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拉不动中国经济
三驾马车拉不动中国经济
2010-04-3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一直靠诸如台湾韩国新加坡这样的东亚“三驾马车”的国家和地区显然已无法托盘,必须把目光投向欧美大国。而纵观历史和对照,德国的经济统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十世纪初的最大事件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而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事,则是它们的覆灭。那么,覆灭后的东欧社会主义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东西德是如何完成其经济上的统一这一过程看出一些端倪来。
东德当年的人均GDP仅为西德的1/4,职工收入为西德的1/3,劳动生产率仅为西德的30%,进出口贸易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当时东德与西德的说法不同,东边说“只有生产好才能生活好”,西边说“只有生活好才能生产好”,东边是“勒紧裤带增加生产”,西边是建立“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从1945到1961年,总人口1664万的东德竟然有350万人逃往西德,也就是说超过1/5的人口流失,而且期中许多还是各种人才。这场“逃亡潮”对东德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构成了极大的冲击。赫鲁晓夫对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说,“我们不能以开放的边界与资本主义竞争了”,于是就有了柏林墙。但是,高墙的修砌也并没能阻隔人们对西边的向往,从1961到1980年,又有近20万人成功逃亡,但也有许多人“越狱”失败,喋血高墙,演成无数惨剧。1989年剧变时,东德游行队伍高举的口号就是:“我们要像西德人那样生活!”所以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东德进入社会主义阵营后,不能不完全照搬苏联体制,以强制性的国家计划调节扼杀了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和个人积极性,大搞集体化和重工业化。从1945年到1948年,东德把3000多家私营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从1950年起推行农业集体化,虽因农民抵制一度放松,但从1958年起集体化步伐又 重新加快,一年中集体化的比例就从25%上升到58%,1960年一下子达到86%,这种集体化完全是强制性的。与此同时,由于大量没收没有按时交税的手 工业者的资产,各种商品供应立即紧张起来,这在德国人中引起极大的反感。尽管计划经济可以让老百姓勒紧裤带尽量投资,使工业较快得到重建,但人民生活艰 难。从苏东阵营内部看,应该说东德的经济是成功的。到20世纪70年代,东德已成为苏东阵营中经济最发达者,但即便如此它的绩效仍无法与西德相比。而且再 “科学”的计划也无法解决人们的消费偏好和自由发展的诉求,20世纪80年代后,东德的“科学计划”潜力近于枯竭,经济出现停滞。1989年东德的经济增 长率仅为2%,昂纳克下台以后承认,苏联推行的计划经济 “是一种最糟糕的计划,它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的”。
那么,统一后的德国是怎么实现经济上的一体化的呢?
最根本原因是来自于西德全方位的输血。两德统一之后,东德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原来按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工业制造业完全垮了——那种“傻大黑粗”的苏式产品根本没有竞争力,也没有市场。统一后,原西德政府毅然抛弃了原东德政府这些没有用的工业。为了迅速振兴东德,剧变之后德国政府采取一步到位的“输血”政策,以庞大的财政支持包揽了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改革,从1991到1999年,西部向东部“输血”高达7740亿马克,为东部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前东德公民的个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兑换成西德使用的马克,这为前东德提供了其他东欧国家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于是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全面实现了经济转型。前东德因为由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包下来“买断”,因而成为整个前苏东阵营中转轨代价最小、复苏最快的一员。
于是,我们看到,东德地区,虽然在“剧变”后的第一年里,大批工厂的关闭导致产值下降,但仅仅东部与西部的马克按1:1的比率兑换一举,就使前东德居民的腰包一下子鼓起不少,购买力大大提高。前东德生产的低档“卫星牌”轿车曾经满街都是,在剧变之后,一下子就被西德的高档车淘汰掉了。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就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德国东部与西部差别并不大——换言之,因为西德对东德的全盘托盘,使得东德的经济得到了全面更新发展,二者也因此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种托盘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层面,也体现在劳动力价值上——也就是说,统一后,东德的劳动力价值迅速上升,与西德劳动力基本保持一致。如前所述:德国统一后,通过西部向东部的大量“输血”,东西马克1:1兑换,全盘引进西部的社会福利与劳工权益保障机制,东 西德的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了——这表现在:东德工人的工资统一后,基本上涨了一倍,而与西德看齐。剧变之后德国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迅速实现了社会福利、劳工权益的“拉平”和收入的接近。德国的个人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由联邦财政支持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障都有全德统一的制度安排。但教育虽然也如欧 洲福利国家的传统,是由政府来办 (这与拥有发达私立教育体系的美国完全不同),然而却不是联邦,而是州政府负责。由于东部“新联邦州”财政普遍比西部老州拮据,教育也就很不景气。像位于 西柏林的柏林自由大学,“冷战”时是西方的学术橱窗,为了抗衡东柏林的洪堡大学,西德不吝拨款。统一后东西柏林合并成新的柏林州,大学就归州财政管了。
总之,统一后,东德通过西德全方位的经济扶持,彻底抛弃了原东欧时代取法苏联的工业模式,完全彻底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在这条路上,劳动力价值得到了提升,普通劳动者生活得到改善,生产水平也提高到欧洲水平,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也大幅度增加,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双赢——这种双赢体现在:西方的资本在东德找到了合适的投资地和劳动力。而东德的劳动力与土地又找到了优良的资本和管理阶层。各取所需,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