怎么“随份子”
  中国人结婚亲友大都送红包作礼,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加拿大人也送礼,不过送的都是小两口日后新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
  新人们先把今后生活的所需物品列一张清单,然后带着这张清单到一家大型百货连锁公司的BridalShower(新娘礼会)的登记处,在该处职员的帮助下,先在该百货公司的“新娘社会”网站上设立一个以新郎、新娘名字命名的网页,接着再将清单上的物品名称逐一放上去,旁边分别列出货号和照片以对应,然后新人们再把网址Email给亲友。
  接下来就是亲朋好友们的任务了。亲友们在网上搜索,可以自行购买,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凑份子买大件贵重的电器等,这样也就省去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精挑细选,又能保证新人们喜欢。另外不必担心会有礼品重复购买的现象,如果看中了某一件物品就买下,网页则会立即更新,注明谁买了什么,这样就防止了重复购买。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