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索马里护航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詹姆斯顿基金会认为,除了对外展示强大的实力,中国海军的反海盗行动缺乏主动性
东方网2月7日报道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2月4日文章报道称,经过十多年军事现代化后,解放军海军终于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尽管其根据西方标准尚不能称为蓝水海军,但已弥合了一些重要的军事鸿沟,并展示了在远离中国的海域遂行任务的展开和平行动的能力。北京日益增多公开展示其海军实力,而不介意国际上对其意图的关注,这可能会最终伤及中国更广泛的利益。目前,越南、菲律宾等邻国已经越来越多地将美国拉入亚洲地区以制衡中国。
在不断增长的经济及安全利益的推动下,解放军正冒险进入全球海上领域,而该领域一直由美国主导。中国自2008年底便开始向亚丁湾派遣反海盗特遣部队,这正是该趋势的最明显实例。另外,中国政府在提及其航母项目时越来越坦率,甚至还继而承认建造海外“供给基地”的可能性。的确,中国领导阶层鼓励解放军海军扮演国际性角色,然而,无视意图的彰显海上力量,可能会引起美国、印度及日本的恐慌,进而破坏中国更广泛的安全利益。在解放军海军积极准备承担前所未有的国际任务、在未来数十年具备各种新能力的过程中,北京政府集中力量平息各国对中国意图的关注,而不是否认解放军能力的飞速发展。
中国无需“隐瞒”实力
如今,中国官员、学者、官方出版物开始公开但巧妙的谈论解放军海军的能力及任务,较之从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突破。2008年国防白皮书承认,解放军海军将逐步发展远洋作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
2009年国庆60周年期间,面向世界读者的英文版《人民日报》载文称:中国拥有自己的航母是合情合理的。这篇文章称,与中国的核项目一样,中国逐渐增长的海军力量不会对其他人构成威胁。文章打趣称:“在与中国同样拥有绵长海岸线、辽阔海上领土以及广泛海上利益的国家中,有哪个国家跟中国一样还没有一艘航母吗?”这特别强调出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是唯一仍无航母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解放军海军杨毅少将认为中国无需为展示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而感到忧虑,对于中国而言,这又是一个突破。杨毅少将最近表示:“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告诉美国和其他国家,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杨毅及其他人的评论反映出他们的渴望——在投射负责任国家的形象的同时,更应公开的肯定中国日益增强的海上力量。在他们看来,中国政府的声明和政策应明确承认其合理的安全关注,例如,中国对途经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进口的依赖。目前,中国85%的进口原油途经这一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
解放军海军曾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沿海防务及支持地面部队任务之上,现在履行*“新历史使命”已成为这支海上部队的重要特色。正如*2004年阐述的那样,解放军的新历史使命包括:“维护国家利益,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的亚丁湾任务其及他类似任务将促使中国海军进一步远离中国大陆,在那里,他们将于它国海军一起互动。
一些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领导人的日益自信正是北京自认不受国际社会监督的体现,一个自信的中国正大摇大摆地走上国际舞台。不过,虽然北京的确表现出了一些自信的迹象,但中国领导人仍侧重于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的形象。至于海上力量发展问题,北京目前已经走到了“断然否认会适得其反”的阶段。
事实上,否认是徒劳的。简氏防务周刊2008年刊登的卫星图片便显示出中国在其海南岛南端建造了潜艇设施。当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谷歌地球看到一艘航母停泊在中国的海滨城市大连。因此,北京不再否认解放军海军实力的迅猛发展,转而侧重平息它国对中国意图的关注。这使中国领导人可向国外观察家展示其不断变化的现实,同时声称这是对国外要求中国提高透明度的回应。
北京在亚丁湾执行反海盗任务的方式,凸显了其为证明自己负责任及良性意图所付出的努力。除在得到联合国批准之后才开始执行反海盗任务之外,中国还获得了索马里政府的批准。与包括美国、印度、法国等在内的其他在亚丁湾活动的国家不同,中国军队积极处理可疑海盗事件方面犹豫不决。这可能说明中国不愿在首次远洋部署中表现的过于激进。虽然中国海军部署到亚丁湾的护航舰队力量强大,但其并未捕获或杀死过任何海盗,在其“德新海”轮被劫持后,中国海军也未积极采取救援行动,而是缴纳了4百万美元的赎金。这将成为受海盗勒索赎金最多的案例之一。
尽管在亚丁湾护航行动中,中国努力展示良好意图,但国外观察家仍强调称,中国海军是在实际行动中汲取经验,为战时环境下做准备。
为了平息国际社会对中国扩张意图的担忧,北京最近表示中国正在考虑放弃不在海军建设军事基地的自我限制。退役海军少将尹卓撰写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在亚丁湾附近建立“长期供应基地”可能是一种谨慎的做法。尹海军少将的评论几乎立刻便引发了国际媒体轰动。次日,北京便撇清了政府与这位“直言不讳的退役少将”之间的关系。中国国防部澄清说:“建立海外供给基地可能是未来的选择,但目前没有这种考虑”。如果尹卓的评论是一个试探气球,那么中国政府的反应有效的证明中国领导阶层对国际社会监督的敏感性。
塑造中国崛起的意识
2005年,杰出的外交事务专家、目前中国领导阶层的长期顾问郑必坚清晰地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后来,在意识到“崛起”一词语在国外或许具备负面的含义,因此便改为了“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概念的本质是,与先前崛起的强国不同(如20世纪中期最明显的日本和德国),中国逐渐增强的力量不会对现有秩序形成安全威胁。而且,在当前无法简单忽视或否认中国正作为地区军事强国崛起的事实的情况下,这个概念是极其必要的。
在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和国际舰队检阅仪式上,中国国家主席*强调了这次多国海军行动的主题——“和谐海洋”,他宣称中国“绝不会寻求霸权,也不会转向军事扩张和军事竞赛”。此外,在类似有关中国国防目的的采访中,国防大学李大光副教授表示:“尽管中国的实力日益增长,但中国提倡的是一个‘和谐世界’。”他还补充说:“即使中国未来拥有了先进武器,鉴于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本质,中国绝不会带头侵略其他国家。长城就是中国传统防御理念的突出表现。”
不过,虽然“和平发展”的构想确实有吸引力,但鉴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如此之快,因此北京政府将会花费更长时间使国际社会确信:中国的崛起不会动摇现有秩序。实际上,中国领导人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希望保持自己良好形象,又想要使用本国日渐成熟的海军力量。在北京政府试图控制本国专属经济区(EEZ)内外国军队的行动中,这种困境体现得异常明显。日益现代化的海军和民用舰队,赋予了中国更强的环境感知能力以及在专属经济区内快速反应的能力,与美国、越南和日本之间尴尬对抗,偶尔会引来国际社会的监督。
然而,随着中国航母项目的推进,维护自身“和平发展”的形象对北京来说很可能会特别困难。毫无疑问,航母是力量投射最重要的象征。而且,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许多外国观察员会认为中国的航母项目与其所谓的“和平发展”的“防御”政策并不一致。甚至中国国家媒体也承认说,航母通常被认为是“霸权的象征”。
的确,中国军事战略家已了解国际事务学者所说的“安全困境”。简单说,一个国家为寻求安全而构建防御能力之举,总会让其他国家感到不太安全,从而引发动态螺旋式的上升。退一步讲,即使中国只维持一支相对较小的区域性航母部队,也将引起邻国的担忧,尤其是越南和菲律宾等小国,他们害怕中国此举会破坏南海地区的稳定。日本和印度可能也害怕该地区的重心发生转移。
此外,中国领导人似乎也已经意识到,对外展现新实力或许会使其付出政治代价(至少短期内会如此)。如果北京政府无法缓解其邻国的安全忧虑,他们或许会觉得自己不得不建立一个反中国联盟。更糟糕的是,在中国看来,包括菲律宾、越南、台湾甚至印度在内的区域参与者,都可能会让美国进一步深入亚洲安全领域,以此制衡中国逐渐增强的力量。为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北京政府已斥巨资展开所谓的“魅力攻势”——通过贸易、外交及文化来构建区域联系。
未来的挑战
在解放军海军采取渐进方式进入全球海军领域的同时,北京政府正在尽量缓和国际社会对其意图的关注。在不久的将来,解放军海军将变得更强大、更积极,而这一挑战也将变得更加严峻。就算北京选择谨慎和克制应用这些能力,但仅仅是这些能力的发展也会改变亚洲力量平衡。鉴于这种地区力量结构的真正转变,事实将证明,在未来数年中,仅仅是谈论“和谐海洋”,并无法解决地区关注。
如果北京希望有效地缓和国际社会对其意图的关注,其就必须做到以下四条:
第一,中国必须阐明其短期和长期的安全目标。例如,中国是否希望在印度洋发展军事存在?中国打算如何保护其国际航运?
第二,解放军必须证明其更公开、更透明——不只是向美国证明这一点,还要向其周边国家确立互惠关系。此举有助于缓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快速现代化的不信任与焦虑。
第三,北京必需忍住不要向其周边国家炫耀新实力。中国的邻国一直在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胁迫任何一个邻国,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
最后,中国应该准备好像大国一样行事,公平分配其人道主义及遭难救援努力,继续支持国际反海盗努力。(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