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
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与匈奴人交锋,秦朝蒙恬多次打败匈奴,到了汉代,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在近20年中,杀死匈奴人近20万,基本将匈奴赶到漠北。是由于汉族人对匈奴的打击,使匈奴内部分裂,并向西迁徙。这些被汉朝打败的残兵败将极其后代,却最终改写了欧洲的历史。当时强大的罗马帝国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匈奴人导致了罗马屠城,基本上扫荡了一次欧洲。欧洲的历史学家自我安慰到,汉朝和罗马都对匈奴人屈服,但汉朝取得的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是欧洲人无法比拟的,当年汉朝在正面战场与匈奴的战争规模也是欧洲人不能想象的。
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然而“和亲”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亲”政策也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曰后汉武帝的战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了皇帝。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指挥骑兵作战的年青将领,修筑军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贬抑相权,“举贤良文学”以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举行封禅典礼以提高皇帝威望,实行“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势力,任用酷吏以保证专制措施畅行全国等等。在经济上征收商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等等。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于是汉武帝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战争的帷幕。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叁、四十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叁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叁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