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第五次战役形势危殆 志愿军死守哪里挽救战局

第五次战役形势危殆 志愿军死守哪里挽救战局

189师侦察队是在撤退途中接到任务的,师部命令他们暂停侦察任务,改为伴随后卫部队北撤,打击南朝鲜特工队,解决敌特工队对我行军序列的穿插骚扰,以减少其破坏。此时,敌军特工队已经经常深入我军阵地后方,对志愿军各部的转移和集中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用杨恩起老人的回忆来说:“向铁原撤的时候满山都是南朝鲜特务!”
60年前的特种战
实际上,这些南朝鲜特工的作用,例如袭击志愿军行军中的指挥机关,攻击离开大队的志愿军小股部队等,更像是今天特种部队的打法。
志愿军各部队几乎同时采取了相同的措施--将部队中的侦察兵选派出来,专门对付敌军的穿插部队。侦察部队多由老兵组成,战斗经验丰富,熟悉敌军情况,并且装备最好的武器,也是志愿军中最接近于今天特种部队的分队。反击特种部队的最好武器就是特种部队--不能不承认,几乎是枕着枪生活过来的志愿军将领们,虽然没有学习过所谓特种作战的理论,但对于战争的敏感,使他们立即采取了最有有效的对策。
63军不愧是冀中野战兵团出身的精兵,在很多友邻部队后撤中建制都出现混乱的情况下,边打边后撤,基本保持着完整的指挥体系和防御阵型,重武器也损失不多。
不过断后的189师麻烦不断,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南朝鲜的特工部队像恶狼一样紧紧地咬着189师。特别是有一个“白突击队”,形迹十分诡秘,曾几次突入我军纵深发动袭击,造成相当大的损失。189师侦察队也是精兵云集的地方,可是和“白突击队”碰了几次,对方却比鱼还滑,硬是没占到便宜。双方的战斗用军事术语来说属于渗透和反渗透。
尽管如此,南朝鲜特工队的活动多少有了一点收敛,189师加快行军和集结的速度,全军迅速向涟川一线集结。路上,官兵们得知,189师将在涟川一带集中,建立阻击阵地抗击美军的追击。
此时,189师的普通战士,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任务,将成为“铁原阻击战”的第一阶段而写入历史。
来势汹汹的美国大兵
范佛利特指挥的军队,正在为几年来第一次有机会按照自己擅长的以机械化部队和重火力在平原丘陵地区攻击志愿军这个刁钻的对手而士气大涨。为了保卫整个志愿军后撤的枢纽铁原,63军将必须在铁原以东死守半个月,而189师,正被放在防御的最前线上,面对的是士气正盛的美军右路兵团。
当时敌军的攻击部队共分三路:右路,美军第1军(辖骑1师、第25师),配属英军28旅、29旅、南朝鲜军第1师、加拿大旅,以汉城为后方,在战线右翼黄海一侧沿通往铁原的议政府-涟川-铁原公路推进,目标为志愿军后方枢纽铁原。中路,美第9军(辖第7师、第24师),配属南朝鲜军第6师,以南汉江畔的杨平为基地,在战线中部朝加平,春川方向推进。
左路,美第10军(辖陆战第1师、陆军第2师、3师),配属南朝鲜军第1军团,以横城为后方,在战线左侧日本海方面朝麟蹄,襄阳一线推进。
为了这一仗,李奇威和范佛利特共计投入了3个军零8个师又3个旅的兵力,可见其攻势之凶猛。
从兵力上来说,左路敌军数量最多,但它恰恰并不是最危险的,因为这条战线主要是山区,正是志愿军最擅长的山地战作战地域。美军和南朝鲜军大量集中于此,是因为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这里的战线遭到中朝联军洞穿,险象环生所致。在这条战线上,志愿军部署着12、20、27共3个军,并有朝鲜人民军主力第2、第3、第5三个军团配合作战。尽管美军最负盛名的纽曼特遣突击队就在这一区域,但由于地理原因,这里是整条战线上美军机械化优势和火力优势最不明显的一环。面对在山地灵活出入的志愿军,美军始终无法打出歼灭战来。战至5月底,敌军攻击动能基本耗尽,志愿军甚至还能够从这里抽调20军向中部战线移动,增援中路部队。



诡计多端的南朝鲜特工部队

李奇微手举一块蹄铁拍照。这是从一匹骡子蹄上摘下来的,这匹骡子本来是志愿军在前线运送物资所用。这个姿势既是西方追求幸运的传统姿态,也是李奇微在暗示着朝鲜战局的关键——分别使用汽车和骡子来为自己补充给养的美军与中国军队,装备上几乎差了一代

美军飞机攻击志愿军的运输车队

美军在朝鲜使用的主力运输车辆之一,日本产丰田卡车,这些车辆有些还是二战中日军的装备,被美军分配给南朝鲜军使用
中路和美军对峙的志愿军部队主力为3兵团和9兵团,面对敌军进攻边打边退。敌军较好地利用了其火力和机动的优势,渡过洪川江后迅速攻占加平和春川,并在鹰峰一线包围了后撤动作迟缓的志愿军180师。经过激烈战斗,除师长郑维山等得以突围外,大部官兵牺牲或被俘,这是志愿军战史上遭到敌军毁灭性围攻打击建制最大的部队。但是由于180师的顽强抵抗,吸引了美军在这条战线上的主力,客观上迟滞了美军的攻击进程。当美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结束了对180师的进攻,整顿好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时,从右翼赶来增援的20军已经到达加平和春川背后的华川,堵住了战线的缺口。

最大的威胁来自右翼,这里的美军蓄势已久,而且地形多为平原丘陵,对装备较差,机动性不强的志愿军来说是最危险的作战地域。李奇威曾经写道:“敌人在如下一类地区的抵抗是很顽强的--那就是地形对他们有利的地区;道路狭窄或者无路可行的地区;以及我们的补给品不得不依靠肩扛手提运上山岭的地区。”右翼战线位于汉城西北一带,这里是日本殖民朝鲜时道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朝鲜少有的平川地带。当然,并不是没有低矮的小山,但这些小山看起来仿佛美军的坦克都可以直接将它们碾平。

对志愿军来说危险的地方,正是美军最适合的作战区域,他们的坦克和重炮,在这里如鱼得水,密集的弹幕给试图重组防线的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在敌军面前的是志愿军第19兵团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第19兵团共有三个军:63军、64军和65军。朝中联合司令部的作战计划是将第65军置于美军进攻正面的议政府方向,在那里建立一条阻击线,并在这条线上的阻击美军15~20天。

事实上,志愿军还是低估了美军在平川地带的攻击力,以及一点突破后阵地防御的难度,

65军在议政府没能完成任务。敌军发起进攻不到一个星期的5月26日,美军已经打过了三八线。27日,美军离铁原已经只有20千米,而铁原内外,机关、物资、伤员都还在撤离的忙碌中,中线的3兵团等部队也正在通过此处向北方转移,经过连续苦战的他们需要在后方集结和休整。

也许,这样简单的描述还不能说明形势的严峻,那么用一根工具尺,我们就可以把情况解释得更加明白:志愿军开始撤退的时候,战线在南汉江,距离铁原约75千米。美军的汽车轮子只用短短的6天,就吞噬了从前线到铁原差不多四分之三的路程。而63军的任务,就是在剩下的四分之一路程上阻击敌军整整两个星期!

实际上,如果看看19兵团的撤退路线,志愿军其实计划得有板有眼:63、64、65这3个军是从左向右一线排开的,随后63、64军向右后方撤退,65军向左后方撤,交替掩护中65军在议政府打掩护,此后显然是准备由64军接替65军打阻击,而原来在最前面的63军则撤到铁原前沿,作最后的阻击梯队。

但是,美军迅猛的攻击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破,使他们冲到了中国军队一线部队的后方,无险可守的议政府很快门户大开。65军背后的64军难以迅速组织起防线,只能经过汶山继续向右后方撤退,在开城和人民军1军团联手建立一道防线,阻止美军向战场侧面开城方面攻击。但这个方向不是美军的主攻方向,实际上这里敌军的主力只有南朝鲜第1师。

而从前线退下来的65军,始终无法稳住阵脚,一路退到涟川以北,才得以集中兵力向猛扑过来的美军骑一师和英军一部发动了一次反击。这次反击略微迟滞了美军的攻击速度,但也让65军耗尽了最后的弹药和机动兵力,19兵团不得不命令65军各部转向后方朔宁方向休整。保卫铁原最后的希望,只能寄托在63军的身上。

悲壮的命令

仗打到这个地步,无论是士气高涨还是趾高气昂,都可以用来形容美军右路兵团了。仅仅数日就连破志愿军几道防线,让李奇威志得意满。他在《朝鲜战争》中写道:“由于轻而易举地抵达了临津江,我甚至一度想进而推进至临津江与礼成江之间的广阔沿海平原。所以,我通知联合国军总司令,我打算改变原计划,准备以第1军以及第9军的左翼部队朝铁原方向运动。”

对于铁原阻击战的意义,一直有一些争议。有些历史学者认为,当时美国国会对在朝鲜半岛越过三八线攻击态度消极,并没有全部占领北方,饮马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可是他们偏偏忘记了,在五次战役美军最初的计划中,铁原也不在其攻击范围之内。说到底,在古今中外的战史中,都是战局决定政策,而不是政策决定战局的。

从战局中可以看出,如果被美军迅速占领铁原这个枢纽,在铁原以南的志愿军三个兵团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就会成为美军的口中之食。而志愿军在开城-平壤方向上,既没有足够的机动兵力,也没有预设防御工事,人民军主力尚在左翼远端,如果美军向前推进,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的了。

这和麦克阿瑟发动仁川登陆时的战局简直如出一辙,都是将对方主力机动兵团拦截在南方,而后面对北方形同虚设的防线。唯一不同的是,麦克阿瑟是通过从海上登陆,占领仁川卡住人民军的咽喉的,而李奇威,是要通过陆地上的疾进,攻占志愿军主力必经的铁原,来封死中国人的退路。可以想象,如果李奇威能够完成这样一场战役,迎接他的决不会是独断专行的指控,而只能是响彻云霄的欢呼。

也许正因为历史太相似,因此彭德怀给63军军长傅崇碧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代价掩护主力撤退,掩护主力完成集结和构筑二线防御阵地。对于刚刚从血火中杀出一条血路的63军官兵来说,这一行命令背后隐含的悲壮,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