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澳智库:中国海军面临困局 近海仍为战略重点

澳智库:中国海军面临困局 近海仍为战略重点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网站28日发表高级研究员拉赫曼博士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海军过去十年的现代化建设引发诸多评论,许多分析认为中国旨在打造一支能够执行远洋任务的蓝水海军,这些看法可能有失偏颇。报告称,打造蓝水海军战力并非中国海军的建设重点,比如中国装备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战舰,但它并未打造用于执行远洋补给任务的船只。中国的潜艇也多数是柴电潜艇而非核潜艇。中国海军更多关注的还是靠近其领土的海域。
  蓝水海军并非解放军海军发展重点
    报告称,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严重依赖外向型贸易。其对海上交通线的依赖导致中国评论员纷纷对“马六甲海峡困局”对国家安全利益影响各抒己见,尽管封锁其途经马六甲海峡海上通道的威胁看起来有些言过其实了。敌对势力的任何封锁之举,都只能是针对中国在其他地区的攻势的回应——例如台湾、日本或印度——所以中国本身负责任的行为可以说是对此类情况的最佳防御。
  中国也关注海盗、恐怖分子甚至是航海威胁物等较小的航运威胁。目前,中国已经参与到国际社会改善海洋安全环境的行动之中。这样的举措可以被视为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提高中国获得与其大国地位相拼配的威望和尊重的外交诉求。
  报告称,中国进一步加强海上活动是可以预料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将其安全问题中的重要一环长期委托给另外一个国家(日本是一个例外,至少目前是)。未来中国航母可满足其大部分需求:航母不但可提高威慑,增强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还是一种实力的象征、是舰炮外交的一种工具。而且,它还是中国维护其海上领土利益——尤其是在中国南海——的强大工具。
  随着解放军海军向印度洋部署舰艇,增加在太平洋的演习次数,中国似乎有意获得更频繁地在超出东亚沿海环境——即从北至南、毗邻亚洲大陆的一连串狭窄的海域,在无数海岛的包围之中,呈“半封闭”状态——下活动的能力。不过报告指出,虽然中国高调的海洋活动正日益频繁,但这些活动更多的是让人觉得新鲜,而非战略意义。
  虽然这种情况在未来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在对解放军海军当前力量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后,报告称解放军海军现代化重点并非发展蓝水海军。例如,尽管中国一直致力于打造规模更大、能力更强、航程更远的水面战舰,但其并没有大规模建造补给舰——尽管对任何国家海军的海上部署行动而言,这种后勤支持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一个说明蓝水海军并非解放军海军现代化重点的线索隐藏在海军的潜艇建造项目当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潜艇建造项目一直是解放军海军建设的重点。尽管现在解放军海军已经列装了新一级核潜艇,但其在过去十五年内列装的潜艇大都为常规柴电潜艇。常规潜艇的隐秘性使之成为浅水区高效制海平台,但其机动性较核潜艇与水面战舰差,因此也不适合远洋行动。
  东亚海域仍为中国海上战略重点
  报告称,中国战略思想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受“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确保进入海洋的通道”的观念的影响。不过,就这一点而言,解放军海军进入太平洋的通道被第一岛链封锁,而第一岛链则由其敌对或潜在敌对国家或地区控制,特别是受美国保护的台湾和日本。而且,进入印度洋的通道也取决于其通过东南亚群岛周围狭窄水域和海上咽喉要道的通道。再加上中国各种领海及管辖权纠纷,这一困局决定了“维持解放军海军在南中国海、东中国海以及黄海优势”是过去二十五年来北京的主要战略侧重点。这一特别的地缘政治议程就是中国关注台湾的原因及动力。
    文章称,只有一支具备蓝水能力的中国海军才是具备战略意义的想法是错误的,蓝水海军并非中国军事现代化给美国带来的主要威胁。事实上,中国成为区域海洋主宰的雄心可以简单的阐述为北京寻求东亚地理政治优势。自1996年美国介入台海冲突之后,“区域封锁”能力一直是中国战略的侧重点,以便降低美国在冲突爆发时增援盟国甚至是阻止冲突爆发的能力。
  中国的区域封锁能力包括潜艇、水雷、陆/海/空基反舰巡航导弹、适于执行海上攻击任务的陆基空中力量、反太空力量、短/中程弹道导弹——其中包括旨在打击海上舰艇——尤其是像美国海军航母这样的大型目标——的东风-21弹道导弹导弹。中国正在通过日渐自信的海上演习及行动,缓慢而稳定的加大对台湾和日本的压力。
  文章最后指出,人们关注解放军海军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中国当前有限蓝水能力或其潜在航母发展项目,而是一旦爆发危机或冲突,其东亚海域日渐增长的区域封锁能力,这会打破美国太平洋司令部领导下的安全体系,是对地区秩序或海上和谐最大的威胁。(落晖)
来源:中国军情
这倒是真的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