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叶剑英为何总能在重大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叶剑英为何总能在重大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1986年10月22日病逝,享年89岁。在这89年当中,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世纪伟人。叶剑英跟随孙中山、拥戴毛泽东、匡助邓小平,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

  孙中山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年轻有为”;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长征路上,是叶剑英“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叶剑英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一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排除巨大阻力,最终推举邓小平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总是习惯地称叶剑英为“老兄”、“老帅”,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

  *多次评价叶剑英,他说叶剑英“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总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小商人家庭铸造了叶剑英做事细心的品行,俗话说得好“世界是属于细心人的”,在中国*内叶剑英向来以细心著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的选择总是正确的。

  叶剑英的祖上是宋代南迁的“客家人”,“客家人”原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拥有财富的汉人,当北方少数民族掀起民族纷争,燃起战火时,拥有财富的部分汉人就举家迁往南方以躲避战乱,他们算是古代北方汉人中的优秀者。“客家人”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男孩以读书求取功名为追求目标,叶剑英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在他7岁时就把他送进村私塾读书,11岁时叶剑英在离家10多里的丙村三堡学堂读书,后又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叶剑英传承了“客家人”爱读书的品行,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以“儒将”、“诗帅”著称,他的诗词常常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叶剑英的父亲名叫叶钻祥,考中过武秀才,母亲叫陈秀云,叶剑英的父母共生了8个孩子,但只存活了4个。叶剑英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他是家里的长子,长子的身份使叶剑英养成了极富有责任心的品行。而他武秀才出身的父亲也熏陶了他性格中刚毅的一面。1917年,叶剑英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当时讲武学堂聘请了不少日本教官,其中一个日本教官,有一手高超的劈刀术,学校的师生个个对他的刀术甘拜下风,面对趾高气扬的日本教官,从小受父亲习武影响的叶剑英决定与那个日本教官比个高低。苦练了几个月后,叶剑英就向日本教官提出比武的要求,他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最终,叶剑英战胜了那个日本教官,事后,那个日本教官还把自己的劈刀送给了叶剑英,战争年代,叶剑英一直把这把劈刀带在身边。

  幼年读私塾时的叶剑英最爱在村头的大榕树下听人讲故事,听过后他又经过消化讲给别人听,这练就了叶剑英极好的口才。抗日战争时,他以八路军参谋长的身份出席在国民党陪都重庆召开的军事会议,面对国民党各军队参谋长们集体指责八路军消极抗战的场面,叶剑英一人“舌战群儒”成为美谈。

  读书时,叶剑英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学生,在东山中学读书临近毕业时,成绩优秀并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的叶剑英与校长发生了冲撞,校长以扣发毕业证相威胁,要求叶剑英承认错误,叶剑英愤然离校,并说“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一、抗击陈炯明,护卫孙中山

  从讲武学堂毕业后,叶剑英追随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0年10月,孙中山组建的粤军打败占据广州城的桂系军阀,粤军占据广州城。当时,叶剑英在粤军副官处任职,而粤军的总司令是孙中山提拔起来的陈炯明,陈炯明对外扬言要送孙中山出国考察,还提出在广东推行“地方自治”,由他自己当“粤中王”,虽然叶剑英与陈炯明都是云南讲武学堂毕业的,但他反对陈炯明的做法,支持孙中山的北伐策略。叶剑英还联合许多人,给孙中山上书,“请缨北伐”,孙中山看了叶剑英的书信后,在信上批复道:“请缨北伐,壮志可嘉,着陆军部校办。”

  两广统一后,孙中山决定北伐,1921年10月15日,孙中山率领随从从广州出发巡视广西,叶剑英被选为孙中山的随行人员,途中孙中山接见随行人员时,当知道叶剑英曾经为北伐大业上书给他时,高兴地握着叶剑英的手连连说道:“年轻有为,年轻有为。”还问叶剑英是不是国民党党员,叶剑英回答道:“是!”返回广州后,叶剑英被提拔为海军陆战队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面对陈炯明的叛逆行为,孙中山即令北伐军回师勘乱。6月17日,叶剑英乘“宝壁”舰紧跟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由黄埔港出发向广州挺进,当舰队前进至白鹅潭附近时,遭到陈炯明叛军密集炮火伏击。叶剑英沉着指挥作战,他手握机枪,同士兵一起,向敌军猛烈还击。为了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叶剑英亲率士兵巡逻,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孙中山在广州蒙难50天,叶剑英始终率部捍卫孙中山。由于叶剑英等英勇斗争,使陈炯明篡夺革命政权的阴谋没能得逞。

  1924年初,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后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学校当时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从这时开始,叶剑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二、策应南昌起义,领导广州起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
源自网络
发新话题