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欧洲智库:中国海军比美军更适于东亚区域作战

欧洲智库:中国海军比美军更适于东亚区域作战


查看原图


东海舰队的“现代”级驱逐舰编队
  东方网12月27日消息:欧洲著名智库马达里亚加基金会日前发表有关中国海军发展的报告,称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其对海外能源的高度依赖,将促使中国进一步发展海军力量,打造全球到达能力,以保护海上能源生命线安全,这将会使中国挑战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从而引发中美之间的海上冲突。不过报告也指出,目前解放军海军还仅具备区域作战能力,在远程投射力方面远逊于美军。
  中国海军作战实力遭西方夸大
  报告称,许多评论人士都夸大了中国的崛起。事实上,就军事力量而言,中国仍远远落后于美欧;至于广受关注的军费问题,其在军事装备、人员及部队维护及训练所耗资金也并不多,与美国相比更是相形见绌。虽然中国的确于2007年使所有主要欧洲国家——法国、德国以及英国——黯然失色,但仍无法与这些国家的军费之和相提并论。更不就说美国的军费还远远超过欧洲。
  有人指出,美国、欧洲及中国军队规模存在天壤之别,在常规军事冲突中,中国可能会占压倒性的优势。对此,报告认为,中国军队规模的确很重要,但中美军队效力则取决于两国军队在技术上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中还包括许多并非职业军人的预备役军人。因此,从许多意义上来讲,西方国家的中国军力威胁实属危言耸听,而其对中国威胁的高估无疑是由全球经济危机的辐射效应产生的。
  报告称,事实上,中国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全球大国,其侧重点仍是地区安全,根本无暇大量参与全球事务(如阿富汗)。
  报告称,在2007年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承认了“中国缺乏现代化作战装备”的这一事实,并且要求解放军将领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确保军事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报告称,至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一直是中国军事战略思想。
  刘华清将军主张中国为完成两个重要的使命发展海上力量:首先,保护紧邻中国的岛链,其次,实现全球军力投射。最近,中国宣称其有意建造航母,更多的护卫舰及潜艇,这说明中国当前的军事战略更靠近刘华清将军的主张。不过,到底哪种军事战略更受中国青睐的问题仍有待观察。



查看原图


“鹰击-83”反舰导弹发射
  报告称,就目前中国海军建设的步调来看,“中国不需要蓝水海军”的论调就显得有些奇怪了。正如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马汉所言,任何强盛的国家都有必要拓展其海军力量的到达范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十九世纪英国获得全球优势的手段,也是美国获得其现在国际地位的主要原因。自然,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其对海外能源的高度依赖,而这会促使中国进一步发展海军力量。不过,中国对其周边海域的美海军力量存在感到反感,而其解放军海军力量则与这种日益增强的反感成正比,这种情况是值得注意的。
  以“无瑕号”事件为例:今年3月,美海军间谍船“无暇”号在监视中国南海期间被中国渔船骚扰。报告称,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事件发生后,CNN报道该事件时用了美国“船上毫无武装”、事发时“无瑕”号正在“国际水域”等词语;而《中国日报》的用语则暗示了“无瑕”号在对中国进行“反潜战”,而且还暗示美国正在暗中侦察其在海南岛的海军基地。报告称,中国的不安全感有其历史原因,其曾是欧洲和日本的殖民地,而且在国际贸易对中国有利的情况下,这种不安全感也促使中国积极发展海军。
  中国海军仅具备区域作战能力
  报告称,虽然目前中国的确没有航空母舰,但在许多重要方面,中国并不比美国落后很多。美国在航母、两栖攻击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方面遥遥领先,但中国在攻击潜艇和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方面却与美国不相上下,而且有更多的护卫舰;美国拥有更合适的可保持全球海洋控制的海军硬件,而当前中国则具有适合海上区域作战的力量。不过,美国11艘航母使其具有无可匹敌的全球到达能力,而这对当前的中国而言还只能梦想。
  然而,报告指出,尽管双方海上力量对比明显失衡,但中国在东亚的地缘政治优势仍会强于美国。由于中国可以依靠其沿海众多陆上基地,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如何保护其部署在日本及韩国那些易受攻击的海军资产。现在,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则是如何保护本国的能源供给。此外,中国同印度也存有矛盾。自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后,中国便获得发展本国军事工业的动力,并由此摆脱对外国军事装备的依赖。例如,中国“宋”级潜艇的研发表明中国的军事独立已经迈入了良性轨道。而且,中国的军事发展也不存在任何不妥之处——任何国家都有权发展防御性力量。
  报告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正利用其正在增强的军事实力以负责任的方式采取各种行动。在最近的60周年庆典中,中国向公共展示了其潜艇和护卫舰,这是中国提高透明度的一种表现。而且,中国为打击亚丁湾海盗所做出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这一点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即保护自然资源和其他商品的运输安全——但中国也强调国际合作解决海盗问题。



查看原图


欧洲学者指出,中国虽然在航母、驱逐舰等方面落后于美国,但在潜艇和护卫舰方面已经开始赶上。
  尽管如此,中国在索马里沿岸行动仍有其危险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必然会想要了解中国海军是否会尝试营救被劫持的中国商船。如果中国海军的营救行动失败或以交纳赎金告终,就会对中国负面影响。换句话说,中国在亚丁湾有军事存在比其是否行动重要得多。所幸,目前中国在非洲海岸的行动与美国和欧洲的利益相一致。参与打击索马里海盗的所有国家都应预防海上紧张局势,确保和中国的合作能够继续进行,而且应该尽快消除可能引起此类冲突的压力。
  中国增强能源独立性可避免海上冲突
  报告称,随着中国海军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保护国外能源供应需求的日益上涨,如何避免引发海上冲突便成了当务之急。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中国的能源独立。如果没有在本国海域外行动的理由,那么中国便没有理由发展洲际间的海军力量。同主要工业化国家不同,中国应当认识到依靠本土能源才是其国家利益的根本。而且,中国还必须在短期内促进本国原油的生产,并在较长时期内发展可再生能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获得能源独立后,国外能源供应商向东方国家输送能源压力便会降低,而这会对美国及欧洲产生有利的影响。
  报告指出,避免海上冲突的另一个方法便是重新规划中国获取能源的海上供应线。避开那些问题丛生的海上航线也将有助于减少中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中国应该迅速完成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输油管道,并在欧亚-小亚细亚地区修建更多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管道。
  对此,有人或许会说,如此以来海洋上的安全困境就可能会转移到陆地上;中国会把更多集中在陆地及空中,而非海军力量上。虽然很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冲突的类型会发生变化,所涉及的对象也会增多——包括俄罗斯以及东盟,甚至还有欧盟。而中国能源供给链里所涉及的对象越多,其需要开展合作的对象也就越多。而中国扩充的海军力量只会在中美两国间引发紧张。
  此外,唯一的另一条陆上供给线路便是完成源自缅甸实兑满市的一条输油管道,如此以来运往中国的能源便无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且,这样也能增加中国在缅甸的政治影响力。
  因此,短期来看,中国需要确保更多陆上能源供应线,以便从与中国相邻的地区获取本国所需的资源。而从长远角度考虑,中国的能源政策应该集中在寻求能源独立上,从而降低与美国爆发海上冲突的可能性。
源自网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