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年数岁,坐元帝厀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对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或许只是一个懵懂儿童的歪打正着,但却机缘巧合地成就了“以本相破无相”的神来之笔。简简单单地一句话,轻描淡写中,有种隔靴搔痒的玩闹,有种雾里看花的朦胧。这话当不得真,因为深究起来,会觉得似是而非,食之无肉;但又做不得假,因为两者之间有着莫名其妙的关联,弃之有味。究其根本,妙就妙在,一语中的,却又浅尝辄止。大巧不工,看似封喉的一剑,却点到即止,自然回味无穷。大约,这就是刘知几所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含意未尽。使人读者,望表而知里。”


对东晋而言,长安,是家乡的记忆,也是梦想的归宿。那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过去的幸福和光荣,也有过去的痛苦与失落。一方面,收复故土的崇高理想和责任感不容回避;另一方面,现实中不但孱弱的国力让人丧气,偏安一隅的安乐也难以让人舍弃。当鱼与熊掌不能得兼,爱与不爱就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因为要求对一个定性的问题给出一个定量的答案,那就是——爱谁更多一点?长安终于成为被放弃的一方,一如多数人的初恋——一种多数人人都缅怀着它的美好,但又被多数人放弃的东西。


玄谈之风在东晋越演越烈,可能与这种尴尬不无关系。轻描淡写,可能并不是不在意,而只是怕越描越黑。天空中有一种隐藏,叫作神龙见首不见尾,它注定了无法完整,任何试图澄清言外之意的刻画,要么是狗尾续貂,要么是画蛇添足。人生中也有一种隐藏,只因为我们不愿意遗忘,但又不想完整地面对。难过和追忆,不见得是想去挽回;发源于爱的泪水,可能已经与爱无关,更无关虚伪。世上的确有一类道理,多数人都认为是对的,但多数人都做不到。如果讲道理,那就要问:“到底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到?”很伤感情的一个问题。


明白了这种尴尬,就明白了“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绝妙。它陈述的是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性事实,而不是在谈论一个人为导致的错误。一句话,就让这个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简单,甚至包含了某种劝慰的因素,让人容易接受得多。但这种简单轻松语调的背后,却是一种更加冷酷生硬的疏离,落在元帝这有心人的耳朵中,则是一种浸润了岁月沧桑的悲凉和无奈。“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话到底是主张北上收复故土,还是对现状的认可?都有,也都没有。这话说的意思,大约类似于佛家所说——事物的本质是空性。话说到这份上,难怪闹得元帝如释重负,却又怅然若失。


2009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几件事情着实是超乎我的想象,心境再一次经受了一轮洗礼,慢慢也就见怪不怪了。2010年,想必也不会平淡乏味,虽然,我也已经开始有点向往平淡乏味的生活。春节一步步临近了,想说点什么,但终于无话可说,只好引用一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平淡也许最好。。。。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